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艺术设计类课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摘要: 我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体系是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学习借鉴了国外一些成功的经验,引入了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调整了课程部分内容,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仅限于局部,在整体的课程体系上还缺少根本性的变革。本文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构建、课程体系开发、教学模式改革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对高职艺术类课程如何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 : 职业教育体系能力本位评价指标工学结合
  
  一、导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在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引导下,各地雨后春笋般地诞生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等职业院校,随即也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学科门类齐全的高职设计艺术教育体系,在逐步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中,艺术设计类专业是一个很重要的分支,经过几年的发展和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初步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是高职艺术类的人才培养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和不足,需要在各方面进行改革,本文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建设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对高职艺术类课程如何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研究。
  二、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体系是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学习借鉴了国外一些成功的经验,引入了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调整了课程部分内容,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仅限于局部,在整体的课程体系上还缺少根本性的变革。其主要表现为:
  (一) 高职课程体系定位不清
  高职院校是在社会对实用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中产生的高等教育的另一种形式 ,其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应该是紧紧围绕着企业和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然而,我国一些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有的甚至是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的“压缩版”,缺少自己的“职业”特性,实践教学没有深入开展,有的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实训基地欠缺,更缺少具体的实训内容、实训方法及评价指标,无法达到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性所要求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
  (二) 基础课与专业课相互脱节
  在很多高职院校,学科本位思想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仍产生重要的影响,有的完全保留了本科院校教学中的专业基础课教学体系,把基础训练误认为专业技能的必修环节,基础课教师对相关专业缺少足够的认识,造成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各自为政”无法衔接,高职的三年制象本科四年一样的训练基础,本来的学制三年的优势却成为专业教学质量的短板,基础课与专业课相互脱节现象非常普遍。
  (三) 课程结构缺少向能力本位的转变
  很多高职院校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计划中还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结构。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教学模式, 课程结构缺少向能力本位的转变,有的甚至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也几乎没有转变,受“学科课程”的影响较深,丧失了自己的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定位的教育优势。
  三、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目标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并能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具体目标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以就业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标准要涵盖企业岗位职业资格的要求。课程标准应考虑到本专业的学生通过在学校的学习和实训,不仅能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就业技能,而且能够获得双证书――即学历证和与专业相关的就业技能证。
  (二)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主线确定课程体系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从岗位职责的需求出发,以岗位任务群为主线,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要求相关专业对本专业的工作的具体过程进行全面了解、系统归纳,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满足本行业岗位职责的多项要求,应依据工作过程中的主要岗位划分专业方向,提炼设计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设计课程体系,通过这样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体验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并最终实现学习与工作的零对接。
  (三)建立目标职业的岗位职业能力体系
  借鉴美国职业培训的KAS模式,将目标岗位的职业能力分解为K(knowledge知识)、A(ability指一般能力)和S(skill指职业技能)。 根据岗位能力要求,在高职专业教学中可以做出相应定位,对知识与素养的要求是理解或了解,对一般能力的要求是掌握,而对职业技能的要求是熟练掌握。将与职业技能相关的课程确定为专业核心课程,并加大课时数和实训教学的具体的实训内容、实训方法及评价指标,使高职课程体系真正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换。
  四、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策略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既不能依赖所谓专业负责人主观臆造,更不能照猫画虎、盲目地照搬本科课程体系,其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径就是校企合作、科学论证、共同开发。
  (一) 进行专业岗位调研,确定专业方向
  专业方向的把握事关一个专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在确定专业方向之前,要动员相关专业教师进行详细、可靠、充分的岗位调研,从行业的角度分析目标岗位群的变化和需求信息,确保专业方向是行业急需的发展方向。
  (二) 由相关行业专家与专业教师一起组建课程开发组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严谨、全面的系统工程,行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分别有不同优势,由相关行业专家与专业教师一起组建课程开发组开发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能够有效地避免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能够相互取长补短,经过充分论证,保证专业课程体系有效合理,有较强的行业针对性。
  (三) 基于行业工作过程与职业能力的要求系统化开发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是对相关行业的岗位职责进行科学分析、系统归纳,明确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其具体的工作过程,充分掌握相关行业对职业能力的要求,这是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要素。行业专家可以根据各自企业的具体业务,就各大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提出具体的要求,本专业的骨干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一道共同对各项工作过程进行系统归类,系统化开发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并制定出课程标准。
  中国古代哲学家曾巩在其《战国策目录序》提到“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 他的因时应变的观点不仅对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对当今的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有很深的启发意义。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服务于经济发展的,要有适度的超前意识,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既要有相对稳定性,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处理好课程设置中的静态与社会发展中的动态的相互关系。只有专业课程随着相关行业的发展或企业的要求进行调整,才能使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内容更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629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