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及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孟庆华,沈山,安宇
摘要:创意产业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正以集群化的趋势在全球蓬勃兴起,发展创意产业成为我国城市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的重要选择。发达国家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呈现出植根于3T城市、政府法规保障、中介配套服务、产业链完整等特征,为我国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导向,如特色品牌塑造、人才体系建设、创意氛围培植、政府政策支持、知识产权保护、创意产业链整合等。
关键词:发达国家;创意产业;产业集群;启示
中图分类号:F0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0-0055-04
“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的概念源于澳大利亚,1990年末由英国政府正式提出[1],定义为“源自个体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的活动,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发挥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潜力的行业。”[2]这一概念被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采用[3]。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创意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快速发展,并成为内城复兴与城市增长的新兴部门[4]。基于创意企业集聚的叠加、竞争和溢出效应,各国纷纷通过创意产业集聚化的方式,即在大都市形成集聚区来推动创意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作为朝阳产业,创意产业也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都把构筑创意产业集群作为发展创意产业的主要战略举措。
一、国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概况
新千年以来,创意产业在全球高速成长。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统计表明,全球创意产业的产值已从2000年的8 310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3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9.4%,高于同期全球GDP7%的增长速度[5]。在美、英、日等发达国家,创意产业已成为支柱产业。2005年美国的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13 881亿元,在国内产业结构中仅次于军事工业;英国凭借创意产业的发展,一举改变了其传统工业化国家衰落保守的形象,2005年英国的创意产业增加值仅次于金融服务业,位列第二;同年,日本的动漫产业已成为日本第三大产业,广义的动漫产业占日本GDP15%,占世界市场的62%(下页表1)。
从发展实践看,创意产业集群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伦敦、纽约等国际上有影响力的都市区无一例外都是创意产业的高度集聚地,诞生了许多著名的创意产业集群。“伦敦作为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已是众所周知,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伦敦还是全球最重要的创意产业发展地之一。”[6]诚如伦敦市长肯・利文斯通所言,一直以来,伦敦都是一个富有创意的城市。如今伦敦的创意产业已成为伦敦最大的产业部门之一,总产出和就业仅次于金融/商业服务业。伦敦拥有西区、SOHO区、东区的King's Cross和Spitalfields以及泰晤士河南岸艺术区等多个闻名遐迩的创意产业集群。其中,泰晤士河南岸艺术区将现代艺术和文化复兴作为推动该区更新发展的策略,从贫困的旧工业区成功转变为世界闻名的文化繁荣区,堪称伦敦乃至英国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典范。纽约不仅是世界经济中心城市,也是美国文化最为繁荣和发达的地区。据2004年美国20个最大标准大都市统计区中的创意企业数统计,纽约市的创意企业个数为54 895个,雄居全美首位[7]。位于纽约曼哈顿的百老汇戏剧产业园区,是纽约乃至全美最著名的创意集群之一,不仅包含近40家剧院组成的百老汇剧院群,而且还有与剧院群演出相关的创意、制作、表演、售票、投融资、法律服务、人才培训、行业管理产业链的完整体系。百老汇戏剧产业园区每年生产50~70台戏剧产品,2004年园区内音乐剧和话剧观众数量达到1 100多万人次,园区外观看巡回演出的观众达到1 490万人次,全年票房总收入在14亿美元以上[8]。另外,英国谢菲尔德的创意产业集聚区、澳大利亚昆士兰的创意产业园、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British Columbia)的动画产业园区等也都是创意集群的典范(下页表2)。
二、国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特征
(一)“3T”型城市是创意产业集群根植和发展的最佳区域
所谓“3T”,即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和包容(Tolerance)。一个城市越开放和包容,创意产业在此集聚的可能性就越大,创意型人才越密集,城市创新能力越强[9]。从创意产业集群的区位布局看,创意产业集群往往选择在“3T”型城市集聚,如纽约、伦敦、东京、洛杉矶、柏林、巴黎以及香港、新加坡等技术发达、人才密集和高度开放的国际大都市无一例外都是创意产业最集中、最发达的地区。“3T”城市是区域乃至全国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金融中心,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丰富的高级生产要素优势。伦敦之所以能成为英国的创意中心,拥有泰晤士河南岸艺术区、西区这样的著名创意产业集聚区,主要得益于伦敦几乎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时尚、理念、艺术等,如占伦敦总人口1/3的外来民族,涵盖500多种语言,拥有世界一流的艺术、设计学院和国家美术馆、BBC等众多公共文化机构,同时伦敦发达的金融和商业服务业也为创意产业融资提供了众多渠道。伦敦拥有全英国70%的音乐录音棚,50%的广播电视从业人员,占全国的90%音乐产品交易量,出产全国70%的影视产品,46%的广告业务和27%的建筑设计[10]。
(二)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是创意产业集群成功发展的重要条件
政府在集群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亚洲大部分国家和地区,诸如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的创意产业集群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政府主导下形成的。以韩国为例,韩国政府在1998年提出“文化立国”方针后,先后制定和出台了《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等多项法律法规,设立文化产业基金,成立文化产业振兴院,鼎力支持创意产业园的建设。从2001年至今,韩国共建设10多个创意产业园,形成韩国的创意产业链。在园区的具体建设中,韩国政府实行了多种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包括免除农田、山林、草场转让费、再造费以及交通设施补偿费;对进驻创意产业园区的企业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减少甚至免除税务负担等。而作为全球最早提出“创意产业”概念的国家,英国的创意集群之所以能发展的如此成功,除了产业自身的发展以外,与英国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政策是密不可分的,其政策主要包括创意出口推广、教育及技能培训、协助企业融资、税务和规章监管、知识产权保护和推动地方自主权六项。
(三)知识产权保护是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的重要前提
不断完善对专利、版权和商标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证集群内知识产权转移的畅通性,已成为发达国家巩固创意产业优势地位的利器。在版权产业发达的美国,历来重视对创意产品原创性的承认和保护。通过设立隶属于国会图书馆的版权办公室等政府部门的版权保护机构,成立“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顾问委员会”等直属政府部门的工作小组,颁布《版权法》、《数字千禧年版权法》、《家庭娱乐版权法》等法律,全世界最完善的版权保护体系在美国形成。国际智能财产权联盟(IIPA)的资料显示,2002年,美国文化创意产业因为国外盗版活动所遭受的损失仅为92亿美元;这一年,全球软件盗版率为40%,而美国仅为25%。英国专利局制定了完善的法律体系来保障多方面的知识产权,并设立了一个独立的知识产权网站,提供使用者和创作者关于版权、商标、专利及设计等信息促进资讯的自由流通[11]。最近几年来,日本根据创意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制定了多部法律,如《著作权管理法》、《知识财产基本法》、《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等,有效地保护了集群内部原创的积极性。
(四)中介服务组织是连接政府与集群内企业的坚实桥梁
创意产业集群的成功发展与拥有大量能促进企业间网络联系、官产学研结合的中介服务组织是密不可分的。这些中介服务组织不仅有效协调与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且不断帮助政府部门和市场激活资源,进而增强区域内创新的活动。对于时装产业集群,包括时装秀、时装杂志和媒体中的时尚板块在内的中介组织及其在塑造地方形象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即使在时装秀中,他们主要瞄准的仍然是顾客,大部分高级设计师通过时装秀的形式将设计的时装作品进行推销并从顾客那里得到大量订单。纽约之所以在时装设计业发展的如此成功,主要得益于这些文化中介组织的存在,比如,纽约服装设计师协会负责协调各路时装设计师作品展出,排名前十位的时装杂志的基地也都云集在这里[12]。英国设立了各种形式的中介组织,政府向他们购买服务,中介组织主要发挥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作用,帮助和指导创意企业,将它们的创意产品推向市场。从创意企业的培育、审核、认定、监督到人才、资金支持,全由中介服务组织负责实施,政府只对其进行资格认定、下达任务指标,并实行指导、监督。
(五)共生互补的产业部门是集群创意产业链形成的主要动因
纵观国外发展成熟的创意产业集群,可以发现集群内具有多层次的产业结构,各产业部门能够相互支撑,互为供给,构成完整的产业链;同时,这些企业和当地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行业协会以及政府等形成网络,共同支撑产业的发展。如美国洛杉矶的好莱坞电影产业集群,洛杉矶集中了25万影视从业人员、垄断全美动漫电影发行和拥有4 000多家影院的六大电影公司(迪士尼、华纳兄弟、梦工厂、21世纪福克斯、环球和索尼影业)、大小不一的媒体制作公司、众多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同时也是媒体制作中心、电视产业、数码媒体及计算机特效产业等集聚的地区,近九成的电视节目由当地制作公司出品,这些产业和组织与电影业共生。例如,不少有线电视台是多家电影集团拥有的;媒体制作特别是后期制作公司最终也是依附电影集团产生的;制作中心和影棚不单为拍摄电影提供人造场景、音效配备以及或其剪片等多种服务,而且为电视台、广告公司、唱片公司以及音像制作公司提供配套、器材及支持服务。同样,起初为电影公司服务,提供影像处理和电影特效等服务的数字媒体公司,后来在电脑动画、电脑游戏、互联网多媒体产业方面获得了更广阔的空间[13]。同时,大学和科研机构为创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政府、中介服务组织为集群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版权保护环境和专业咨询服务。正是这种多层次产业、组织间共生互补而各自发展的局面,使好莱坞电影产业集群获得了“良性螺旋式”的发展[14]。
(六)原动力的激活与培育是创意集群拥有持久活力的根本保证
几乎所有创意集群发展较好的国家都采取各种措施建立起符合本国实情的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从而为创意产业集群的持久繁荣提供了根本保证。韩国政府高度重视对创意人才的培养,通过完善人才管理系统、加强院校创意人才的培养,培养了一大批电影、卡通、游戏方面的复合型创意人才。以游戏产业为例,韩国有288所大学或学院设有游戏产业相关专业,其中,政府指定赞助的大学及研究院游戏专业就有106个,涵盖游戏内容情节设计、图像声音处理、软件编程等各游戏生产环节,并设立了相关的短期教育课程和远程网络教育课程,还通过创立游戏学术学会、建立游戏产业人才流动机制等共同促进韩国游戏产业的发展。英国2008年专门出台了以创意人才为主题的“新经济下创意英国的新人才”战略报告,提出了要激发每个人的创意才能,强调从儿童教育抓起,尽早发现个人的创意才能,并分别对青少年、成人创意才能的培养和创意人才的就业等提供诸多帮助和有效通道。
三、对我国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启示
在国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思路的影响下,我国创意产业集聚区在全国蜂起,建设热度已由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蔓延,既有自发形成的园区如北京的798艺术区、上海的莫干山路50号、杭州的LOFT49,又有政府规划引导形成的园区如上海的田子坊、北京的中关村软件园、南京的创意东8区。我国已初步形成六大区域性创意产业集群:以北京为核心的首都创意产业集群,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创意产业集群,以广州和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创意产业集群,以及以重庆、成都、西安为中心的川陕创意产业集群,以昆明、丽江、三亚为中心的滇海创意产业集群和以长沙为核心的中部创意产业集群[15]。目前,我国的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可以从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得到启示。
(一)注重地方文化特色,塑造产业集群品牌
创意产业往往倾向于在经济发达的“3T”型城市集聚,然而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文化差异显著,因此对于发展创意产业集群,要根据自身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地发展创意产业集群。在选择集群的主导产业时,各地方要注重对当地历史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等的比较优势的挖掘,并结合自身的优势产业及目标市场需求,培育本地化、特色化的创意集群,同时协调好不同产业园区间的关联,避免同质化和过度竞争,这样才能培育出竞争者难以模仿或复制的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了核心竞争力,集群就能够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建立起响亮的品牌,并通过品牌营销等手段,扩大品牌知名度,提升集群的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
(二)构建完整人才体系,培养国民创意能力
创意集群的发展,完整的人才体系是关键。在人才自身培养方面:鼓励幼儿园、中小学开设广泛的艺术课程,培养未来的艺术家和艺术欣赏者;加大高等院校开设创意产业相关学科和专业、建立创意产业研究机构的力度;高等院校要实施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推进产学研的合作教育,企业、学校和研究机构联手合作;企业应成为培养创意人才的重要主体。在人才引进上,吸引、聘用海外高层次人才也是迅速完善人才体系的有效途径,应制定与WTO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政策,鼓励企业和研发机构从国外引进人才。
(三)培植城市创意氛围,吸引创意主体集聚
优秀的人才、宽容的氛围、先进的技术、多元的文化、完善的设施、舒适的生活环境是吸引创意人才和企业聚集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政府一方面要投入资金加强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生活的便利性,同时要将城市公共设施视为凝聚城市个性的区域象征,注重旧城改造中对城市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的保留和传承;另一方面要积极营造宽松、有序、多样化的社会文化氛围,鼓励创新,尊重创意,宽容失败,承认多样性,允许多种文化共存,为创意主体集聚提供条件。
(四)正确把握政府职能,鼓励中介组织发展
政府应协调相关传媒、法律、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国土等部门,成立常设工作小组,为集聚区提供有效率地服务和优惠政策,尤其是要加强对集聚区内中小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对集群内有发展前景和商业模式明确的企业给予贷款贴息、专项资金补助和提供信用担保等多种政策。政府应积极鼓励文化中介组织的发展,如企业家协会、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等,依靠社会力量共同促进创意产业集群发展。
(五)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维护集群生存空间
“创意之父”霍金斯曾言,知识产权是创意经济的一种货币,知识产权保护在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是“中央银行”。可见,要发展创意集群,保护知识产权是关键一环。一是要制定健全的知识产权法,加快知识产权执法队伍的建设,加大对侵权、盗版行为的打击力度,净化知识创新环境;二是要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保护知识产权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他人知识产权、保护创新者利益的良好氛围;三是要创新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服务模式,创建专门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降低创意产品的市场交易成本,促进创意产品顺利进行市场转化。
(六)整合创意产业链,发挥集聚效应
一方面,园区在招商引资时应从完善创意产业链和优化资源配置出发,注重引进企业的产业性质,提高园区内部企业之间的依存度和关联度;另一方面,集群内应建立基于产业链的创意产业战略联盟,把具有共同目标的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等主体聚集在一个组织中,可以广泛而有效地促进技术和市场信息的交流,显著地提高创新效率。同时,可使中小企业联合开展创意研发、创意生产以及创意销售,有效解决创意产业链上下游断裂问题,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双重效益。
参考文献:
[1] 厉无畏,王慧敏.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理、模式、路径[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5-13.
[2]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Report[M]. London: Creative Industries Task Force,1998.
[3] 王俊,汤茂林,黄飞飞.创意产业的兴起及其理论研究探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23(5):67-70.
[4] 朱华晟,吴骏毅,魏佳丽,等. 发达地区创意产业网络的驱动机理与创新影响-以上海创意设计业为例[J].地理学报,2010,65(10):1241-1252.
[5] 马春.国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0,(2):33-34.
[6] 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6)[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7] 彭红英.中美创意产业发展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8] 牛维麟.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91.
[9] Florida R,Tinagli I. Europe in the Creative Age [M].Europe:Demos,2004.
[10] Charles Landry.London as a Creative City[M]. Malden, MA : Blackwell Pub, 2005.
[11] 张文洁.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及启示[J].云南社会科学,2005,(15):85-87.
[12] Weiping W.Dynamic Cities and Creative Clusters[R].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2005.
[13] 王缉慈,等.超越集群: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4] Scott A.On hollywood:the place,the industry[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5.
[15] IUD中国政务景气监测中心. 中国六大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初步形成[J].领导决策信息,2006,(3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29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