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新自由主义的缘起与勃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余洁鸥
摘要: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经济学理论、思潮,产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它在“凯恩斯主义”兴盛时代受到冷落,处于“边缘性发展”阶段,在资本主义经济陷入“滞涨”时兴盛起来,并借助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全世界扩张开来。新自由主义的缘起是由那个时期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环境造成的,同样它也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勃兴起来的。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缘起 ;勃兴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251-02
一、新自由主义产生的背景及理论渊源
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经济学理论、思潮,产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由这个时期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环境造成的。一方面,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这既是对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一种肯定,也是对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挑战;另一方面,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的苏维埃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建立,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了实践,这对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构成一种压抑。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才出现了早期的新自由主义思潮。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了一场以奥地利经济学家米塞斯、哈耶克、罗宾斯为首的新自由主义者一方,以波兰经济学家兰格为另一方的关于“经济计算”问题的大论战。新自由主义者认为,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不可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行不通。而以兰格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同情派则认为,把市场与计划结合起来,通过市场调节来实现计划经济,只要这样,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就行得通。整个论战虽然无果而终,但却成为新自由主义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一个明显标志。
新自由主义,顾名思义,是相对于老自由主义――古典自由主义而言的。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古典自由主义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自由主义经济学发端于三百年前的重商主义时代。 “理性人”和“看不见的手”是其理论基石,核心是反对政府干预、主张经济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系统阐述了“看不见手”的原理,“它的发表,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诞生……迄今为止,人类的主流经济学都是建立在《国富论》的基础之上的”,这为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1890年马歇尔出版的《经济学原理》将其推至高峰。不可否认,早期的自由主义经济学思想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它克服了封建主义的落后性,为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力开辟了道路。
新自由主义从自己的标称和实践行动上都与古典自由主义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并且其很多理论成果都是建立在对古典自由主义一些重要概念的重新定义和解释基础上的,而且把古典自由主义的一些特征进一步放大了,更加极端化了。2006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上有一篇题为《什么是新自由主义》的文章中也有类似观点:“所谓新自由主义,最初是一种非常专业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理解新自由主义,首先要认识古典自由主义,它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等人在18世纪创立的西方经济学理论。新自由主义是依据新的历史条件对古典自由主义改造而来,更加强调市场化、自由化和私有化。”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学说,在两个重要方面与古典自由主义是完全一致的:私有制原则和高度评价“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只是把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作为对抗目标,重新强调自由主义的作用,主旨是放松市场。实质上,新自由主义是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说的更新,是它的更为极端的翻版。
二、新自由主义的发展轨迹
像世界上的其他事物一样,新自由主义也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兴盛和衰落的周期。对新自由主义的发展的分期问题,基于不同的标准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本文出于新自由主义在不同时间段的发展特点来阐述它的发展过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至60年代,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处于“边缘性发展”阶段。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得到广泛运用,成为各国政府制定经济战略与政策的主要依据,并由此登上官方经济学的宝座。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更以政策实践的形式表明了凯恩斯主义的有效性,并使凯恩斯主义取代新古典经济理论成为西方世界的主流经济学,长期主导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在凯恩斯兴盛的时代,新自由主义备受冷落,一直得不到西方国家集团和知识界的肯定。但是一批新自由主义学者并没有偃旗息鼓,20世纪30―60年代,他们一直坚持理论创新和拓展,力图证明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普遍实用性,到20世纪70年代,新自由主义学派便以美国芝加哥大学为中心形成了十分庞大的体系。在多年的研究中,他们不断寻求凯恩斯主义的弱点,发起一次次挑战,逐渐积蓄自己的力量,伺机卷土重来。
1944年,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英国经济学家哈耶克发表了《通往奴役之路》一书,对国家干预主义和福利国家政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这一著作被看做是新自由主义的宪章。1947年,哈耶克召集成立朝圣山学会(the Mont Pelerin Society,也译为佩勒兰山学会),佩勒兰山学会努力宣扬新自由主义观点,并定期举行国际会议,宗旨是反对凯恩斯学说和二战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福利政策,为创建一种不受任何约束的资本主义模式奠定理论基础。正是这一学术团体和团体的众多成果的多年研究和传播才真正把新自由主义由一种名不见经传的学术思潮变成了西方经济学界的主流理论。在朝圣山学会成立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由于资本主义在经济实践中正处在“黄金时代”,凯恩斯主义始终占据着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地位,因此新自由主义思潮停留在理论状态而成为一种边缘性的思潮。
新自由主义的转机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使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处于兴盛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华盛顿共识”使新自由主义处于世界范围内的扩张阶段。1990年,由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牵头,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美国财政部及拉美国家、其他地区部分学术机构代表参加,最终达成包括十项政策工具的“华盛顿共识”带有经济自由主义特点,又被称为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型,适应了国际垄断资本发展的需要,并借助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向全球扩散和渗透。
2008年从美国开始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其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历史上少见。全球――不论是美洲,还是亚洲、非洲;各界――无论是政界、商界还是学界,很多人在考察、在思考、在寻找原因、在寻求对策。关于这场危机的原因,存在金融监管不完善、全球经济普遍生产过剩、房地产泡沫等多种解释,但是几乎一致认为新自由主义与经济危机的爆发存在相当的关联性。可以说,这次危机给经济学界带来了极大冲击,令主导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新自由主义遭遇到自诞生以来最严峻的挑战。
三、新自由主义勃兴的社会历史条件
新自由主义的缘起、勃兴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凯恩斯主义的失灵是新自由主义勃兴的根本原因。1973年的“石油危机”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再次卷入经济大衰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首次出现了以低增长和高通胀为特征的滞胀现象。面对滞胀,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理论上无法解释,在实践上束手无策,这意味着凯恩斯主义失灵了!在此背景下,站在凯恩斯对立面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就以批判者的身份流行开来。
第二,1974年和1976年哈耶克和弗里德曼分别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也促使新自由主义的流行。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又有三位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詹姆斯・布坎南、阿莱斯分别于1982年、1986年、1988年相继获奖。诺贝尔经济学奖选择了新自由主义者既并不能证明新自由主义科学性,也无法说明新自由主义在理论建构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可以说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得到了西方主流学术界的认可,开始走进主流经济学界。美国里根总统和英国撒切尔夫人上台后,接受新自由主义的理论,采纳新自由主义的政策,并在国内外大力推行,这是新自由主义兴起的最直接的原因。
第三,西方各国福利国家面临的危机给新自由主义思潮批判政府干预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借口。二战后,一些主要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建立和实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传统的福利国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体现了社会公正的要求,但是同时给财政制度带来了巨大压力,政府不堪重负,在社会上形成了严重的福利依赖现象,加重了社会的不平等。而且,传统的福利制度不利于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扭曲福利制度建立的初衷。新自由主义思潮代表人物的一些观点迎合了西方国家政府改革福利国家制度的需要,其理论很快就得到垄断资产阶级的热烈欢迎。
第四,全球化大力推动新自由主义在世界的扩张。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浪潮迅猛推进,成为一种势不可当的潮流。这种由少数发达国家主导、受市场野性力量支配的全球化,并不像新自由主义者所宣称的那样,是人类的“福音”,这种新自由主义鼓噪的全球化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其目的是借助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自由地将自己的西方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推向全球,谋取经济、政治、军事、文化霸权,并按自己的战略需要重新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这种不公正、不合理的全球化给世界带来的是灾难、痛苦和深重的危机。
最后,新自由主义的勃兴,与世界社会主义遭遇重挫紧密关联。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政治经济产生重大变化。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解体,在新自由主义看来,是市场经济制度取得的巨大胜利,依靠政府进行经济发展的思想已经不再有任何生命力。西方国家不再感到国际上社会主义的压力,新自由主义更加肆无忌惮。另外,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之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以及东亚国家比较快的增长速度都被认为是市场经济制度的一个胜利。在这种背景下,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进一步巩固了它在西方经济理论中的主流地位,并确立了其在经济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一统天下的局面,它所鼓吹的经济政策也似乎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所必须遵循的金科玉律。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富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哈耶克.不惜任何代价的充分就业吗?[J].世界经济译丛,1981,(2).
[3]弗里德曼.亚当・斯密学说切合今天[J].挑战,1977,(3-4).
[4]大卫・M.科茨.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J].反思马克思主义,2002,(2).[责任编辑 王晓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58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