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付 瑶

  提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发现并分析了商业银行存在的内部评级体系不成熟、历史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不完善、信用风险管理人才严重匮乏等问题,并提出了建立信用风险评估和定价模型、建立信用资产的数据库、健全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机制、健全和完善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建立良好的银行信用文化等对策。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现状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存量很大,如何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是目前我国金融领域面临的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由于历史原因,高比例的不良资产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我国银行有效经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影响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加强银行自身的信用风险管理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面。
  (二)我国经济的结构性过剩使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环境更加艰难。我国经济已经有短缺经济转向过剩经济,特征是供过于求,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社会平均利润率下降,企业经营困难加剧,不良贷款呈上升趋势。这种新的经济环境对我国宏观和微观层面带来较大影响,必然通过多样形式向商业银行传导,使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环境更加艰难。
  (三)国外银行的介入为加大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提供了外部环境,也要求我国商业银行不断改善信用风险管理。信用风险可以说是我国加入WTO后面对的最大风险。我国银行在资本充足率、盈利能力、资产质量等方面与国外银行还有较大差距,这迫使我们不得不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完善信用风险管理的技术和方法。
  (四)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是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金融业接轨的关键措施之一。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商业银行的各项资本资产比率与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加入WTO后我国对银行的监管必须与国际惯例接轨,更多的根据新资本协议和银行监管的国际规则对我国商业银行进行监管,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五)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后,产权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商业银行引入机构投资者、战略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投资者,单一产权结构被打破,银行所有经营管理活动都要努力实现股东投资的最大回报。因此,产权制度的变化给银行风险防范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的商业银行未建立起有关信用资产的历史数据库。目前我国各银行已经或正在建立的信用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信息采集系统,以收集客户信息,提供综合查询和统计报表等功能为主,大部分商业银行缺少企业详尽完整的信息数据库,缺乏模型分析,银行无法迅速传递、反馈和分析信息,以便及时解决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风险隐患。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尚不成熟。我国银行在进行企业信用评级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从评级要素的设计看,多侧重于财务指标分析,而忽略了财务信息的质量问题,我国企业财务信息质量不高已是不争的事实;忽略了企业发展前景在信用评级中的作用,如企业所在行业发展状况,市场预期状况,因此不能反映企业未来的资信质量。从评级时间看,对企业的信用评级每年进行一次,不利于银行及时了解企业的信用等级变化,不能为风险管理提供动态的信息。
  (三)信用风险管理人才严重匮乏。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门技术性非常强、非常复杂的新兴的管理科学,要求银行风险管理的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素质,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否则很难理解业务和产品的风险性质,更难以采取适当的风险方法措施。然而,我国信用风险管理人才与风险管理现代化的要求比显得相当匾乏。
  (四)金融市场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国内独立的商业信用评级机构处于发展初期,还很不成熟。国内不具有针对中国具体情况提供适合中国商业银行使用的数据商业信用评级机构,也不具有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评级标准和评级方法,以使银行内部信用评级能与之衔接的商业信用评级机构。
  
  三、加强我国银行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的对策
  
  (一)改进信用分析方法和技术,建立信用风险评估和定价模型。信用分析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处于基础地位。而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受传统经营观念的影响,没有把信用分析工作提高到应有的位置,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模型几乎处于空白。因此,需要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并配合商业银行跟踪国外新兴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并有选择的加以利用,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信用评估模型、破产预测模型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准确衡量和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随着市场利率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银行同业间竞争的规范发展,央行会逐步放宽对贷款利率的限定,这要求商业银行能够根据自己的预期收益、筹资成本、管理费用以及借款人的信用等级等因素构建自己的信用定价模型,制定恰当的定价策略。
  (二)建立信用资产数据库,加强信息技术在信用风险管理领域的应用。开发以计算机为平台的客户信息系统,实现信息互传,信息共享。建立信息库,信息包括客户的信用资料、历史上的违约率数据资料以及金融市场数据资料等。这个信息库,一方面可以为贷款决策者提供一个权威的信息咨询系统,另一方面可以根据系统的数据自动进行企业年初和即期的信用等级评定、测算贷款风险度量指标,为信用风险管理提供动态依据。同时,当企业信用等级、贷款风险度、流动指标等与信用风险相关的指标发生较大变化,系统将自行报警予以提醒。
  (三)健全和完善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巴塞尔委员会拟定的新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衡量进行了重大修改,允许一些国际性大银行使用内部信用评级对资产进行评级,表明巴塞尔监管委员会对内部评级体系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和银行监管中的作用给予肯定。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就是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西方大的商业银行都拥有成熟的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在信用评级体系的构建方面,要考虑损失的概念、评级对象、级别划分等等;在评级体系的操作设计方面要考虑对评级责任的组织划分,评级标准,评级复核,评级过程的正规化,评级定义的标准化,以及内部评级和外部评级的衔接等等。我国商业银行要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国际性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成熟经验,加快建立统一的,独立运作的内部评级体系。
  (四)建立健全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机制,加强对信用风险的全程动态监控。1、制定适当的内部信用风险管理程序,明确贷款管理委员会的职责,完善审贷分离制度,建立科学的信贷决策体系,并实行信用风险的全程动态管理。2、建立强有力的内部控制稽核制度,加强内部控制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3、建立信用风险预警机制。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信息机制对信用风险进行全面监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实行定向预防与定量监控相结合的管理。
  (五)建立良好的银行信用文化。银行信用文化需要从银行最高层开始渗透至全部组织,影响组织内的每个人的行为。只有当一种良好的信用文化植根于银行、融入银行的血液中,各项制度、方法、组织体系才能发挥应有的威力。因此,在构建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同时,商业银行要努力营造良好的银行信用文化环境,建立起自身的信用文化和管理哲学,让银行的全体员工以伦理道德、银行发展的目标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样在发展过程中涉及主观判断时,管理者才会以达到风险管理目标为最高准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41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