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京蓉 李庆 冉建宇
摘要:针对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整体教学效果不尽理想的现状,提出采取根据专业特点合理定位教学目标、规划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建立科学透明的考核方式等措施进行教学改革,以便改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经济管理专业 《管理信息系统》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4-0293-03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信息化要求的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对掌握了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的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是越来越旺盛。有鉴于此,从1998年起,教育部确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为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但是,由于MIS是一门介于管理科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之间的综合性、边缘性的交叉学科,在对没有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科背景的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MIS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感觉该课程概念性强、过于抽象、难以理解,还有不少同学认为该课程与自身专业知识距离太远,将来不去从事信息系统的技术开发工作,用处不大,缺乏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MIS课程教学效果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如此反差,让从事经济管理类专业MIS课程教学工作者不得不对MIS课程教学现状感到担忧,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MIS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相关课程的知识储备不足。由于MIS综合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学生具备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数据库等信息技术方面初步的知识技能以及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知识基础。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其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功底比较深厚,但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某些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只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这一门计算机方面的前导课,远不能支撑该环节课程的学习。为此,在MIS课程的学习时,不得不在总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对本课程涉及到的某些知识点加以讲解和回顾,使整个课程教学过程显得重点不突出,且很难保证本课程的教学进度。
2.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结构设计不合理。目前,MIS的教学内容大多包括四个组成部分:一是介绍信息、系统和MIS的概念以及MIS的结构、分类、发展过程等内容;二是介绍MIS相关技术基础,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内容;三是从系统生命周期的角度介绍MIS的开发过程,包括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维护等几个过程,这是MIS的核心内容;四是介绍MIS的管理,包括系统开发过程中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和信息资源的管理等。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对信息技术如数据库技术和软件开发工具的知识缺乏,并且对于实际工作部门的业务流程了解较少,使得学生对于以MIS系统开发为核心的教学框架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比较困难,觉得学习起来抽象、枯燥无味,逐步丧失了学好本课程的信心。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教学形式单一。目前,MIS课程的教学安排包括两部分,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完成之后,才安排实践教学,而不是在完成某个知识点的理论教学后,立即安排实验,这就导致前面理论的讲授和后面实践相脱节,不利于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正确应用。同时,由于学时有限,在完成理论教学后,留给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就不多了,有时可能还因为理论学时不够而占用实践学时,造成实践教学没有落到实处的现象比较普遍。
MIS理论教学大多以讲授理论为主,结合案例对理论的讲解较少涉及,且在案例教学中主要是以教师讲解案例为主,学生参与不够,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这不利于学生把握MIS相关知识,更不能深入地去理解知识并发表自己的见解,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案例教学时,所选用的案例大部分是国外企业的案例,且案例发生时间严重滞后、内容也比较抽象,难以适合中国国情,使学生难以理解,更谈不上相关理论的分析应用了。在实验教学方面,狭义的认为MIS的实验就是编程,只要程序开发工具应用熟练就可以了,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实验内容,如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分析、流程重组与优化、管理模型的确定、数据字典设计、数据库设计以及程序设计说明书等内容。
4.教师知识结构难以适应教学需要。MIS课程教师应在专业领域具有广泛的兴趣和比较完善的多学科知识体系结构,包括计算机软硬件、网络、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以及运营管理、管理科学、系统工程学、运筹学、行为科学等方面知识,而实际担任MIS课程的教师多是计算机知识较为深厚,而经济管理知识较为薄弱,难以适应MIS 课程教学的需要,造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MIS课程上成计算机编程课程的情况。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
1.合理定位课程教学目标。对于将来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学生来说,学会利用MIS来为提高组织的运营效率、提升企事业单位的竞争力是他们学习MIS 根本目的所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与组织、战略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经济管理类专业MIS教学的重点。基于此,我们认为MIS课程的教学中应偏向于“管”,偏向于讨论如何从管理者的角度认识与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讨论如何进行组织的信息化进程。因此,MIS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1)掌握管理信息系统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具有在信息环境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充分认识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在信息化社会里的战略性作用;能密切关注最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并发现其内在的商业价值,具有较高的信息意识。(2)掌握系统科学思想和MIS战略规划、分析、设计的技术方法,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经济管理工作中。(3)理解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作方式和竞争战略的改变,并能利用MIS来提高组织的运营效率、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4)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能够分析和解决企事业单位在应用MIS中出现的问题,并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2.不断完善课程教学内容。为了能够体现经济管理类专业MIS课程教学的目标,应避免将MIS作为计算机课程看待,而应该将MIS课程作为一门管理类课程看待。因此,在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该有所侧重,在规划和设计MIS课程教学内容时,应将侧重点放在学生对MIS的基本概念、结构的掌握和理解,MIS开发的组织管理、维护和信息资源的采集、处理、分类、管理、利用,信息技术在解决管理问题的作用等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通过这些方面内容的重点讲授,不仅是学生获得了他们所应该掌握的MIS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意识。加强学生对MIS的理解,了解自身在MIS开发建设中所处的地位、应发挥的作用以及怎样与他人合作沟通。通过对MIS开发技术和方法的掌握,学生应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MIS的实际应用问题,可以应用MIS提升企业竞争力,培养了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的组织、管理和创新能力。通过上述课程内容安排,学生会意识到MIS课程对于他们今后工作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由于MIS 课程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MIS的教学要求,应根据教学内容各部分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组织课堂讨论。经常组织课堂讨论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教学内容设计讨论题目,并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布置下次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在课下进行准备。例如,在讲到MRPⅡ时,先让学生课下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组织讨论,这样学生进行充足的资料准备,并对其进行一定的归纳整理,逐渐形成主动收集整理信息的习惯,并不断提高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讨论过程中,要适时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激活学生的讨论热情,让大多数学生有发言的机会,并及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2)强化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案例教学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决策分析,建立真实的事件感受和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案例选择时要注意几点:要有趣味性、理论难度不宜过大;案例不要与理论、实际脱节;案例不要过于复杂。在案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性,注重学生主动学习热情的培养,注重学生对于问题的综合思考能力的培养。在进行案例讨论时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组织形式,将合作学习引入案例教学,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将自己的经验和才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享,共同解决案例分析中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更牢固地掌握知识。(3)重视实践教学。MIS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实践环节教学安排也是经济管理专业MIS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要素之一。切忌将MIS实践教学变成MIS开发课,应该通过加强MIS的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企业管理业务的处理流程以及如何操作、运用MIS于实际工作中,从而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MIS实践教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MIS上机操作演示。通过一些演示系统让学生对MIS有一个感性认识,结合理论学习,了解MIS的基本结构、功能,掌握运用MIS处理管理业务的实际操作技能。第二,实地参观调研。通过组织学生到已建立MIS的企事业单位的参观交流,实地了解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如何在MIS中实现,了解MIS的实际构成、运行特点和所起的作用,以及如何对其进行管理维护。第三,课程设计。通过选择一个企业为背景进行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让学生进入信息系统的各个开发生命周期,正确理解相关阶段的任务,该环节要求学生将前一阶段的感性认识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考虑到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基础,要注意掌握试验的难度,该环节应以系统分析为主、系统设计为辅的思想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学生的课程设计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在系统分析与设计阶段的管理业务和管理数据的流程分析与设计,重点考查学生是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去解决企业管理需求的,信息技术如何与企业的战略层、战术层、执行层的业务结合,考查学生对管理需求的调查分析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信息系统建模能力,而不是片面的考查学生的编程能力。
4.建立科学透明的考核方式。设置有效的考核标准,可以减少学生学习的惰性,提高学习效果。对学生的成绩考核分为两部分,一是客观部分,即期末卷面考试成绩;二是主观部分,即平时成绩。对于客观部分的考核,在试卷题目上应倾向于本课程的基础知识掌握上,试题要紧扣专业的培养目标,有利于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课程知识和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对于平时成绩的考核,要有利于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注重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提高,有利于鼓励学生积极创新、敢于质疑和探索。
由于主观部分的考核是平时教学中进行,就需要在课程开始时明确告知学生考核标准,并且在设施中做到奖惩分明,才能取信于学生,激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案例讨论中,如果给表现好的学习以鼓励,给参与的学生以肯定,久而久之,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同时,在考核标准的制定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性,只有学生参与制定并认可的考核标准才有执行力。
参考文献:
[1]滕佳东.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0):95-97.
[2]郭捷,张秀萍.管理类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探讨[J].实验技术育管理,2010,(3):122-125.
[3]吕新民,张金诚.经济管理类《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2):88-90.
[4]孔继利.《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J].物流技术,2010,(10):120-124.
[5]孔德汉.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计算机,2010,(1):65-67.
[6]李怡佳.《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研究[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6):357-359.
[7]陈波.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10,(4):210-211.
[8]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Research on Teaching Reform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HE Jing-rong,LI Qing,RAN Jian-yu
(Th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Wanzhou 404000,China)
Abstract:The teaching performance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of students major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s not satisfactory,thu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everal reform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which includes proper positioning of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in light of the specialty’s characteristics,proper planning of the teaching content,adaptation of flexible and diversified teaching methods,and establishment of scientific transparent assessment system.
Key words:economics and management;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teaching reform[责任编辑 魏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26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