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服务业人才需求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关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驰轩
摘 要:服务业是苏州未来发展的主导和支柱产业,苏州服务业人才需求比较紧缺,这为苏州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各高职院校由于在专业设置方面存在理念落后、同质化倾向严重、结构性矛盾突出、行业企业参与不够、经费投入偏少等问题,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必须通过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加强校企合作、打造重点专业、强化专业特色等途径加以解决,以培养适应苏州服务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促进苏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服务行业;人才需求;专业设置;关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4-0296-03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苏州实施产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迎来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对服务业的人才需求也必将大幅增长。因此,苏州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苏州经济社会转型的助推器,必然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那么,苏州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如何紧紧贴近苏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则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一、苏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离不开专业设置,高职专业是明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口径和领域的重要规范,是高职教育融入并服务经济社会的重要接口,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重要途径。目前,苏州共有公办与民办高等职业院校16家,培养了大批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为苏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然而,综观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专业设置理念相对滞后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包括专业设置的原则、条件、名称,专业设置的论证、审批、评估、监控与指导以及相应的课程开发和实施,还包括专业设置的调整与完善等。专业设置是影响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由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比较晚,在专业设置上存在先天性缺陷,有些是普通本科专业的压缩饼干,有些是中等专业的升级版本,专业设置比较陈旧和粗放,缺乏具有自身特点的职业性和规范性。尽管近年来国家提倡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但爆发式发展起来的各层级的高职院校最欠缺的就是高职教育的思想以及专业设置的理念。总体上说,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还没有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没有完全切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没有完全满足日益增长的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
2.专业设置同质化比较严重
伴随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也蓬勃兴起,大量的公办或民办的高职院校纷纷建起,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专门人才。但是,由于急功近利,各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往往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出现了专业设置上的同质化倾向。仅苏州地区而言,除了像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纯艺术化路线外,其他高职院校,不管是公办的,还是民办的,不管是商科类的,还是工科类的,有相当多的专业都是同名同质的。比如,苏州16所高职院校中设置“会计”、“物流管理”、“旅游管理”等专业的就有10所之多,具有明显的同质化。究其原因,主要是开具这些商科类专业相应的教学条件,如师资队伍、实验设备、实训条件等成本较低,而效益明显。
3.专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许多高职院校不顾自身条件而热衷于开办新专业,一哄而上,造成热门专业重复建设,不良竞争,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致使培养的毕业生形成结构性的过剩,且达不到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水准,难以就业。这也是当下毕业生“难找工作”和用人单位“难招人才”结构性矛盾的根源之一。苏州众多高职院校在三次产业的专业结构上也存在失衡问题,第一产业的专业设置偏少,而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偏多,这虽然与全国以及苏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趋势基本吻合,但由于第二产业在全国以及苏州仍占绝对优势,急需大量生产制造类专业的毕业生,仅2010年苏州高新区就缺口20万之多,而各高职院校培养的这类毕业生却很少,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
4.行业企业参与度不高
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主要是为行业企业服务的,因此,高职院校所设专业、人才规格和质量能不能得到用人单位认可,这是衡量高职教育成功与否的风向标。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最重要的体现就是要求实行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然而,我们高职教育发展至今,最缺乏的恰恰是缺少行业企业的参与,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认识的欠缺,二是行业企业缺乏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缺少政府相应的政策支持。没有行业企业的大力参与和支持,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必然因市场需求的滞后性而显得被动盲目,难以做到科学合理,致使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越发加剧。
5.专业建设投入较少
以面向服务行业为主办学的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的投入上比较少,主要是由商科类专业的特点决定的,无论是师资队伍的建设,还是实验实训条件等方面都不会像工科类专业那样投入很大,而且由于成本低、见效快而吸引更多的高职院校争办商科类专业,因而商科类专业设置呈现几何级增长态势。据了解,有相当多的工科类高职院校只是投入几十万元就开办商科专业了,办学基础条件相当差,这与中国规定商科类专业生均6 000元的投入相去甚远。尽管苏州各高职院校非常重视专业建设,并且想法设法加大专业建设的投入力度,但依然显得捉襟见肘,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苏州服务行业人才需求趋势
近年来,苏州市坚持把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举措来抓,服务业发展呈现总量增长、占比提高、结构提升、开放加快的良好态势,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服务业投资占比、服务业创造的地税收入、生产性服务业占比以及服务业吸纳的本地新增劳动力都超过50%。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苏州市服务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三个不够”:区域发展还不够平衡,除中心城区基本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外,仍由一半地区服务业占比低于全市水平;内部结构还不够合理,新兴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发展不够充分,现代物流、旅游会展、创意研发等高端人才匮乏,品牌型、规模型企业不多,竞争力不强;发展质量还不够高,总体规模偏小,产业集聚度、市场化程度和国际化程度偏低,资源配置功能较弱,与上海、杭州、无锡、南京等周边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特别提出,苏州要发挥区位、产业和人文优势,进一步强化与上海的紧密对接,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创新型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胜地。近年来,苏州提出以提升服务业水平为主的建设“三区三城”的远景规划,即科学发展的样板区、开放创新的先行区和城乡一体化的示范区以及高端产业城市、最佳宜居城市和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苏州市将依托现有优势,集中资源要素,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为方向,进一步扩大服务业总量,使产业结构尽快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型,经济发展尽快实现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加快构筑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消费性服务业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全力打造现代服务经济高地,力争到2015年,服务业占比超过45%。
随着苏州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人才需求增长的重心继续向服务业转移,服务业人才需求继续攀升,其中金融保险、投资管理、经济管理、中介咨询评估等服务业人才需求高于其他专业的增长。据统计,每年进入人力资源市场招聘的企业中有2/3都来自于服务型企业、研发机构等。招聘重点集中在金融投资、服务外包、商贸管理、医药医疗等多个方面。可见,苏州市服务业集聚人才的能力日益增强,为苏州高职院校培养各类服务型人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苏州高职院校优化专业设置的对策
1.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调整优化专业设置
当前,苏州正抓住后金融危机时期产业转型升级的调整机遇,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规划和研究,制定出台促进苏州服务业新一轮跨越发展的意见,实现由制造业基地向国家创新基地转变,主动承接新一轮国际高端服务业转移,重点发展服务外包、金融、创意等产业,加速发展物流、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繁荣旅游、文化、体育等产业,以超常规的手段和举措,更大力度地提升服务业发展规模和水平。苏州各高职院校应当适应苏州经济转型和服务业人才需求状况,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尤其要加大与服务行业相关专业的建设力度。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虽然要求相对稳定,但由于经济和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职业岗位也会有相应的变化或调整,因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也应作相应的调整。实质上,高职院校的办学过程就是不断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专业设置进行不断调整和优化的过程。目前,苏州16所高职院校中只有1个农科类高校、1个工科类高校,但这两所高校都以设置服务业的专业为主体,可以说“有名无实”。另外有两所艺术类、卫生类院校全部是面向服务业的,而其他高职院校都属于综合性的院校,大多设置的是服务业方面的专业。总体上说,苏州高职院校都紧跟市场发展形势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为提升苏州服务业发展水平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加强政行企校合作,共同开发建设专业
高职院校应当牢牢把握“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校企合作主线,主动依托行业、对接产业、服务企业。如果没有行业企业的支持和参与,高职院校是不可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近年来,苏州出台多项政策,鼓励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科研机构与有条件的服务企业建立实训基地,支持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服务业技能型人才再培训、再教育。苏州各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利用有利的政策条件,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大力培养适应苏州服务业提升规划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要改变过去那种浅层次的校企合作的做法,深入开展政行企校合作,充分发挥由政府、行业、企业的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或行业职教集团的作用,让行业、企业更多地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比如在专业设置方面,学校应当重视对行业企业的调研,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共同开发、建设新专业,改造已有的老专业,可以不受国家指导性专业目录的限制。政府主管部门在审核专业设置时,应根据校企合作双方共同的意见,增设一些新专业,实行专业申报备案制,应给予办学主体更多的自主权,不要统得过多,管得太死。2010年,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专业顾问委员会指导下,根据中国会展业的发展态势,新增了“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并调整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IT服务外包”等九个专业方向,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吻合度以及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度。
3.打造重点专业,带动专业群建设
重点专业建设是衡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体现一个学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切合度。重点专业设置应当符合国家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与三次产业的总体布局和发展思路相吻合。就苏州地区而言,苏州在未来十年中主要发展第三产业,要大力提升服务业的层次和水平,这给苏州高职教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苏州工业园区外包职业学院于2010年应运而生就是明证。重点专业在专业设置中居于龙头地位,带动一个专业群或其他相关专业的建设,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常地,每个高职院校都会加大经费投入建有自身特色的重点专业,而且不同于其他高职院校。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依据苏州“三区三城”发展规划,重点打造物流管理、电子商务、旅游管理、营销与策划等四大专业,创新以理事会为责任主体的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改革和实训基地建设三层突破,达到双师队伍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和品牌辐射效应四个提升,全面带动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的专业群建设,为苏州服务业发展和社会转型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4.强化专业特色,促进服务业发展
特色专业是由特定的师资、课程、实验实训条件、人才培养模式等多项指标因素构成的。特色专业的形成,不仅在人才培养上发挥高质量的作用,而且在提高专业的知名度和增强高校的吸引力、美誉度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苏州众多高职院校各有自身办学特点,也各有专业特色,这与苏州区位状况及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和整体布局基本吻合。然而,纵观苏州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我们不难看出,有相当多的相同名称的专业遍地开花,大家都争分“一块蛋糕”、共享“一杯羹”,专业设置缺乏鲜明的特色。比如,在苏州公办的8所高职院校中开设“会计”、“旅游管理”和“物流管理”专业的就有6所之多,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更是多达7所。如此雷同的或同质化的专业设置不但难以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更是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我们认为,苏州地区要举办示范性的或有特色的高职院校,必须加强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充分挖掘和发挥师资力量、实验设备、实训基地等方面资源的最大效用,避免无序竞争。我们希望看到各校在专业设置上能各展所长、各具特色,不应千篇一律。工艺美术类院校主要设置艺术专业,卫生类院校重点设置卫生专业,农业类院校更多地设置农林专业,商科类院校则以商贸、管理专业为主,这样不仅使高职院校办学具有行业背景,而且更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能够更好地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从目前态势看,苏州高职院校总体布局比较合理,涉及三次产业,覆盖服务业的几乎所有行业。我们期望在“十二五”发展期间,苏州高职院校进行全面的专业整合,强化各自办学特色,为提升苏州服务业整体水平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建华.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研究[J].纺织教育,2005,(6).
[2]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组.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管理[J].职教论坛,2001,(9).
[3] 宗文雯.服务业人才请向这里看[N].苏州日报,2009-03-13.
[4] 姚萍娟.苏州服务业人才昨“求甘霖”[N].江南时报,2006-03-20.
[责任编辑 陈 鹤]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17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