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文化传播与文献编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蓝岚

  提要:档案文献编纂与文化传播有着休戚相关的联系,档案编纂出的信息需要借助文化活动来进行传播,而并不只是对文献信息进行简单、机械地转移。本文重在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文献编纂;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在大众看来,档案文献编纂就是简单地按照一定的题目对档案文献进行查选、考订、加工、编排和评介,并且以出版的形式提供档案信息工作,是提供信息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方式,也是积累、传播档案信息的有效手段。档案文献编纂活动在中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编纂出的成果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文献编纂与文化传播的关系
  
  文化传播是指借助书籍、期刊、报纸、多媒体等大众传播工具进行的文化扩散。而档案文献编纂是以人类文化为客体材料,经过选择编排,创造出有价值的文化产品服务于社会,从而使少数人的文化转化为全社会共享的社会文化。自有文字记载历史以来,产生的档案数量绵延炳焕,并且仍在不断的增长之中,但是我们的空间是有限的,大众也不可能、也不需要接受所有的档案信息。如果那些零散的档案信息没有通过编纂的渠道转化为文化产品,那么就有可能沦落,被大家遗忘。只有通过档案编纂活动,将那些分散的游离状态的档案文献经过选择整理,将有价值的档案文献保存下来,并以文化典籍的形态进入整个社会文化系统的传播网络,才能使档案文献得以长久的积累和流传。凭借着档案文献成果的传播,历史得以重视,知识得以继承,人类才能不断发展、进步。
  孔子可以说是我国档案文献编纂学的开创者,他曾积极致力于搜集、整理、编纂、研究档案文献,他编纂的《诗》、《书》、《礼》、《乐》、《周易》、《春秋》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其影响扩及海内外,福荫子孙万代。四书五经延续中华文化的千古名篇,是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
  司马迁的《史记》是记述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一部鸿篇巨制,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有三千年的历史,南宋史学家郑樵曾在《通志》中说,司马迁作《史记》,“勒成一书,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著人。传百代而下,史家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如果没有司马迁编纂《史记》,我们又从何了解我们未知的历史,中华的文化如何传承?
  
  二、文献编纂是文化传播的基础
  
  文化传播就是把文化进行传承,但是有价值的文化才是值得传承的文化,如何选择有价值的文化产品呢?这就需要将大量的零散的档案文献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和编排,并最终创造出文化产品,编纂成果通过传播从而实现共享,这是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基本目的,通过档案文献的编纂成果,可以实现档案信息更大范围的传播与利用。可以说,文献编纂是文化传播的基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文献编纂的成果也出现了多种形式,像书籍、报刊、杂志、有声或可视的产品,从而突破了文化传播的局限性,充分发挥文化传播的功能和效果。
  从孔子编订《六经》起,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各种档案文献编纂活动及其成果的流传可以看出:文献编纂成果的流传使得各种记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以及社会风俗的典籍得以保留,为后世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同时也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并能够在继承的基础上得以发展,而档案文献的编纂活动在此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文化传播是文献编纂的目的
  
  档案文献编纂肩负着传播档案信息的任务,通过文献编纂整理出文化产品,再通过文化传播使档案信息得以流动和社会共享,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档案文献编纂工作之所以产生是为了拓宽档案文献信息的传播空间。档案文献信息的孤本性、无序性等特点制约着档案文献信息的进一步传播与提供利用,其次是社会需求的日益扩大,要求对大量无序的档案信息进行有序化和科学性的整理,编纂出适应民众需求的文化产品。档案文献编纂能够根据民众的实际需求,就某一个题目对大量档案信息进行整理、编排及最终创造出编纂成果,从而满足了民众的需求,深化了编纂成果的文化价值。在此过程中,它是以传播为目的,并实现了更深层次上的文献传播意义。
  这里要提到的是文献的文化价值,文献编纂是一种文化认识主体的行为文献,文献编纂无论是选题还是加工都是在有选择地对档案信息进行筛选、组织和完善,使人类实践与认识符合一定的社会要求和规范,创造一种新的文化。文献编纂的本身就体现着文化的创造和选择,这种文化是被社会所接受和需要的。我们今天从事文献编纂,面对大量的零散的文献材料,仔细选择那些社会所需要的信息,当然,文献编纂不是简单、机械地对档案信息的复制转移,而是遵循一定的原则对档案信息进行挑选、加工、考订、编排,使文献编纂成果最终符合社会的需求。文化的选择不能脱离政治需要和现实需要,文化是满足政治需要和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文化更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
  
  四、文献编纂在传播中的价值
  
  1、文献编纂的成果具有积淀历史文化的价值。档案是贮存文化的一种形式。无序零散的档案经过整理之后的编纂成果使储存的信息真实而具体,不易被人类遗忘,具有较大的稳定性;随着社会的变迁,大量零散的信息由于没有经过编排整理成册而导致流失,像四书五经、史记等一些至今留传、至今影响现世的书籍,正是经过那些文人雅士的编纂成册,才能历经朝代的更迭不至于遭到毁灭,中国的文化才能延续数千年到今天。在现代社会文化中,都积淀着历代人们的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播成果,无论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领域,都是如此。没有历史文化的积淀,就没有现代文化的形成。
  2、文献编纂是纽带和桥梁,具有选择优秀文化的价值。文献编纂成果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纽带和桥梁。档案人员除了要保管过去形成的原始资料,还要努力为将来的历史研究提供我们这个时代以及未来年代的原始资料。如今,人们利用档案材料创造的新的文化成果作为历史文化的精粹,已成为当今文化的组成部分,它表现出不仅仅是文化的积淀特性,也使人类文化衍生出属于本身的独特的历史继承性,档案的文化性质决定了档案是人类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因此,人类在继承前人文化成果的同时,也会铭记给子孙后代提供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从而维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档案文献编纂活动在数千年前就存在,古人在那时就意识到文献编纂对传播文化的重要性,孔子从3,000多首民歌民谣中删定出诗300首编纂出《诗经》;《尚书》是从当时2,000多篇五令、语、故志、训典中择优而编等等,这样的事例在历史上不胜枚举。人们常用“浩如烟海’’来形容我国从古至今所保存下来的档案文献,事实上这一点也不夸张。凡是被大众选择的文化产品(档案文献),就会进入社会传播网络,参与社会的文化建设;相反,没有被大众选择的档案文献,则不能参与文化建设,也就不能成为实在的文化成果,它们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当然也很难成为文化系统的组成部分而为后世所传诵。因此,我们在选择档案材料编纂成册时,要将其中有价值的文献进行加工,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71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