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集群方式推动江苏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永莲

  提要 生产性服务业需求收入弹性高、发展潜力巨大、资源环境约束小,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以产业集群方式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发展,充分发挥协同效应,是江苏实现经济集约化发展模式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
  
  生产性服务业(又称生产者服务业),是指那些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为其他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用作中间投入的服务,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它的主要功能是为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提供服务产品,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一般包括金融、保险、法律、会计、管理咨询、研发、工程设计、运输、通信、广告、物流、仓储等行业。
  生产性服务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更为精细的专业化分工,把传统上由企业内部组织进行的服务活动外置出来,通过为制造业提供智力型服务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来推动制造业的发展。同传统服务业相比,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高智力、高集聚、高成长、高辐射、高就业的现代服务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能够有效地推动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
  
  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活动外置以及服务外包是生产性服务业产生和发展的根源。制造业企业一方面通过将非核心业务分离出去以获得成本上的优势,在价值链中占取有利地位;另一方面制造业的发展必须获得生产性服务业有利支撑,这在客观上推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迅速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制造业中间投入服务不断增加,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生产性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之间出现了“耦合”现象,产业融合趋势趋于明显。生产性服务业正加速向制造业生产前期研发、设计,中期管理、融资和后期物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全过程渗透。一方面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品中服务投入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如在产品制造过程中信息服务、员工培训服务、研发和销售服务的投入日益增加;另一方面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如金融、保险、电信、会计、技术服务、咨询、R&D、物流等,都是支持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部门。
  
  三、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概况
  
   (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十一五”以来,江苏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总量不断扩大,质量进一步提升。2007年全省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548.20亿元,增速达14.8%。2007年江苏13个省辖市服务业增加值增幅均超GDP增幅。全省软件收入820亿元,软件出口16亿美元,同比增长均可达60%;社会物流总额74,10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9%。随着江苏加快对服务业外商投资的引进力度,一批国外金融、研发和教育机构进驻江苏,带动了服务业整体素质的提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本土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互动作用尚不明显。江苏是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许多国际知名制造企业在江苏落户发展,但是以加工型、出口型、生产型企业居多,产业链延伸不够,对本地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依赖程度低,对本地研发或技术服务需求少,产品设计、关键技术、零部件依赖于进口。而本土制造业企业多仍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加工环节,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仍占相当比重,与其他的产业关联性不大,尚未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优势产业集群,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层次和总量都相对不高。
  通过投入产出表的数据计算可以看出,制造业对本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高达0.593833,完全消耗系数为1.692794,而对服务业的直接和完全消耗系数仅为0.091447和0.336495,服务业对制造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为0.160199,小于其对本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0.230480,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完全消耗系数为0.592797,大于其对本产业的完全消耗系数0.378234。可见,江苏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依赖程度较低,而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依赖度较高,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作用尚不明显。(表1、表2)
  
  2、生产性服务业结构层次较低。从世界范围看,附加值高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主导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潮流。目前,江苏的教育、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这两大知识型服务部门占GDP的比例较低,而运输与邮政仓储业等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则相对较高。
  3、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低,政策壁垒多。目前,江苏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低,许多生产性服务行业如保险、科研、教育、通讯等大多属于各级政府和大专院校的附属机构,属于国家福利型和国家垄断型行业,许多部门受管理体制的制约,难以通过有效竞争来实现快速发展。
  
  四、以集群方式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
  
  在江苏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产业集群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在集群中,相似、相关或互补的企业聚集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可以进行分工协作:相似的企业可以共享区域的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信息资源,可以充分利用知识溢出效应增强隐性知识的传递和交流;互补性的企业可以协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表3)
  
  1、集群方式有利于实现充分的市场竞争。在集群中,相似的制造业企业可以集中在一起,他们可以把某一环节的生产性服务统一外包给服务性企业,可以产生专业化服务的规模经济效应,鼓励服务企业进行专业化资产的投资。多家企业的共同需求和供给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间的竞争,有利于推动企业的成长和壮大。而且,集群环境有利于制造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之间的相互了解,违约成本较大,这有利于企业诚信意识的提高。
  2、集群有利于增加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联性,实现产业互动发展。先进制造企业的生产过程,是聚集营销人才、进行研发产品、产品运输与储存、广告、保险、会计和法律服务等开发市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伴生服务需求,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之间互动性十分明显,而产业集群是一个相互关联、密切合作的动态系统。在集群中,金融、保险、物流、教育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可以与制造业紧密结合,构成产业集群的服务支撑体系。服务业企业可以为制造企业提供相关的业务支持,让制造业企业可以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发展,不断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在协助制造企业发展过程中,服务企业的能力也得以提高。
  3、集群方式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在于创新网络系统的存在,生产性服务组织(行会、研究机构、金融机构等)是创新网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制造业集群的创新能力的影响是从其内部发挥作用的。
  生产性服务企业为新进入企业提供完善的法律、政策咨询服务,为企业间搭建交流平台,吸引先进知识和人才流入,为集群的持续发展提供后续动力。研发、咨询等企业可以发挥其对新知识吸收消化能力的优势,通过研究改良后再进行推广,对集群创新具有“蓄水池”的作用。金融担保、管理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企业可以通过资金、智力支持等帮助中小企业实现技术革新、产品升级。集群内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还可以形成专业化创新成果交易市场,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13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