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课程教学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汤伶俐
提要本文通过抽样调查,了解到当前财政学学生对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学方法单一,以及教学实际与预期效果差距大等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安排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找寻原因,提出优化财政学教学对策。
关键词:财政学;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财政学不仅是财政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还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本必修课,课程内容理论综合性强、实践涉及面广,对学生健全知识结构和提高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了财政学理论与实践的迅速发展,如果财政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安排和教学方法不做调整肯定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因而剖析和优化当前财政学教学内容、安排和方法的不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当前财政学学习存在的问题――基于问卷调查的结果
对于当前财政教学的现状当然只有受教育对象对此最有发言权。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必修课,为了了解他们对财政学教学的看法,本文特意选择接受过财政学课程学习的A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做抽样调查,鉴于财政学专业不是很普遍,但财政学却是高校经济管理类基础必修课,所以调查的对象选择了非财政学专业的经济管理类学生。经济类选择该校09级国际贸易和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各50人调查,管理类选择该校09级市场营销和会计审计专业专科生各50人调查。由于成本或者便利的需要只选择了A校的学生确实从社会调查的角度来说样本的代表性不强,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对财政学课程的看法。
(一)学习主体对开设财政学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还是认为财政学有开设的必要性,会计审计和金融学对专门课程开设有更高的需求;认为没必要的同学占了调查总体的3%,没有必要开设的开放性答复有的因为不是这个专业,有的因为太宏观,有的因为考试不容易,具体数据见表1。(表1)
(二)学习主体对财政学课程内容存在更高期盼。关于财政学教学内容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调查结果显示,过半的学生认为当前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不够强,其次就是与专业的关联性不够,再次就是教学内容的时代性不足,最后就是认为理论不够新颖。(图1)
(三)学习主体认为财政学教学的效果不佳。学生期望效果与实际效果落差比较大,85%的学生认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帮助,15%的同学认为会有点帮助,没有同学认为学习没有帮助,但是课程学习结束后19%的学生认为确实特别有帮助,73%的学生只认为有点帮助,更有8%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图2)
(四)学习主体认为财政学学习过程普遍乏味。被调查对象中绝大多数认为财政学的学习过程乏味,只有极其少数学生认为这个过程是生动的。(图3)
二、当前财政学教学效果堪忧的原因
(一)教学内容忽视专业差异和与时俱进。目前,普遍存在财政学课程教学内容没有侧重点,缺乏对不同专业学生个性化需求的针对性。95%的被调查者认为财政学教师拿着同一本讲义在不同专业、不同学制的班级进行简单重复劳动,忽视专业差异即忽视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具体化。对于财政学专业学生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财政问题的思维能力,要求其掌握理论知识,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绝大多数学习主体都是非财政学专业,他们学习的目标应该有很大差异。他们只需要掌握最基本的财政理论,了解财政制度,熟悉与财政相关的业务操作,重点是他们的专业和财政相关的知识点。
在目前的财政学教学中,经济管理类学生都需要学习财政学,财政学的师资不足带来教师授课任务重,加之教材编写没有考虑专业特色,结果不同专业甚者本科和专科都使用一本教材,都由一种教学计划制约,都由一个考核标准和一套考卷评估,财政学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如货币银行学、政府经济学、税收概论部分内容出现重复等等问题,降低了教师整体的教学效果,同时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经济社会日新月异,财政理论也不断进步。国际上从亚当・斯密的《关于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到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再到马斯格雷夫《财政学原理:公共经济研究》;国内一些学者用“公共经济学”取代“财政学”这就要求财政学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不断做相应的调整。毕竟财政学中的很多内容是一定时期的制度,如税收制度,在税收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很多教学者没有掌握最新动态,还在把旧的税收制度灌输给学生。
(二)培养方案设置缺乏科学性。财政学教学安排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结构设置缺乏科学性,可能是设计培养方案者外行或者疏忽。因为财政学作为一门应用基础理论,在学科体系中起着衔接一般经济理论和财政业务的中介作用,所以财政学教学安排应满足学习的梯度效应,要体现与专业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但是,在目前一些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现象,如先开设财政学而后开设或者同期开始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更有甚者没有开设财政学这一基础专业课就直接开设国家税收和预算会计等专业课。A校的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培养方案都是把财政学安排在大一下学期,同西方经济学的宏观部分和货币银行学同期教学,在没有宏观经济理论的基础上讲授财政学,学生怎么能很好理解财政这一调控手段的选择和运行过程及效果呢?没有货币银行学的基础,如何理解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搭配呢?如果学生没有主动自觉的提前预习宏观经济学和货币银行学等课程,就会制约学生理解能力,影响学习效果。
(三)授课方法单一。财政学是一门运用经济学,其中有较多实务性特征明显的内容,如支出效益核算、税收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预算制度等实践性很强,实际教学中教师普遍还是按照满堂灌的方法教学,完全没有或者缺乏实践教学。其实,税收制度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等完全可以采用让学生上实验课,其他内容如税收制度、支出效益核算、公债等可以通过组织案例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财政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更快地融入实际工作。
三、优化财政学教学的对策
(一)教学内容因材施教。财政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应本着不同能力培养的需要,根据不同专业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通过课程内容和进度的不同以充分体现专业特点和差别,特别是要避免与其他课程内容的重复。多数经济管理专业类学生毕业后要从事会计或管理工作,或者作为纳税人要了解基本的税收制度,但由于专业的原因没有税收课程,所以除重点讲授财政职能等,有必要重点讲授税收制度;国际贸易相关专业还需要重点讲授关税、出口退税和国际税收的有关理论;而对会计学专业后续还有税法课程,税收部分可只讲税收原理而不讲税收的计算;金融专业则要重点讲解财政政策、弱化货币政策,毕竟后续课程会有涉及到货币政策的部分。教师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因材施教既可满足不同学生对财政知识的需求,达到专业与非专业教学的统一,还能调动学生学习财政学以及后续课程的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安排连贯。在教学安排中,课时安排、不同课程内容的衔接等对教学效果影响重大。任何经济管理类专业财政学课程开设前都应先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不同专业相应安排不同的后续课程。财政和税收专业的财政学课程应在强化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前提下,侧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金融专业如国债等相关课程应该延后;对外经贸专业应后续开设关税政策、国际税收等课程。
(三)教学方法多元化。大学教育更多的还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财政学属于应用教学,需要打破以往的满堂灌的做法而尝试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构建从课堂上的案例讨论到课外的自助开放实验以及校外财税相关部门实习相结合的培养体系。还应该根据不同专业培养方向的需求,安排多层次、多元化的实训和实习,构建分类设计、分层施教、分步实施、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经贸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59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