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银行的比较优势及其经营策略考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乡村银行是解决我国农村贫困地区资金困难的新型金融机构,通过SWOT模型分析,梳理出了乡村银行发展的内部优势、劣势以及外部环境存在的机会和威胁。乡村银行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抓住机遇进行合理市场定位,选择“做农”、“做小”、“做优”的经营策略,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银行;SWOT分析;比较优势;经营策略
乡村银行是指在农村地区开展面向贫困阶层的无担保、无抵押小额信贷,以扶贫济困、改善低收入者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为目标的一种微型金融机构。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全面分析乡村银行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机会(Opportunity)与威胁(Threaten),并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考察乡村银行的比较优势以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乡村银行的优势(Strength)分析
1、服务对象优势。有资料显示,从1999年开始,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大规模撤并地县以下基层机构,机构网点向大中城市收缩,服务对象向大中型企业转移。相应地存款由基层行向上级行集中,信贷管理权上收,基层行信贷机构萎缩,县支行成了单纯的储蓄所,由此造成县域金融资源外溢,农村经济发展资金匮乏[1]。而乡村银行立足于我国农村地区,服务对象为农民、专业农户和农村微型企业,其业务能够填补正规金融机构没有涉足的领域,可以有效地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的空白。
2、信息成本优势。乡村银行机构设立在乡镇以下的农村地区,通常十分熟悉本地农户的情况,在搜集客户信息方面比大银行更具有优势,最容易了解到农民、专业农户和农村微型企业的生活、生产以及经营状况和信用水平,从而能克服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而导致的交易成本较高的障碍。
3、业务便捷优势。乡村银行的业务主要是小额信贷,由于它身处基层,能够根据农村低收入人群的特点提供金融服务,更加贴近农户和农村微型企业的需求,可以减少审核批准程序,迅速做出信贷决定,满足农村客户简单、快捷的要求,还可以依据客户特点开展个性化服务。
二、乡村银行的劣势(Weak)分析
1、融资渠道狭窄。乡村银行的放贷资金都是来自于单一的农业存款,而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农民存款额远远低于城镇居民;银行的发展取决于自身长期积累起来的信誉,乡村银行是一个新兴事物,农民对这类银行还有一个观望过程,在吸收存款和业务拓展中必然会遇到诸多困难;国有商业银行逐渐退出了农村贷款市场,却没有退出农村存款市场,国有商业银行规模大、资金足、实力强,在同等利率水平下,对存款的吸收能力远高于乡村银行[2],此外,乡村银行还没有进入银行拆借市场,这也会影响乡村银行的短期筹措资金的能力。
2、经营业务单一。根据调查,目前乡村银行的业务种类只有存、贷、汇等3种传统业务,其它经批准的办理票据承兑贴现、同业拆借、银行卡业务、代理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信用证及担保业务等均未开展。可供客户选择的支付工具也只有现金支票一种,结算方式也仅有汇兑一种,个人支票、银行本票、商业汇票、银行卡、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新兴电子支付工具均未开办[3],业务单一大大制约了乡村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3、专业人才匮乏。乡村银行在人才方面存在很大不足,一方面是存量人才少,员工素质普遍较低,受过系统高等教育的人数更少,大多数员工的可塑性差,人才储备不足,尤其缺乏既精通现代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又精通金融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是增量人才来源不足。同城市的大银行相比,乡村银行属于农村微型金融机构,所能提供的发展空间十分有限,缺乏真正的吸引力,难以吸引真正的高尖端人才。高素质从业人员缺乏,已成为乡村银行不能创新信贷业务的主要“瓶颈”。
三、乡村银行的机会(Opportunity)分析
1、宏观环境机会。第一,农村地区金融需求不断增加。新农村建设需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农村道路、电力、通讯、饮水、医疗、文化等基础设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农村城镇化对通信、住宅、市政建设等方面资金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各类经济社会主体必然产生大量的信贷资金需求和代收付、资金结算、银行卡等其他各种金融服务的需求。第二,政府连续出台扶持政策。自从2006年l2月,监管部门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之后,2007年和2008年,有关部门相继发布了有关指示,逐步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2009年6月,银监会为了鼓励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转制为村镇银行,出台了《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为乡村银行的建立提供了具体可参照的政策依据。
2、微观环境机会。第一,国外乡村银行提供了发展模式。孟加拉国的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教授创立了世界上的第一家乡村银行――格莱珉银行(Grameen Bank),致力于在农村地区开展面向穷人的无担保、无抵押小额信贷。之后乡村银行迅速推广到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像印度尼西亚、玻利维亚等国的乡村银行都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消灭贫困方面作出了突出成绩。国外乡村银行的创立与发展,为我国发展乡村银行提供经验借鉴与理论指导。第二,国内乡村银行试点提供了宝贵经验。在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持下,1993年我国就开始乡村银行的试点工作,先后经历了试点的初期阶段、试点的扩展阶段以及全面试点三个阶段。这些试点的乡村银行已经初步显示其运作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生命力。实践证明,只要有适宜的宏观环境、目标明确、方法对头,乡村银行完全可能实现自身的自负盈亏和持续发展。
四、乡村银行的威胁(Threaten)分析
1、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缺损。当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理想,主要表现在:农村地区缺乏高效益项目。乡村银行多数处于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这些地区基本以传统农业为主,产业弱势化导致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乡村银行无高效益项目支持,盈利空间较小;农户的信用观念较弱。乡村银行信贷的归还是建立在农户诚实守信基础上的,如果他们以为乡村银行的贷款只是国家扶持农民的一种方式,所以只管贷款,不管归还,这就给信贷款回收带来了困难;乡村银行的认知程度尚需提高。农村合作基金会的产生、发展和失败的负面影响,导致农户对乡村银行这一新型金融机构抱怀疑和观望态度。有调查显示,约40%的村民认为乡村银行信誉不高,担心钱存进去后拿不回来,不愿意将钱存入。其中约30%的村民表示会将钱存到国有商业银行,约50%的村民表示愿意将钱存到实力较强的农村信用社。仅有约20%的村民认同乡村银行[4]。
2、乡村银行面临的外部竞争。从竞争对手上看,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与乡村银行同处一个市场,其经营管理正在不断发展与改进之中,乡村银行因此面临强大竞争压力;农村金融中贷款缺乏担保,承担着较大信贷风险。目前对乡村银行的贷款业务的规定,都是试图在解决满足农村金融供给的同时规避风险这一前提下制定的,对于乡村银行的贷款投放有较大限制,单户贷款余额最高不超过股本金的50%,最大10家贷款户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股本金的50%,按此规定,规模小的乡村银行因股本金较少只能将贷款投向普通农户,而无法对贷款金额需求较大的农村中小型企业提供金融支持[5]。
3、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必然导致利率的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后,利率的频繁波动将会增加乡村银行的经营风险和资金运作风险,如对于以原利率取得的存款,可能由于利率大幅度下调,带来负债方面的风险,或者由于利率的迅速攀升而增大银行资金运用方面的风险;利率市场化将加剧金融机构间的自由竞争,使乡村银行面临更加残酷的竞争环境。金融机构进入完全市场化的自由竞争后,社会上的资金将流向信誉高、效益好、实力雄厚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而资信低、网点少、规模小的乡村银行,必须以高利率为代价来筹集资金,筹资成本将会大大提高,直接影响到自身的经营效益[6]。
五、乡村银行经营策略的选择
根据上述分析,乡村银行具有资金少、规模小、经营灵活机动的特点,其比较优势在于农村地区,在资金运用上,主要是为了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地区是一个巨大的金融市场,却是金融供给最为短缺、金融发展最为缓慢的地区。特别是在国际金融为的冲击下,农村面临着“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新形势,农村金融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乡村银行应根据这些新情况,新形势,选择突出自身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策略,这里概括为“做农”、“做小”、“做优”。
1、“做农”。我国创立乡村银行主要目的在于解决农村弱势群体贷款难的问题,因此,乡村银行应立足于我国农村地区,服务对象定位为“三农”,目标客户群为农民、专业农户和农村微型企业,应把扶贫性与商业性有机结合起来,以“公益性”和“效率性”为原则,实现其“扶贫”与“盈利”的双重目标。
2、“做小”。乡村银行应以小额信贷为主要业务形式。小额农户贷款无需实物抵押担保,只需根据农户的信用状况来决定是否贷款,且贷款的期限较灵活,利率也可在国家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向上浮动。乡村银行应充分发挥熟悉本地农户的生活、生产以及经营状况和信用水平的优势,根据申请人往年收入、家庭财产、品德信用、社会反映等指标来综合审核小额贷款的发放。
3、“做优”。一方面,乡村银行身处农村,能够贴近农户和农村微型企业的需求,可以减少审核批准程序,迅速做出信贷决定,满足农村客户简单、快捷的要求。另一方面,还要不断研发适合“三农”特点、多样化、有特色的金融产品,开发农民养老、医疗保险、子女教育、生育和婚典等的新型存款产品和信贷产品,并逐步将银行卡、代理、担保和理财等新产品推广应用到农村,为农村经济需求主体提供便捷化、人性化、个性化的金融套餐。
参考文献
[1]俞薇.我国发展社区银行的可能性分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72-74.
[2]戴敏.充分发挥村镇银行作用推动农村金融发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27-28.
[3]田光武等.村镇银行经营困境与可持续发展[J].武汉金融,2009,9:48-49.
[4]韩亚健,王玉锋.少数民族山区村镇银行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J].当代经济,2009,19:56-57.
[5]张笑尘.村镇银行市场定位分析[J].西部金融,2009,6:23-24.
[6]牛茜.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48-53.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9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乡村银行的比较优势与经营策略研究”(项目批准号:B15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高彦彬(1965―),男,河南平顶山人,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河南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农村金融政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682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