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陈列展览 要“以人为本”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郭红艳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博物馆要由为“物”服务向为“人”服务转变,博物馆必须考虑观众的意愿,主动融入社会,拉近与公众的距离,增强亲和力,用优质的陈列展览和服务吸引观众,增强陈列展示的可看性、互动性、通俗性,满足社会大众的精神需求。
关键词:陈列展览;展品;观众;“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241-02
近年来,国际博协重新为博物馆定义,新的博物馆定义突破了过去那种过分强调收藏的认识,而从博物馆服务社会的目标上不断拓展,并且强调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博物馆以得天独厚的文物资源为依托,主要通过陈列展示将抽象的历史知识及道德理论实物化、具体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迅速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观众提出博物馆要让我看懂的要求并不过分,博物馆必须考虑观众的意愿,主动融入社会,拉近与公众的距离,增强亲和力,真正成为社会公众精神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此,现代博物馆人应具有开放的思维、开阔的眼界和开拓的能力,主动走下”历史和艺术的圣殿”,以适应社会变革发展的潮流,用优质的展览和服务吸引观众,增强陈列展示的可看性、互动性和通俗性。使博物馆真正成为集学习、休闲和娱乐为一体的高雅的文化场所。
一、根据“三贴近”的要求,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的内涵,做好展览的内容设计
1.广泛调查,确定展览内容。在举办展览前,为了选择适宜的展品,满足观众的需求,可广泛征集意见、电话采访、调查表分析、文字研究和网上调研等方式,就博物馆如何为教育服务、科学技术与博物馆的结合及其观众的反应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调查。并将调研结果作为选择展品的重要依据。例如,笔者所在的南阳市博物馆,由于展室设备简陋,安防等未能达到展出一级文物的要求,出于安全的考虑,曾一度将《明代十八罗汉展》撤展,在2005年再次举办《明代十八罗汉展》之前,采取了征集群众意见和调查表分析等方式,针对群众的强烈呼吁,再次展出明代十八罗汉。由于符合了群众的意愿,展览受到了好评,很多人不止一次地来观看该展览。
2.要有鲜明的主题,彰显的个性。主题是展览的灵魂,是展览能否达到目的、是否吸引游客的关键所在。如果说博物馆是一个完整的商品,那么,陈列主题则是此商品的重要卖点之一,有了这个卖点,展览的经营者、管理者就对如何宣传、如何营销心中有数。
3.在展览设计元素上突出创新。传统编写中着重使用图表、文物、照片等形式,现代展览注重吸收多元展览要素,如植入标语、口号、音像、原生态音乐等非物质文化的东西,加大展览的视觉、感觉、听觉的冲击力,加大展览对顾客的感染力、影响力。如我馆的《汉代乐舞展演》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一种有益尝试,汉代的七盘舞、长袖舞、建鼓舞、杂技,乐曲《苏武牧羊》、《琴思》、《阳关三叠》等,以动态的、鲜活的、原生态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给观众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4.认真研究展品的组合,特别是文物和其他展览形式的结合。震撼力、感染力不仅体现在现代化的展示手段上,好的展品组合也会具感染力和震撼力。
5.展览计划的设计与编写还要考虑节奏与规模的控制,要合理设定展览篇幅与段落,使用优美规范的展览语言,使游客易听易记,既获得历史知识又有所思考感悟。
6.关于展览文字,要正确处理简笔与繁笔的关系。所谓简笔,就是指说明文字的精练,博物馆的陈列说明文字,不同于文艺创作,它是在不以简害义的基础上的精练,如果精练却未能尽释文物的含义,那则是简陋,是不足取的,同时,内容设计者要处理好文字说明与展品展示效果之间的关系,因为过多的陈列说明文字势必会占据更多的空间,从而影响到展览的整体效果。另外,在内容设计中不应忽视繁笔的作用,并根据内容的需要将其摆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所谓繁笔,主要是指对内容设计中的特殊部分给予重点的介绍,使展品能够得到真正的解读,陈列主题得到更加细致而全面的展示,展览的信息量得以增加,从而使内容设计更加厚重。
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的运用,不仅仅是用来播放与主题相关的影视作品,或者是将展览的内容制作成电子产品播放。众所周知,观众不可能蹲在展厅完整地观看一部电影或一集电视剧,也无须凭票入馆却只在展厅一角的荧屏上观看展览,这仅仅起到调节心情、满足好奇心的作用。多媒体更多的作用,应是延伸展览内容,增加与观众的互动,辅助展示实物无法表达的内容。
二、围绕陈列展示举办相关活动,不断提高观众的文化水平
陈列展示是体现博物馆文化价值和功能的基本方式,是博物馆与社会、公众联系的重要渠道。为此,博物馆牢牢坚持“三贴近”原则,准确把握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在展示传播的内容上、形式上应更加积极探索和大胆创新。如此,博物馆才会成为文化教育和传播的中心,成为公众流连忘返的文化园地。“只有教育成为娱乐时,学习才能最有效、最持久、最真实”,这是多媒体影视教育遵循的原则。博物馆应该好好向影视这样的大众传播媒体学习,博物馆不能设置门槛,不要给观众更多的看不懂的东西,不能长篇大论地教育观众应该怎样。业内一位人士说得好:“文博界太需要交流活动了,因为无论你的研究多么高精尖,都需要大众的理解和使用,你圈里再热闹,跟老百姓没有关系……”,消除神秘感,会增进不少社会亲和力,我们所做的事业会更贴近社会、贴近大众,也就更能发挥多一些的作用。社会与大众是我们的根,如果大众并不欣赏,社会也不需要,我们就会失去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当然,博物馆还要保持自身应有的文化地位和文化价值,博物馆之所以在遗产界、文化界有一定的竞争力,有一定的魅力,就是因为他有一定的文化档次在那里,不能把博物馆降低到大众文化,不能依靠这个来解决观众冷的问题,而是要提高观众的水平。观众在利用博物馆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就会再来欣赏博物馆。博物馆应该有它自己的语境和环境,有它自己的状态,如果博物馆只是简单地取悦观众,会把自己弄得不伦不类。博物馆不光靠固定展览、流动展览,还需要围绕陈列展示举办相关活动。我馆是馆、祠、园为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不仅要宣传博物馆文化,还承担着对武侯祠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任,整个武侯祠古建筑群就是一个诸葛亮文化和三国文化的陈列展示,为了使这个陈列展示更加丰富、饱满、生动,陈列设计人员花费了较大的心思。
为观众提供与陈展相关的衍生性娱乐项目,是博物馆发挥文化休闲功能的手段之一,人们进博物馆不仅只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休闲娱乐,因此,应以陈展文物资源为依托,着力开发与展览有关的衍生性娱乐项目,使博物馆成为集参观、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休闲场所。可结合陈展设置陶艺、年画制作室、书画涂鸦室等互动娱乐区,使观众在博物馆既能感受历史文化的熏陶,又能通过手工制作等项目,得到休闲娱乐的满足。
三、处理好邀请专家指导与组织群众评议的关系
无论哪一种类型的博物馆举办规模不等、内容不同、形式不一的展览都要邀请有关专家进行论证和指导,并认真听取和吸收专家的意见,按照专家论证的意见进行改造和完善,与此同时,博物馆还要注意听取群众的意见,博物馆服务对象的主体是广大群众,举办展览的重要目的是发挥教育服务功能,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展览也主要是提供给广大群众观赏的,因此,展览既要赢得专家的认同,又要获得广大群众的认可,还要力求取得社会的广泛认知,要处理好邀请专家指导与组织群众评议的关系,既听取专家的指导性意见,又广泛听取来自四面八方、不同层面、不同群体的建设性意见,这样,办出的陈列展览才会是专家称道、群众喜闻乐见的好展览。
四、要提升博物馆服务展示水平,应该注重不断提高适应群众需求的应变能力
要提升展示水平就要研究和适应群众的需要,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既有一个基调,又是动态的、多样的。这就要求博物馆有主动适应意识,研究群众精神文化的变化和规律,针对文化的多元性与观众要求的多样化,创新适应方式,对于基本陈列,要研究如何改变其多年不变的状态,对于临时展览,要不定期地办好、办活。做到有重点、树品牌、求长效。展览中声光电及多媒体的运用,高科技同场景、模型、展板、实物演示互动的结合都是为了让观众参与展览、让观众成为展览的主人,从而把参观变成一种体验、娱乐活动。另外,围绕陈列展览,为观众提供配套服务和多种陈展的文字资料,提供语音导览器、电子触摸屏及观众餐饮休息区,存包处等配套服务设施,满足观众多方面的需求。
五、强化主动意识,改变坐等上门局面
博物馆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群体的文化消费需求,不断探索开拓博物馆服务大众的新形式,拓宽与社会沟通互动的渠道,可筹备各种内容的流动展览,进社区、企业、学校进行巡回展览。2005年我馆的《南阳百年老照片展》,2007年的《CCTV2002―2006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展》等在市区各主干道进行巡回展示,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博物馆通过进行地方历史、文物知识等内容的专题讲座及科普教育,为社区及学校教育服务。通过网上发布文物,展览资讯、网上办展的形式扩大传播的辐射范围,使博物馆能够跨地域发挥作用,让更多的人能够通过网络了解博物馆的展览内容,获取各种知识。
总而言之,要想使博物馆的陈列展示具有亲和力,就需要陈展工作者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及时关注国内陈列界的新动态,力争把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新技术、新材料运用到陈列展示中,并且时时处处以人为本,根据观众的需求,制作出观众喜闻乐见的陈列展示,使博物馆真正成为人们增长知识和放松身心的大好去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33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