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供应链管理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洪运华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农资供应链管理现状,提示了农资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农资加强供应链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农资;供应链管理;配送
中国分类号:F30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农资流通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资商品的流通打破了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逐步朝着市场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农资商品流通体系也逐步向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多种经营形式的格局发展。
一、农资供应链管理内涵
供应链的概念最早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其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供应链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管理学家Stevens提出的一种以企业内部与外部的集成观,是一种建立企业间合作伙伴、战略联盟的思想。农资供应链管理是对农资生产商、农资流通企业、零售商和农资用户这些为了实现各自利益和目标在一定时间内结成相互协作的利益共同体的管理。通过供应链管理使生产出来的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能以准确的数量,恰当的质量,在合适的时间,以适当的价格,送到适当的场所满足农资用户需求,使系统成本最小和整个系统的效率提高。
二、农资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1.现代经营理念淡薄
农资市场放开以来,农资企业积极顺应新形势,不断深化改革,以引入连锁配送现代流通方式为契机,大力推进企业重组和网络整合,通过加强联合与合作,建立了新疆“农佳乐”、江苏“苏农”等农资连锁经营品牌和市场网络,农资供应企业业务规模与效益得到迅速增长。但一些地区的农资连锁经营是遵循国家政策导向以及各省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原有的供销社系统企业改制而来,农资连锁经营因其老“供销”背景的存在,企业的发展打上了浓厚的集体企业的烙印,而这种烙印也是有利有弊。有利的是能够得到一些相对优惠的经营发展政策,弊端是使得一些员工和领导对农资连锁经营的长远发展和经营风险没有足够的认识。而且部分地、县农资公司对深化农资流通体制改革、转换经营机制认识不足,观念陈旧,对加强系统联合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建立市场网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危机意识、改革意识、联合意识不强。经营管理随意性、主观性大,时效性、科学性差,并期望靠行政保护维持经营。
2.管理支持不够
我国的一些农资连锁企业特别注重连锁经营网点的扩展,而忽视了对管理的充实与稳定。而且农资连锁经营的各级连锁分支机构的资金、人才都依赖连锁经营总部输出,虽然连锁经营总部有资金实力来进行营业网点的建设,但整个连锁体系所需要的经营人才和流程管理并不仅是资金所能购买到的。首先,农资连锁经营的各级连锁机构在现实的经营运作中,并未被授予其相对独立的协调运营管理职能。其次,连锁总部对各级连锁分支机构营业资金的回收,还未建立高效通顺的管理体制。再次,各连锁分子公司间的组织管理协调基本都依赖连锁总部。因此,任何一项风险最终都会转嫁到连锁总部,致使连锁总部存在着极大的管理隐患。农资连锁经营企业现存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流程方面的不足,是管理执行不力的突出表现。
3.信息管理不完备
信息是神经系统,从农资商品的生产、采购到储存、运输及销售,每一个环节的物流信息应及时处理,才能应对市场变化。目前,我国的计算机通讯网络和信息技术虽有快速发展,但地区之间尚不够平衡,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发展落后,农业信息网络不健全,农户居住分散,沟通渠道不畅,许多信息难以收集、传递,信息化体系建设明显滞后。由于农资产品需求的季节性,为了避免农资供应的意外或中断,保证农业生产的日常进行,一般各农资企业都建立一定的储备。而在传统的业务往来中,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供应链中供需信息不能得到及时、实时的共享造成的“牛鞭效应”,增加了农资供应渠道中的不确定性,占用了大量的流动资金,造成了库存成本的上升。
在采用连锁经营的农资企业中虽然大多数已经实现计算机联网,对于各配送中心的农资商品的库存、出入库、销售价格都实现了计算机管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农资经营网络规模和农资物流规模与配送资源能力的不匹配;配送中心的信息化程度不高;采购、运输、储存、配送脱节管理的现实,使得农资供应各环节之间信息传递不畅;各配送中心、直营店与加盟店之间的经营信息网络的建设显得有些滞后,这就导致各销售终端的信息反馈不够及时;采购计划仍采用传统的方式等。
三、实施农资供应链管理的措施
1.转变经营观念,建造科学的管理流程
供应链管理是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一种现代管理模式,在其标准规范化的经营运行过程中,会采用到许多新的经营管理思想和现代化技术,这就要求开展农资供应链管理的管理者和工作者转变经营观念,在经营过程中,切忌急功近利,要切实加强对农资供应链中各个节点的规范化建设,以保证其有效运转。同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坚持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进行运作,建造切合实际的岗位作业标准化管理流程。
2.转变配送中心职能,加快农资配送信息化建设
为实现农资供应链管理的有效性,必须对完成农资供应的配送中心进行完善,实现农资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内部渠道的扁平化管理,把配送中心从盈利的链条中抽出,由盈利型转变成服务型。统一规划各配送中心在各自区域内的采购、运输、储存、配送事务,作为直线服务机构。
供应链是一种动态联盟,其宗旨是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增进信息沟通,提高供应链中环节的生产效益和运营成本的降低。因此农资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应建立在电子计算机网络系统之上,信息传递贯穿于整个工作流程的始终。农资配送信息化是指农资配送企业内部通过建立有关用户需求信息、市场动态、企业内部业务处理情况等信息共享的网络系统,依靠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起的运输节点间的处理网络,来实现对农资配送业务管理系统的信息化。没有功能完善的信息系统,农资配送业务进行连锁经营、实现规模化将寸步难行。为实现整个农资供应链物流系统的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转,必须建设高度信息化的配送中心,加强对农资采购、库存和配送计划等业务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实现程控化和标准化的管理。配送中心应尽快建立高效、完善的“农资配送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包括订单管理系统、仓储管理系统、信息反馈系统、配送管理系统等功能,提高管理的透明度。
3.改变运营机制
供应链管理模式要求在经营组织内部实行纵向一体化链式管理,即要求以核心企业为轴心,前向与农资生产企业、中间与农资流通企业、后向与广大农户,相互结成一个供应链条。在供应一体化的链条上的各个交易主体即为一个节点,各个节点之间不再是独自存于市场的交易关系,取而代之的是以信任和互利为基础的合作关系,实质上也就是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这就要求农资核心企业要紧密的联接上下两端,把在市场中所需要的多层交易,转移到供应链一体化的内部来进行,通过对供应链的整合与建造,分析和预测终端市场的实际需求,再向上逐级传递,提高供应链内各节点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有效地降低整个系统的经营风险,减少经营决策的不确定性。
4.健全农资服务体系
随着农村市场的日益规范和日趋活跃,农资流通中“服务至上”也将日益明显。前端供应链和最终市场的结合直接影响到供应链的经济效益,为了实现前端供应链与最后节点“农村市场”的无缝连接,以及实现整个供应链的发展,实现最佳经济效益,就要健全农资服务体系。即在为农户提供高效和优质农资商品的同时,还要为农户提供相应的技术增值服务。如通过建立科学种植技术的服务体系,对农作物的种植、相关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方法进行指导;建立农田病虫害和旱涝灾害的预防服务体系,针对季节的棉玲虫、蝗虫等虫害,要做好相应的预报预防工作;对旱情、雨雹等天灾,要做好相应的农田管理预防指导工作;建立相应稳定的服务管理机制,成立咨询服务中心,采取800免费电话咨询、公司网站公用信息查询等方式进行实时服务;不定期的举办农业科技电视宣传讲座;定期组织专家深入到农村进行现场指导服务、发放科技书刊等活动。通过这种立体的多层面的技术服务,形成增值优势。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05-120.
[2]黄章树,林泽生.基于现代物流的传统农资商业企业重构研究[J].物流科技,2005,28:21.
[3]宋华,胡左浩.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136-14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856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