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我国泛长三角地区要素贡献率的估算及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翔

  摘要:采用C-D生产函数的扩展模型测算了资本、劳动、技术进步对泛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进行了省际之间的比较,得出了技术进步和资本要素的投入是推动经济增长重要因素的结论。
  关键词:泛长三角;贡献率;生产函数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6-0039-02
  
  一、文献回顾
  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已是理论研究的焦点和实践中的热点。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较多,国内有许多学者采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研究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及各要素对其增长的贡献,由于泛长三角概念的提出较晚,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全国、长三角区域和部分省份的研究上。
  张小蒂和李晓钟(2005)测算了我国及长三角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与索洛剩余。实证分析表明,长三角地区的年均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年均索洛剩余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技术进步的动力主要源于市场化、国际化取向的制度变迁。于明超(2006)指出,长三角地区过去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驱动,长三角地区正处在从粗放型增长型往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之中。韩莹(2008)在经济增长因素研究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索洛余值法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测算。
  这些学者的研究显示,技术进步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他们对影响各区域TFP的因素也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而通过实证检验系统地研究泛长三角区域的要素贡献率较少,笔者就此进行实证研究。
  二、模型选择及变量描述
  (一) 模型选择
  我国学者对技术进步、劳动投入以及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测算主要通过建立在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基础上的索洛残值法。本文实证研究中使用的是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的假定,并且采用柯布-道格拉斯动态生产函数,其形式为:
  Y=A(t)LαKβ
  其中:A(t)=A0e
  则:=α()+β()+μ (1)
  该式的左边表示产出的增长率,右边第一项是劳动力的增长使产出增长的部分(α为产出的劳动力弹性),第二项为资本的增长使产出增长的部分(β为产出的资本弹性),μ表示由于技术进步而使产出增长的部分,称为技术进步率。
  估计技术进步率的方法一般有两种:
  第一种,将(1)式两边取对数得:
  logY=logA0+μ+αlogL+βlogK(2)
  然后用时间序列数据来估计其中的参数。
  第二种,将(1)式的各项用年增长率代替(Δt=1年)得:
  =α+β+μ(3)
  然后,用各变量的年增长率数据来估计上述各参数。
  由于:++=1,;令:
  ηT=,ηL=,ηK=(4)
  分别称之为技术进步、劳动力增长、资本增长对产出增长的贡献度。
  (二) 变量描述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用1978―2007年的数据作为样本,以1978年为基年,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等。本文运用的被解释变量和主要解释变量如下。
  (1)产出(Y)
  本文以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指标,并且以1978年为基年,按不变价格换算,具体为
  GDPt=(GDPt-index/GDP1978-index )×GDP1978
  GDPt代表第t年的产出值,是由当年的指数GDPt-index与1978年的GDP指数之比乘以1978年的GDP产出值得到的。
  (2)劳动投入(L)
  劳动投入指标是指生产过程中实际投入的劳动量。本文采用历年的从业人员数作为历年的劳动投入量。
  (3)资本投入(K)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要测算中国的资本存量K,须确定四个关键指标:基年资本存量的确定、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Pk的确定、当年投资I的取舍和折旧额或折旧率的确定。
  1.基年资本存量K的确定
  对于基年,现有的研究一般设为1952年或者1978年。本文涉及到的数据为泛长三角4省1市历年的资本存量,参考张军(2005)测算的数据,如表1。
  2.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确定
  由于统计年鉴从1992年才开始公布,所以此前的数据无法得到,现有的研究要么采用其他指数来替代,要么采用自己的方法来测算。本文中的数据采用张军(2005)的方法,直接采用上海市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来代替全国以及各省市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3.对当年投资I的取舍
  本文对当年投资的选取根据张军(2005)的方法,使用固定资产形成总额这一指标,不对它进行扣除。
  4.经济折旧率б的确定
  胡永泰(1998)、王小鲁(2000)、Wang和Yao(2001),均假定折旧率为5%;龚六堂和谢丹阳(2004),对全国各省都假定了10%的折旧率;宋海岩等(2003)则假定各省每年的折旧率为全国折旧率加上各省该年的经济增长率;张军(2005)测算时假定折旧率为9.6%。考虑到各省初始资本存量数据采用的是张军测算的数据,为了保持数据的连续性和科学性,本文假定折旧率为9.6%。
  三、实证分析
  (一)回归结果
  根据模型(2),对我国泛长三角地区4省1市1978―2007年间的产出、资本、劳动的面板数据,采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
  对(2)式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见表1),检验结果中各系数检验的t值比较显著,拟合优度R2在0.97以上,显示模型拟合良好。回归的F统计量比较满意,该模型的F统计量在1%的水平下显著,这说明回归变量整体显著。
  (二)区域比较
  先计算出1978―2007年间,泛长三角地区4省1市产出、劳动、资本的年增长率。由3.1回归结果计算出正则化处理后的α和β ,把它们代入(3)、(4)式得到各省市的资本贡献率、劳动贡献率以及技术进步贡献率,将计算结果算术平均后得到,如表3所示。
  通过对泛长三角上海、安徽、江苏、浙江和江西各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比较可以发现,安徽省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是最低的,同时,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最高的;上海市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是最高的,江西省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最低的,结论与现实相符。
  四、结论和政策含义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泛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增长,主要是由资本要素投入和广义的技术进步共同推动的
  广义的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泛长三角地区自主研发能力还较弱,技术进步主要是靠引进先进技术推动的,因此,应该充分重视及发展自主研发能力,加强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合作与交流,获得先发优势和规模经济。
  (二)不仅是泛长三角地区,我国各地普遍存在劳动的贡献率偏低
  这是由我国总体劳动力素质低和劳动生产率不高造成的。所以,劳动力数量上的投入对各产业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应该着力提高我国劳动力素质,培养高技术人才,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科技进步。虽然科学技术对资金和劳动力具有替代作用,但是在一定的发展水平下,资金、技术、劳动力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要达到使经济稳定快速的增长,必须有合理的要素规模和结构配置。
  (三)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模式向集约型模式转变
  泛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资本投入,但是科技进步要素在三个要素的贡献率中已经占到很重要的一部分。这说明,我们已认识到, 要实现经济持续、稳定、高效的发展, 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的力量, 进一步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把经济发展引向一条消耗低、效率高的科技型道路。
  
  参考文献:
  [1] 张军.资本形成、投资效率与中国的经济增长――实证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张小蒂,李晓钟.对我国长三角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及分析[J].管理世界,2005,(11).
  [3] 孔令丞.长三角地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路径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7,(12).
  [4]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全要素生产率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8,(1).
  [5] 韩莹.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定及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8,(4).
  [6] 刘志迎,梁丽丽.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8,(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67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