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议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 冰

  摘要: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盈余管理被上市公司滥用,是造成中国目前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建立道德评价标准,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明晰产权并设计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改进证券市场监管的相关制度安排,完善现行上市公司的有关规定;加强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建设,减少盈余管理的施展空间;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营造规范盈余管理的内外部约束机制等办法予以解决。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9.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1-0097-02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以获取一定的私人利益为目的,迫于相关利益集团对其盈利预期的压力,在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下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或控制应计项目,以使报告盈余达到期望水平?眼1?演。
  但是由于会计准则等会计法规本身具有不完善性,且现行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固有的缺陷性,所以市场经济环境中,盈余管理的存在有其客观性的一面,我们无法透过法律、规则和人力去消除盈余管理问题,那么我们就应当对盈余管理的客观存在有一个科学的观念和正确的认识,用平静的心态对待它,既不能让它放任自流,也不可能找到一个捷径将它完全杜绝。社会要达成这种共识,政府、投资者等委托人以及会计信息的其他使用者也要有这种认识。
  
  一、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由于企业上市制度的一些特殊安排和缺陷,上市公司的资本市场动机尤为强烈,在首次公开募股、配股、避免摘牌时存在大量的盈余管理行为?眼2?演。除此之外,也涉及到其他一些动机。
  1.一级市场股票的发行与上市
  由于计划经济根深蒂固的影响,我国股票的发行与上市一直带有计划性的色彩,最明显的表现在于额度控制与规模控制,并由此导致股票的发行与上市资格成为一项紧缺资源,仅有少数企业可以获准发行股票,而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是获准的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因素。因此,一方面,为了取得上市资格,公司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尤其是经营业绩不佳的公司?鸦另一方面,一旦获准发行股票,公司过去的经营业绩又会直接决定或间接影响股票的发行价格与股票的顺利发行,盈余管理显得更为重要。因此财务包装是一些公司在首次公开募股之前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将通过合法的盈余管理行为,甚至违法的财务造假行为粉饰财务报表,美化其公开市场形象,以达到上市目的?眼3?演。
  2.再融资动机
  对于已经取得上市资格的公司,为使有源源不断的后续资金的注入,也有进一步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主要手段之一是配股,能否获得配股资格对于一个上市公司极为重要,但是,并非所有的上市公司都能获得配股资格。尽管证监会制定的配股政策演变过程,但始终包含着会计盈余指标的要求。因此,上市公司常常借助于盈余管理来实现配股的目的。
  3.维持公司上市资格
  深交所和上交所均要求上市公司如果最近两个会计年度的审计结果显示的净利润均为负的异常财务状况,交易所将对其股票实行特别处理(ST)。上市公司一旦带上ST的帽子,筹资难度加大,资金成本上升。另外,《公司法》第157条规定和第158条也规定,上市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决定暂停其股票上市和在限期内不具备上市条件的,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决定终止其股票上市。这意味着如果继续经营不力,将要退出股票市场,这是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都不愿看到的结局,为了保住珍贵的壳资源,必然导致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产生。
  4.管理当局的业绩考核
  当企业投资者与内部管理人签订奖金计划时,一方面企业的业绩好坏影响到内部管理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内部管理人作为企业经营的代理人,拥有各种操纵盈余的权力。这两方面结合的唯一结果是管理人员有很强的动机去修饰公司业绩指标,以尽可能地获取更多的奖金。无论上市公司或者非上市公司企业的管理人员都有这种盈余管理的动机。
  5.债务契约
  除投资者投入以及自身积累外,企业进行投资及日常经营所需大量资金主要依赖于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但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意识不断加强,在向企业贷款的同时,往往会在契约中订立一些保护性的限制条款,诸如限定流动比例、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一旦企业超出这些条款所允许的变动范围,就会相应地提出一些惩罚措施。因此,当企业注意到本年度的一些财务指标有偏离债务条款的趋势或已经偏离时,也会有很强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来降低违约风险。
  
  二、解决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存在众多的外在诱因,这些外在诱因从目前情况来看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对可能成为诱因的契约或政策法规进行改善,在制定它们的时候就应充分考虑到其经济后果,以尽可能地减小其诱惑性。
  1.建立道德评价标准,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
  盈余管理行为与公司管理当局的道德水平及道德评价标准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除应对管理人员进行经常的职业道德教育外,还需要建立适当的公司管理人员道德评价标准。对道德评价结果应使用奖罚手段和大众传播媒介等方式,使公司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状况始终置于各公司内部和社会公众的督导之下。
  同时,还应加强对会计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地方官员的教育,提高其素质,使其充分认识到盈余管理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危害,从思想上减少盈余操纵的意识。要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会计理论水平和进一步加强对从业的会计人员进行风险意识和专业知识的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盈余管理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危害,做到自觉抵制并能时刻提醒管理者,把好盈余管理的第一关。
  2.明晰产权并设计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
  产权制度对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具有先天的规范和界定功能。只有产权界定清楚,会计准则的运行和会计信息的生成才会有效率,才能既允许和鼓励企业根据会计交易费用的高低进行会计政策选择,又可发挥会计准则的激励约束和资源配置的作用。此外,还应当针对企业管理层设计一套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承认经营管理者的管理人力产权,使企业管理层能够充分得到与其经营业绩相匹配的收益和荣誉,以降低其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3.改进证券市场监管的相关制度安排,完善现行上市公司的有关规定
  目前我国证监会关于上市、配股、停牌的有关规定,仍使上市公司存在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因此,继续深化股票发行制度的市场化与科学化改革,积极推行主承销商保荐制度,在满足充分披露要求下,均可公开发行股票。此外,对于上市公司配股资格的规定,不应将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唯一控制参数,而应建立一个更科学的指标体系。
  4.加强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建设,减少盈余管理的施展空间
  会计准则具有不完全性、可选择性和可变更性。根据我国的市场环境特点,及时制定和完善会计准则,尽量避免会计处理中的“无法可依”现象;准则的内容表述要明确,尽量减少准则中不明确或含糊不清的规定,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和范围;还要随着经济业务的发展和新问题的涌现,以及适应会计国际协调和交流的需要,对已有的准则及时进行修订,并使准则具有适度的前瞻性。加强新准则出台后应宣传和辅导,加速其被接受的速度,使相关的准则使用者能在最快的时间内掌握其内容,同时,对一些复杂的处理最好能在指南或讲解中说明如此处理的理由,以便“知其所以然”。
  5.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营造规范盈余管理的内外部约束机制
  为防止盈余管理的进一步滋长蔓延,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在对经理人行为实施激励的同时建立起与之制衡的约束机制。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在企业内部要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之间的有效制衡机制;建立审计委员会,负责对公司财务活动进行审计监督和CPA的聘任;要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形成牵制和监督机制;要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使其理解在特定环境中某些会计处理所带来的后果和影响;要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加强证券市场监管和兼并市场管理,大力发展经理市场;对实施不当盈余管理行为的经理人员实行市场禁入制度等。因此,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经理人行为的内外部约束机制的建立是防范盈余管理行为最为关键的一环。
  
  三、结论
  
  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不仅是高质量会计准则的产物,它也要依赖一个具有支持作用的基础机制来运作,以保证准则能够被严格运用和理解。在西方,成熟的执行机制是资本市场长期演化的结果,它对于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它的培植却不是轻而易举的。我国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将经历一个较长过程,在此之前我们国家为改善上市公司信息质量已作了许多努力,制定了很多有针对性的规定,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前堵后截,起到了不小的抑制作用,但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历史较短,经验不足,难免有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嫌疑,政府往往扮演了救火员的角色,缺乏系统综合的治理措施。再加上盈余管理存在的客观性,盈余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仍顽强地存在着,需要我们对此过程有一个客观的认识。随着经验的不断丰富,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盈余管理将得到有效的治理。当然,从目前世界范围来看,在短期内完全消除盈余管理是不可能的,我们目前所应做的是将其控制在一定的可接受的范围内。
  
  参考文献:
  [1] 邹小鹏,陈雪洁.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的实证发现?眼J?演.浙江学刊,2001,(6).
  [2] 李金泉.上市公司盈余操纵的动机及手段分析?眼J?演.金融与经济,2003,(1).
  [3] 张云.论会计信息失真与三大环境因素之关系?眼J?演.财务与会计导刊,2003,(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45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