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就业形势稳中向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

  一、就业形势稳中向好
  今年一季度,各地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努力实施各项促进就业政策,就业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就业形势稳中向好。
  (一)城镇就业稳步增长,增幅高于去年同期
  1―2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80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目标(900万人)的20%,比上年同期多增加14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79万人,完成全年任务(500万人)的19.8%,比上年同期多增加5万人。其中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5万人,完成25%,比上年同期多增加3万人。预计到3月末,能较好完成一季度各项就业目标任务。
  (二)失业率略有下降,失业者平均失业时间有所缩短
  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大城市(含所有辖区)劳动力调查,2月份调查失业率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分别下降0.02和0.5个百分点。城镇调查失业率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分别下降0.04和0.79个百分点。2月份,城镇失业者平均失业时间比上月减少0.5个月。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继续扩大,“招工难”问题基本缓解
  春节后农村劳动力外出数量迅速增长,到3月中旬,“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用工缺口已显著下降。广东省人力资源市场求人倍率(用工需求人数/求职人数)为1.07,比2月中旬下降0.04;入粤农民工达到839万人,为节前返乡数的92.2%。江苏省求人倍率已降至0.95,2524家企业用工178万人,到岗率达到94%。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求职已超过1000万人,春节后返岗比例达到95%。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势头较好,岗位需求有所增加
  据教育部反映,近两个月来,到高校招聘的企业和岗位数量均比往年有所增加。
  二、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就业总体形势仍很严峻
  一方面,就业总量压力仍然很大。按现在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和政策促进就业能力,年度可新提供城镇就业机会(包括补充自然减员)一般在1200万个左右,而今年新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人数将超过1400万人,供大于求约200万人。农村至少有9000万(按劳动时间计算)农业富余劳动力需要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另一方面,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主要是劳动力供求的职业技能素质不匹配、地区分布不均衡、季节性劳动差异大等问题更加突出。
  (二)国外一些地区发生严重自然灾害、政局动荡,对我国国内和境外就业造成不利影响
  近期,日本地震、海啸灾害造成大批电子、机械、汽车等企业停产,严重影响我国众多关联企业核心零部件的进口和整机生产,对相关企业就业带来不利影响。北非西亚地区的利比亚等国政局动荡,对我国对外承包工程造成严重影响。今年1―2月,我国在非新签合同额34.7亿美元,同比减少53.2%。2月末,我国在非各类劳务人员已较去年同期减少了2.8万人。
  (三)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下半年,将有660万普通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近30万人)、700多万中专、职高、技校及“两后生”集中进入人力资源市场。今年将新增约80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转移就业形势仍较严峻。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的加速推进,受影响企业职工、失地农民等新增就业困难人员也将增加,就业再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四)劳动关系不协调、就业不稳定问题日益突出
  企业用工不规范、劳动者权益受损害问题增多,特别是一些使用劳务派遣用工方式的企业,规避企业责任、同工不同酬现象频发,职工权益更加难以保障。另据调查,目前,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中30―40%属于“灵活就业”,大多从事工资低、工时长、岗位不稳定的工作,劳动权益保障性差。一些民族地区,就业机会少、就业稳定性差问题突出,就业质量还有待提高。
  三、重点工作建议
  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统一部署,结合贯彻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切实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密切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对就业的影响,积极做好应对工作,确保今年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一)积极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
  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更紧密结合起来。鼓励扩大民间投资带动就业。加强对资源城市、大小兴安岭林区等发展劳动密集型接续产业的支持力度,增加就业岗位。积极实施加快现代服务业和家庭服务业发展规划,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县域经济发展,增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增加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
  (二)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发展,抓紧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在继续引导高校毕业生下基层工作的同时,要大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发展,增加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增长点。加大高等教育招生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提高高等教育培养模式适应就业岗位需求能力。加强创业培训,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能力。
  (三)加快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加强就业服务,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
  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在产区布局,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加强引导和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对农民工创业的政策扶持和服务,提高农民工创业能力。
  (四)落实并完善财政就业专项资金使用政策,着力做好就业援助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
  加快2011年423亿元就业专项资金拨付进度,加强政策宣传,切实将政策落实到新纳入人员。完善财政就业专项资金使用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积极做好国有及大集体企业破产改制、淘汰落后产能、资源枯竭地区、库区和生态保护移民、被征地农民等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安置工作。
  (五)加强城乡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强化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
  加强基层就业和社保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制度,加强培训体系基础能力建设。积极鼓励自主创业,加大市场准入、场地安排、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支持力度,促进更多劳动者以创业带动就业。
  (六)加快改革,加强劳动调解仲裁、劳动监察体系建设,促进劳动关系和谐,提高就业质量
  加快推进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完善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劳动争议调节仲裁和劳动监察体系建设,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改善用工环境,提高就业质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53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