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社团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程勇,王 婷
摘要: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开展学生活动的一个重要阵地。学生社团是由具有共同志趣爱好的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一种非正式团体,是学生自我塑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形式。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也蓬勃地发展起来,但目前在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致使社团活动收效甚微。
关键词:学生社团;高职院校;社团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236-02
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是大学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们的活跃发展对丰富校园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体类社团花样繁多,学术以及科技研究类社团的学术研讨会、科技作品展等活动亦较丰富,爱心服务类社团在不断“传递社会关爱”的足迹中实现着“锻造自强之才”的宗旨,所有这些都使全校师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美的熏陶与文化的感染,令师生心胸澄澈、精神超越,起到了环境育人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发布后,高职院校必须认清当前的社会形势,结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进一步了解社团的发展和存在问题,认真研究对策,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这对于进一步加强社团的引导和管理,充分发挥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几年来,学生社团呈蓬勃发展的势头,但因为教育体制、活动条件等原因,就社团的自身现状及前景看,还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团管理不完善、内部机制不健全
完善的管理、健全的机制是社团健康发展的保证。而高质量的社团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吸引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并在思想认识、组织管理、活动内容、专业技术等方面给予全面的指导,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正确认识社会和他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许多高校社团的突出问题是组织不成熟、管理经验不足,没有建立健全的工作机制。据某高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45%的学生认为高校社团名不副实,并对其存在的必要性提出质疑。由于高校社团干部频繁更换,很多学生社团由于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管理程序,致使社团内部管理松散,缺乏民主机制;且社团成员的随意性大,学生只要交纳了会员费就可以成为会员,离开社团更是随心所欲;很多时候,组织开展活动的结果是,轰轰烈烈地开场、松松散散地进行、潦潦草草地结尾。
二、社团发展不平衡,社团成员奖惩机制不健全
由于高校社团组织的成员全是大学生(包括一些社团干部),而且呈“低龄化”趋势,社团负责人的组织发展、评先评优难以得到保障,因而更具“不稳定性”特点,致使社团在每年的招新成员和负责人换届选举时,都不同程度地出现工作时断时续甚至是停滞的状况,加之对社团及社团成员的奖惩机制不健全,社团间没有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使得社团发展不平衡。对于困难局面,规模较大、影响力较大、凝聚力和实力比较强的社团还可以应对,而一般的普通社团则往往因为社团干部缺少培训、缺乏经验,在开展活动时经常出现各种问题,不能正常运行。
三、社团发展倾向逸乐,科技含量低
如在我校学生社团中,活动多集中在文化、艺术、体育等方面,如象棋、球类、舞蹈等,因此,使社团发展走向逸乐方向,充斥着趣味性、娱乐性和功利性;而学术讲座、沙龙论坛及开展公益性活动相对较少,并忽视了社团理论学习与研究,致使活动水平不够高、学术气氛不够浓。我校社团建设中尚未设置课题项目申报与研究经费的申请,致使科技类、课题研究类活动凤毛麟角。
四、社团活动不够稳定,缺乏持久的生命力
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新学年开始,各社团的宣传标语、活动介绍铺天盖地, 纷纷招兵买马,并趁势开展一些活动,但不久就平静下来,会员兴趣递减,积极分子所剩无几,许多社团处于闲歇状态,很少主动开展活动。而一些社团不从长远角度考虑发展和进一步完善,把社团新老交接视为形式,这使社团发展始终处于摸索过程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中,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另外,一些社团对核心人物的依赖性过大,核心成员离开,社团就一蹶不振,甚至走向终结。
五、社团活动受经费、场地、设施等限制,效果难以显现
资金匮乏是制约高校社团发展的一个瓶颈。充足的资金是社团得以正常运作的重要动力。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经费大致有三种来源:一是从学校团委行政经费中划拨;二是收取会员费;三是社会赞助,但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稳定性。社团制作证件、搞宣传、搞讲座、搞展览、办刊物、开展社会调查或社会实践都需要经费;此外,社团活动需要必备的设施、器材、场地等等,这些都需要经费和条件,经费和条件的短缺导致了社团活动无法正常开展,活动效果也很难到位。
六、社团活动缺乏专业指导,社团的特色难以体现
由于许多高校没有配备社团工作专职指导教师,其指导力量都比较薄弱。社团指导力量主要来自校团委,但因为团委干部既要负责社团的登记、管理、奖惩,又要负责大型活动的落实,能分配给社团具体指导的时间和精力十分有限,。另外,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工作一般都是公益性质的,如果请专业指导教师进行指导,没有固定的劳动报酬或者报酬很少,这也是导致指导教师配备力量不足的关键所在。
七、社团活动内容陈旧、形式主义严重
社团活动缺乏创新,活动内容易于落入俗套。有些社团组织的活动没有新意,没有能够真正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对一些社会焦点问题不关注,总是重复着以前的活动,很难长期吸引大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还有一些大学生社团图外在的形式,重表面热闹,而无实质性活动,挂虚名,搞假、大、空。会员在活动中水平提高不明显,收益不大,久而久之就会对社团活动漠不关心,使社团对校园文化和精神面貌的影响力大大削弱。
为了更好地引导社团健康的发展,使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道风景线,应努力从以下方面做好。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营造良好的社团文化氛围
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实现高校社团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社团文化所倡导的社团精神,包括竞争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主体精神、团队精神、奉献精神、民主精神、服务精神、开拓精神,不仅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和外延,而且给思想政治工作添加了新的活力,有助于培养社团成员更好地开展“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建设符合高职教育改革需要的社团教育体系,随着各类社团的建立健全,在社团中建设党、团支部,这将有助于正确引导社团健康持久的发展。
(二)调整现有结构,理顺管理机制
现在,许多高校实行了学分制。可将学生社团活动纳入学分制体系,即学生经过正规的程序参加社团活动,并与相关课程有机结合。这样,既可以打消学生参加活动怕影响专业学习的顾虑,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解决社团会员不稳定和参加活动有头无尾等问题,还可把教师的指导工作纳入了社团之中,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三)充分发挥指导老师的作用,提升社团活动的深度和广度
社团的管理、运作关键在人。如果具有一支素质高、敬业爱岗的教师队伍给予专业指导,不仅能提高社团活动质量,而且能形成核心,增强社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因此,学校可考虑将一部分辅导员转到社团管理岗位上从事专门的社团组织管理。如果有条件,可给每个规模和影响力较大的社团安排一个专职指导教师岗;还可以聘请一些退休的、有这方面爱好的老教师。这样,指导教师能全身心投入到社团建设和发展上来,从某个角度说,是社团建设上水平、上档次的保证。另外,进行社团建设及效绩评比,分出优劣,对那些确实没有存在价值的社团应予解散。
(四)加强社团干部队伍建设,在社团中建立团支部
一个社团活动开展得如何,往往是看社团干部的素质和能力,社团管理部门要注重对他们的培养。首先,在社团中建立基层团组织,真正把社团干部当作学生积极分子中的一员,组织他们参加党课的学习,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思想理论水平。其次,对社团干部同两会干部一样可以进行全方位评比,以此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最后,可在学校开设一门学生干部选修课,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管理知识,培养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指导和鼓励他们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社团活动。
(五)社团成员量才录用,使社团稳定发展
大学生社团的政策是宽松的。但加入什么样的社团,参加什么活动,大学生应在不影响专业学习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和爱好选择,给自己一个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反之,各社团在吸收会员时不能来者不拒,应本着对学校、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宁缺毋滥、量才录用,使学生社团持续稳定地发展,真正成为大学生发展自我、展现自我的舞台和结交良友的阵地,丰富第二课堂,提升自我素质。
(六)领导重视、加大扶持力度,保证社团健康发展
社团建设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对社团的建设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加大必要的投入。鼓励学术、科技类社团的发展,可考虑这类社团活动与学分挂钩,学分收费和管理收费相结合,既减少课程设置,又降低学分成本。因此,建议在收费款项中划出专款,用作高校社团活动经费,为场地使用、活动设施等硬件方面提供必要保障。当然,还必须两眼向外,寻求社会赞助,这也是社团获取活动资金的有效途径之一。这样,一是可以缓解经费困难的矛盾;二是锻炼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与社会各层人士的接触中,开阔了视野,为就业积累了经验。但寻求社会赞助的前提是,必须是积极向上的,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绝不能有损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对评选出的优秀社团要给予重点扶持,以大带小,促进整个社团文化的发展。
总之,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组织的基本单位,学校及社团干部应顺应形势,积极探索正确、有效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使大学生不但要在校园里完善知识结构,更应走出校门,到社会的广阔舞台经历风雨,使他们成长为社会所需的优秀人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80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