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于连的特征意义及其与艾玛的爱情悲剧比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文娴
摘要:《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一个多侧面的人物,他意志坚定、精神充沛、充满激情,他一直在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他人物特征中的矛盾性与复杂性,使他最终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艾玛是《包法利夫人》中那个为爱情而活,为爱情而迷失方向,为爱情而放荡堕落,最后为爱情而选择死亡的女主人公。分析了于连的形象特征和艾玛的爱情悲剧,对他们各自爱情悲剧作了更进一步的探究,阐释了谁是真正的悲剧。
关键词:于连;艾玛;形象;特征;爱情;人生悲剧;分析比较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8-0219-02
于连和艾玛都是世界名著中的主人公,但却很少有人把他们联系到一起。因为在他们各自生活的法国的社会,他们一男一女、一穷一富,一个生活在逆境、一个生活在顺境……由于种种原因,这样的两个人基本不会有什么可比性。孰不知他们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他们都有过两次虽称不上惊天动地、海枯石烂但却给他们的一生造成了一种“大转折”式影响的爱情,他们都以死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折磨、痛苦。
一、于连的形象特征
于连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红与黑》中的男主角,小说以于连从18岁开始到23岁生命结束为主要内容。于连自身形象的多侧面性,贯穿于全文的各个角落。于连出身于一个叫维尔叶尔的小城,他从小就有着与父兄不同的想法,他想要改变自己平民的命运,而且他深知只有知识才可以使他赚到更多的钱,才有可能上升为贵族阶级。也正因为他的这些被大家都认为“不切实际”的想法,他常常遭到父兄的打骂,也时常会因为他平民的出身而遭到贵族的歧视。他在一位拿破仑时代老士兵的影响下崇拜拿破仑,在拿破仑失败后他能够违背自己的喜好把圣经倒背如流,以便将来成为一名“年俸十万法朗的大主教”。于连对待他无论怎么样的逆境、不堪的生活都充满激情,充满一种奋斗的激情和一种令人钦佩的坚定意志。于连从不逃避他作为一个男人、作为一个平民的职责。在他见到他第一位爱人德日那夫人的最初,面对德日那夫人对他的轻视,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要去握她的手,这时他是代表平民阶级去握一个贵妇的手,他必须这么做,因为这是他的职责;他要去征服她,而原因是因为德日那夫人轻视了他的尊严――一个平民的尊严。这里于连的心理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他是多么的敏感,对于一个别人都未必以为然的轻视――一个贵族阶级对平民的轻视而表现出如此复杂的心理斗争。也许除了他自己,没人会在乎德日那夫人对他的轻视。与德日那夫人的交往除了满足了他的自尊之外没有给他带了任何物质上的好处,他们都没有感觉到真情,反而与德日那夫人的奸情被发现后他还不得不客走他乡。在贝尚松神学院期间,于连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为他日后可以到德拉穆尔侯爵家当私人秘书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也让他认识到了社会是多么的虚伪,使他学会了即使内心是多么的矛盾也要变得虚伪。在德拉穆尔侯爵家,侯爵唯一的女儿马特尔小姐爱上了于连,爱上了他那与其他贵族不同的高傲的气质。在侯爵家于连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而这些并不是与马特尔小姐的婚姻所能带来的贵族的地位、丰厚的收入以及在军队的官衔,而是作为贵族的尊严。所以,当德日那夫人使他断送了前途,也就意味着再次失去尊严时,他才会愤怒到想要杀死德日那夫人的地步。当他在监狱中,已经接受了一切归于零点的事实后,才意识到自己心里最爱的人依然是德日那夫人,而对马特尔小姐只是头脑中的爱。这也是于连为什么会断然拒绝马特尔小姐为他所疏通的道路了,因为,此时也只有死去他才能拥有他此生的两个最爱,一个是尊严,一个是德日那夫人。
于连对于死亡是不惧怕的,而且于连对于在最后选择结束他的生命也是没有任何痛苦夹杂在其中的。在狱中的于连的心理,是他从小说的开始到此刻这段期间中最平静的时候,他还有一个百分之百的机会去继续他的生命,是他自己拒绝了,于连是在平静之中等待死亡的。正是他这种性格使原本是贯穿于整个故事的“爱情”显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但是,这并不说明于连这一生没有过澎湃的爱情,正因为是澎湃的,所以他才会选择在最后一刻结束生命。于连爱德日那夫人,正如他知道德日那也爱他一样,如果他选择了去生存就等于选择了马特尔小姐。这样一来,于连就会同时失去他的尊严与爱情来换取可以继续活下去的生命……很多人会给于连一个悲剧的评价那他就错了,至少在生命的最后他并不悲剧,也许他还会因为奋斗的目标――尊严得到了而感到很幸福。
二、艾玛的爱情悲剧
艾玛跟于连不同,如果说于连与她同样都追求贵族的身份地位,那么于连想要的会是作为贵族的尊严,而艾玛则想要作为贵族的奢华生活。福楼拜与司汤达都是通过人物来达到一种讽刺社会的效果,表现一种当时社会的典型性。福楼拜在小说的开头就奠定了包法利夫人的悲剧,他并没有针对艾玛,而是在针对社会。艾玛,作为一个女子,在这样的社会中她注定要深陷沼泽,对她自己而言是悲剧的、不幸的,而对于其他人则是认为她是咎由自取的。总之,无论是从社会的角度还是从艾玛自身来看,与于连最大的不同是她的悲剧性是确实存在的,不论别人怎么看艾玛,艾玛自己最后看自己都是悲剧的、痛苦的。这一点,在艾玛将死时身体与精神上的极度痛苦与于连的平静相比较来看,艾玛的悲剧是确实存在的。
《包法利夫人》以艾玛的爱情为线索,可以将她的爱情变化导致她悲剧形成分为三个变化:第一次变化发生在艾玛的少女时代,虽然生长在农村但她一直梦想着贵族的生活,可是她的动作又充分说明她仍然是个农民、乡下人。第一次与夏尔见面,在夏尔眼中艾玛是个很漂亮的少女,但是无论怎样她都依然只是个农村姑娘。夏尔看艾玛的指甲的心理描述是很干净但是不漂亮,可以看得出夏尔是很爱艾玛,但是他也认为即使外在再怎么修饰她也不会与贵妇有什么联系,但夏尔是爱艾玛的。从艾玛的第一次爱情约会就奠定了艾玛悲剧的基底,夏尔根本不可能给她想要的贵族生活,而艾玛以为夏尔可以给她想要的生活,所以她也认为自己是爱夏尔的。婚后的生活,让艾玛感到很无聊,但她从没想过会背叛夏尔,直到她参加舞会时看到了什么是真正贵族的生活,在那艾玛遇见了她人生中的第二个情人莱昂。处世不深的莱昂认为艾玛就是他此生的最爱,却遭到了艾玛的拒绝,去了别的城市。夏尔为了让艾玛高兴带艾玛搬去了大一点儿的城市,在这儿艾玛遇到了使她跌入无底深渊的的男人,罗道尔夫――一个专门玩弄女人的坏人,一个有自己的庄园有钱有头脑的成熟男人。他与艾玛的约会是艾玛的第二次爱情约会,是打破了艾玛平静生活的约会。在与罗道尔夫通奸期间,艾玛也后悔过,她认为只要夏尔有钱了她就会爱他了,所以当夏尔手术失败,面对人生彻底无望的时候,艾玛开始又回到了罗道尔夫身边并且极度地放纵。也许此时的艾玛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虚荣已经体现在她生活的各个方面了,也许她意识到了但是她内心的空虚已经无法让她控制自己的行为了,所以她能做的只有放纵。艾玛的第三次爱情约会后使她败空了丈夫所有的钱财还欠下巨款,摆在面前的事实让艾玛不得不去承认,说她没有颜面再去面对一直对她不离不弃的夏尔也好,说她胆小没有勇气面对现实也好。总之,艾玛的爱情给她带来了死路一条。大多数人对艾玛的评价以咎由自取居多,也有些人认为艾玛的爱情并不是悲剧等等。在我看来,艾玛的爱情结局是悲剧性的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爱的过程中艾玛也曾享受过爱情的美妙与快乐,艾玛的不幸是因为她爱上了她的爱本身,而非是某个男人,这与于连是最大的不同。
福楼拜在最后能够体会得到艾玛的切肤之痛,他说“我就是艾玛”,所以,福楼拜并没有讽刺艾玛的意思,更没有否定现实的意思。没有真正把心放在艾玛身上去体会她的感受的人没有资格去妄加评论。也许于连真的比艾玛幸运很多,至少在于连的生命里没有碰到过一个像罗道尔夫一样的坏女人;也许从小就在逆境中生长、从未得到一丝溺爱让于连学会了独立思考、自我控制,于连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于连想要的尊严相比艾玛想要的童话办般的爱情在现实生活中要容易得到的多;也许是因为艾玛从不肯自己努力而是逼迫夏尔,于连则不同,他知道凡事都得自己努力才会有收获。
司汤达和福楼拜分别在借于连与艾玛的遭遇、结局来讽刺社会的黑暗,对于人的摧残。对于于连与艾玛,我只能说两个人都是不幸人的,纵观于连与艾玛两人的爱情链,也只能说在爱情这一方面于连比艾玛的不幸遭遇要少。遭遇是上帝给的,人只能用自身的性格去抵挡,如果抵挡不过,我想也不要说他们是悲剧,只不过是每个人的不幸不同,或者是谁比谁更加不幸罢了。
参考文献:
[1] 兰守亭.论《红与黑》中于连的否定之否定人生道路[J].学术探索,2008,(1).
[2] 李有华.自我实现的悲剧牲――《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解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8,(6).
[3] 孙睿超,何江胜.包法利夫人的爱情与悲剧原因解析[J].译林,2008,(2).
[4] 王韬.福楼拜笔下的爱欲假象――论《包法利夫人》和《情感教育》中的主要人物[J].学海,2008,(5).
[5]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M].罗国林,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45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