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战略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姜丹丹 王玉莲 姜珊珊
摘要:尽管我国《孙子兵法》对战略运用论述的历史已有千年之久,但战略管理并没有被很多人所熟悉。文章结合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论述了战略管理的内涵和高校战略管理的特点、选择、实施等问题以及将战略管理应用于高校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战略管理;战略理念;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
一、战略理念――只有“运筹帷幄”,才能“决胜千里”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战略理念作为高校推行战略管理的源头,只有紧紧抓住,才能引来源源不断的战略管理之水。
(一)战略管理的定义及高校战略管理的含义
“战略”一词源于孙子、拿破仑等军事家的军事思想,本意是指实现战争胜利的目标。后来被引入管理领域,工商业界利用这一军事概念发展出了自己的战略观。
战略管理是由战略计划发展而来的,是通过制定、实施和评估,使组织达到预定目标的一门科学或艺术。高校战略管理是对高校的教育活动实行的总体性管理,其基本点是使学校自身条件与环境相适应,以求得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将战略管理应用于学校,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方向。
(二)高校战略管理的特点
1、未来长远性。战略管理是站在明天来谋划学校的今天,是立足于学校的长远利益。为学校的未来发展设立远景,规划蓝图,并将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有机整合。通过战略管理,使学校成员的具体的工作任务和行为与学校的价值观、使命和目标联系起来。
2、全局整体性。战略管理是关于学校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的纲领性的规划,涉及或关注学校的总体格局,以学校的整体发展作为研究对象,是对学校的各个方面都具有普遍权威性的指导意义的总谋划。
3、现实可行性。战略管理是为实现学校的价值,不是为了摆设。因此,它不是虚空幻想,而要切实可行。战略管理不仅要确定学校发展的方向,还要明确实施方案,而且各个环节应是相互关联的,体现出战略管理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性。
二、战略分析――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战略分析是指对特定战略时期学校内外条件的综合调查、评价和预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外部环境分析
外部环境的分析可以让学校了解其外部环境的状况和将来可能出现的变化情况,从而找出学校面临的机遇和威胁。宏观环境的分析包括考虑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法律等因素的个别或共同的影响。毋庸置疑,学校战略规划的目的是增加效益,但学校可同时增加各个与学校运作有关群体的利益。因此,了解学校外部环境的需要尤为重要。
(二)内部环境分析
内部环境的分析主要探讨学校内部运作的优势和劣势,分析的重点是人、财、物和文化。对人的分析要从教职工的学历、能力、职称、专业、年龄等方面着手,这些方面的情况可以反映出师资力量的强弱。分析财与物的资源侧重于种类、质量、数量、流通等方面。内部环境分析的难点在于文化。在这里,文化指学校成员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精神状态、工作作风等的集合,颇为复杂。学校必须充分了解自身具有的优势,创造出一些合适的能力,才能够掌握外部环境出现的机遇或对抗外部环境的威胁。
(三)平衡分析
平衡分析即内外环境分析统一起来的双向分析,也叫SWOT分析。这种分析是以同类学校之间的竞争为参照,从内外环境的结合上确认学校应该支持的战略方向。由于平衡分析避免了以上两种分析的“单一性”,因而更容易使人清楚学校的概况。
三、战略选择――只有“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战略选择即在形成战略并评价战略的基础上抉择优化战略的过程。主要包括:
(一)形成选项
一个战略选择的完成,首先要形成多种供学校选择的战略,这些战略又称为选项。学校发展战略的模式有多种,在这里仅介绍几种值得参考的战略模式:
1、多元化战略。对学校而言,多元化战略就指学校不只是在单一的教学科研上经营,而是同时在高等教学科研之外的其他行业也开展业务。从学科角度讲,学校办各种教育培训,创办非高等教育校企合一、学校医院等后勤服务系统都是多元化战略。
2、水平一体化战略。水平一体化战略是指学校为了教育资源共享,获得办学规模效益,增强整体实力,促进学科结构优化,通过兼并或者控制其他学校以促进自身实现更高程度的规模经济和迅速发展的一种战略模式。这一战略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曾在我国盛行,众多重点大学都通过这种模式以图实现快速发展,其中也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大学。
3、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是学校利用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使自己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区别于竞争对手,使自己在高等教育的某一个细分市场保持领先优势的战略。实施差异化战略,需要学校在这一领域具有悠久的历史,形成自己的特色,并具有领先的声望。对于高校而言,差异化战略可为高校在同行业竞争中形成一个隔离地带,避免竞争对手的侵害。同时,高校可以集中力量致力于该领域的发展,为学生和社会提供该领域的高素质实用人才,使高校在某一领域长期处于优势地位,从而也为消费者创造了该行业的教育背景优势资源。专业性高校一般可以运用差异化战略。比如,在电信系统,北京邮电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评价选项
评价选项是对各种选项进行分析比较并确定其价值与必要性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通常要坚持三个标准:一是适应性,二是可行性,三是可接受性。
(三)战略择优
即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将评价过的优化选项确定下来的过程。
四、战略实施――既要“做正确的事”,又要“正确地做事”
战略实施是将战略转化成具体行动并达到目标的过程。它一方面检验战略分析与战略选择,另一方面又为新的战略分析和战略选择提供信息。战略转化成具体行动有三个相互联系的重要环节:
(一)战略操作化
利用年度目标、部门政策与沟通等手段使战略最大限度地变成可以操作的具体事务。
(二)战略制度化
通过学校的组织机构、资源分配等使战略的要求变成具体制度,落实到日常教育与教学活动中。
(三)战略控制化
主要措施是建立控制系统,并通过它监控战略实施情况,同时监督其本身的运行情况。当然,战略实施过程是学校各个方面统一运行的过程。它不仅涉及学校的战略、结构和体制三个“硬因素”,同时涉及学校的作风、人员、技能和共同价值观四个“软因素”。只有这七个因素相互沟通并协调一致,战略实施才能获得成功。
五、学校战略管理的价值
学校战略管理是对学校的教育活动实施的总体性活动,对学校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表现出来:
(一)明确了战略性发展方向
战略管理集中于学校本身的能力与外部环境,对于学校未来发展的远景提供了战略性的、前瞻性的思考,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正确的战略方向。
(二)掌握了配置资源的优先顺序
任何学校都是在资源稀缺情况下进行运转的。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运用于发展的关键领域是管理者进行的困难选择。通过战略管理,学校可以掌握如何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战略性、关键性的发展领域。
(三)提高了学校工作成效
其主要理由有:第一,战略管理强调战略分析尤其是预测,未雨绸缪,周密计划,能有效的减少由盲目性造成的工作失误和短期行为导致的损失。第二,战略管理要求学校敏锐地察觉环境的各种变化,据以对自身的战略进行必要的调整以至更改,保证在外部环境有利于发展时,学校能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利用;而当环境出现不利因素时,学校能灵活地采取对策,趋利避害。
参考文献:
1、曹现强,王佃利.公共管理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王义高.战略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曹光荣.高校经营[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姜丹丹,潍坊医学院临床医学系;王玉莲,潍坊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姜珊珊,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08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