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论“己”的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任国帅

  摘要:文章通过弗洛伊德在精神结构分析中提出的“自我”、“本我”和“超我”概念为我们揭开理解“自己”的神秘面纱,迈出了做好“己”的管理的第一步,继而通过对人生意义的阐述明确了“己”的管理的目的,最后简要地探索了做好“己”的管理的若干途径。
  关键词:己;自我;本我;超我;人生的意义
  什么是“己”,这里的“己”指的是“自己”。弗洛伊德在精神结构分析中提出的“自我”、“本我”和“超我”概念,为我们揭开了理解“自己”的神秘面纱,借此我们可以迈出做好“己”的管理的第一步。
  
  一、认识“己”――“本我”、“自我”和“超我”
  
  (一)“本我”
  “本我”是人的“心里能”的中心和源泉,其核心则是性欲的内驱力。“本我”有一种缺乏组织性的动态能量,它需要释放或转移以求得动态的平衡。它不能忍受由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所造成的紧张,要求随时满足这种需要以消除紧张,因此它遵守的是享乐原则。
  (二)“自我”
  “自我”属于意识范畴。“自我”正视现实、符合社会需要,按照常识和逻辑行事,是“本我”和外界的中介。它的作用是既坚持“本我”的目的,以利其冲动的实现,遵照现实原则;另外也尽量使“本我”得以升华,将其盲目的冲动、情欲引入社会认可的渠道。
  (三)“超我”
  “超我”是人格系统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它由人的道德律、自我理想等构成,可简单区分为“理想”、“良心”两个层次,在“理想”中既包括自我理想又包括社会理想,它是“自我”的产物,是“自我”倾向于社会外界那方面的因素生出的。它如同良心或无意识感觉一样,凌驾于“自我”之上。“超我”的目的主要是控制和引导本能的冲动并监督“自我”对“本我”的限制,因此,它遵守的是一种道德原则。它和“本我”一样,都对“自我”有一种批评和牵制作用。
  
  二、“人生的意义”是“己”的管理的前提和目的
  
  对人来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实现一种意义,而不是仅仅满足驱力(心里学用语,驱力指驱使人采取某种行动的内部心理动力)和本能,也不是仅仅调和“自我”、“本我”和“超我”三者要求的冲突,更不是仅仅适应社会和环境。
  努力探索“人生的意义”是人的原始促动力。“人生的意义”是一个人所面对的首要问题。尼采说:“知道‘为何’活着的人几乎能够忍受任何‘如何’”。人探索人生的意义,是其生命的原动力,而不是对本能驱力的“继发性文饰”(心里学用语,文饰作用又称理由化适应,指一种潜意识防御机制或适应行为)。“人生的意义”是独特而具体的,必须而且能够由个人独自实现。著名的心理治疗专家弗兰克尔认为实现“人生的意义”有三种不同途径:通过创造或建树;通过某种经历感受或与某人相遇相爱;通过对不可避免的苦难所采取的态度。
  “人生”并不是空泛的,而是活生生的、具体的,正像人生使命一样,也是活生生的、具体的。这一切形成人的命运,每个人有其与众不同的独特命运。因此不可能为“人生的意义”下一般定义,对“人生的意义”这个问题从来不可能作一概而论的回答。人的各种境遇都是独特的,而每一种境遇所提出的问题总是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正是这种单一的独特性使人各有别,并赋予了每个人存在的意义。
  
  三、“己”的管理的途径
  
  (一)健身
  1、强健体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个人有坚强的意志和过人的才智而没有好的身体的话,也是不能成就任何事业的。有了好的身体,其他的诸如家庭、幸福、专业能力、财富、社会地位等等都可以通过努力追求获得。
  2、与身体和解。即某种意义上的与“本我”和解。我们与自己身体的关系紧密而又复杂,我们生活得轻松时,身体会被遗忘;生病使身体成为焦虑的对象;享乐时,身体是快乐的“同谋”。“本我”奉行的是趋乐避苦的原则。面对“本我”,我们应在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其要求。对于自己,自省是重要的,但总对自己求全责备也是没有必要的。
  (二)求知
  如果一个人要避免一味地倚重自身的经验而变得荒谬可笑,就必须认识光凭经验的危险。未经提炼的经验会使个人设想的过去的事件或方案在今后不同的情况下会起作用或不会起作用。可是一个人需要考虑的不止是经验,他们应该自愿地学习和利用新知识。这就需要他们以谦虚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成功和局限性。要有这样的认识:管理之道既学无止境,也无极限。要做好“己”的管理,我们应多多宜善地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应文理并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都要重视,尤其要在心里学与行为科学方面储备丰富的知识。
  (三)修养
  在这里,我们提的修养与品行或是良好的道德情操是同义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做的事情是:锻炼以增强体质、学习以增长学识。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常常容易被人们所忽视。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渊博的学识能阻止一个人心魔邪念的产生吗?能让人不违反社会的道德标准吗?能让人不碰触法律的高压线吗?能让人不要为了名利而铤而走险吗?能让人面对浮躁的世界而内心平静始终如一吗?有一句话说的好:“制度让想犯错的人犯不了错,文化让有机会犯错的人不愿意犯错”。这句话揭示了这样的道理:关乎伦理道德的事,“管理”作用下滑,修养闪亮登场。品行的养成是一种心灵的美化,它接触的是生命的基本层次的东西。反映了一个人对“生命的意义”以及价值取向的看法,它包括保持精神的独立性、慎独、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学会感恩和遗忘以及对他人的关爱、恻隐之心、对自身言行的约束等诸多内容。
  
  参考文献:
  1、维克托.E.弗兰克尔著;桑建平译.人生的真谛[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
  2、车文博.寻找生命的意义[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军事经济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287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