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民增收 推进新农村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妍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2006年,中央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促进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它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也是决定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本问题。针对具体的一个乡,通过走访村、乡干部和对农民采取分层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以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下达河乡的具体情况,分析了该乡农民收入的现状、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对如何促进农民更快增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一、下达河乡概况
下达河乡位于北纬40度59分,东经123度16分。坐落于辽阳县东南、千山脚下、汤河水库上游,与千山风景区接壤,是辽阳市通往东部山区乡镇的重要门户。下达河乡总面积为149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约为19922亩,其中,集中地736亩,水田1312亩,人均耕地占有面积为2.04亩;林地面积约为91656亩,林种以薪炭林为主。该乡现辖8个行政村,2006年总人口数为9511人,其中农业常住人口为9064人,农业劳动力3232人。2006年外出务工人数达1500人左右,其中长年在外的约有350人。2006年,全乡社会总产值为1.2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为4596万元,占社会总产值的38.3%;全乡人均收入为2574元,比2005年的2150元提高了19.7%。
二、下达河乡农民收入的现状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是下达河乡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几年来,乡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农村的基础设施有所改善,农民的收入有所增长。目前该乡农民收入状况及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人均收入持续增长,但增速较缓。1998年到2006年,该乡农民人均收入从1338元增长到2574元。下达河乡农民的人均收入在逐年增加,但增幅较小。从1999到2006年,该乡人均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的幅度为:8.63%,8.63%,8.71%,8.19%,5.41%,6.67%,3.37%,19.72%。不难看出,农民的人均收入增长幅度是呈下降趋势的,只有2006年增长的幅度较大,但这么大幅度的增长是有原因的――除了补贴额增加外,粮价飞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2、收入来源少。目前,该乡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种地和外出打工。其中种养业收入占的比例呈减少趋势,发展空间也小;工资性收入占比重较大,但不稳定且难以提高;由于缺乏启动资金,难以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财产性收入甚微。由于当地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也没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独家独户的养殖业也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难以长期维持发展。个别小规模的林果业带来的收入也不是很可观。由于贷款难问题的存在,农民更没有本钱投资来增加收入。
3、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例较大,但很不稳定。在调查的80户农户中,男人常年在外打工的有26户,占到32.5%;以种地为主的有38户,占47.5%;农忙时男人在家种地、农闲时外出打工的有16户,占20%。其中,男人常年在外打工的26户农户,平均人均收入为2615.38元;而以种地为主的38户农户,平均人均收入仅有1542.11元,远低于全乡人均收入2574元的水平,比常年在外打工的农户低1073.27元。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打工收入在农民的总收入中占很大比例。在这80户农户中,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50%以上的农户有62户,占77.5%;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70%以上的农户有38户,占47.5%。但大多数都反映工资性收入并不稳定,有的时候,机会少,活不好找,一年的大部分时间就都在家闲过去了。
4、低收入农户占较大比例。在被访的80户农户中,达到全乡人均收入水平的只有18户,占22.5%;有62户即77.5%的农户还未达到全乡平均收入水平。在这80户农户中,人均收入最低的只有600元,而最高的达到6700元。由此可见,不仅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农民内部收入差距也很大。
5、农民收入不够支出。虽然近几年农民收入有所增加,但在目前社会保障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在就医、教育、高消费等压力下,在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升的条件下,农民收入不够支出,被访的80户农民每月消费支出情况为:月消费支出50-100元的8户,月消费支出100-200元的20户,月消费支出200-300元的18户,月消费支出300-400元的8户,月消费支出400-500元的12户,月消费支出500以上的14户。
按平均每户4口人算,该乡人均耕地占有量约为2亩,先看种地收入(假设8亩地都种玉米)。当地亩产在1000到1500斤左右,每斤玉米的价钱为0.45-0.5元,按平均亩产1250斤、平均单价0.48元算,每户农民的种地毛收入为4800元;而农民种地的投入,8亩地约需2000元,这样,农民的净收入约有2800元。大部分家庭每年孩子的教育费用和生活费用少则七、八百块钱,多则七、八千块钱,再加上家庭的日常开支、医疗费用、人情来往等支出,农民一年的收入根本不够支出。
6、农民生活质量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从表面上看,农民的人均收入是提高了,但农民实际的生活质量并未得到明显改善。在调查的80户农户中,认为近几年收支充足且有余的只有2户,占2.5%;大致够用的有38户,占47.5%;觉得收支略有困难的有32户,占40%;相当困难的有8户,占10%。在这80户农户中,有2户看的仍然是黑白电视,有32户即40%的农户还没有安装上电话,影碟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对大多数农户来说,还是奢侈品,而吃的菜都是自家种的,很少有农民舍得买菜吃。
三、制约下达河乡农民增收的因素分析
目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很多,劳动生产率提高不上去、农资价格上涨制约了农业收入的增加,外出务工越来越难,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低,使得工资性收入增加受到限制,这是制约下达河乡农民增收的又一因素。具体来讲,制约该乡农民增收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低。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农民受教育的程度低,导致农民科技意识、商品意识不强,市场信息不灵,许多先进农业科技成果不能应用于农业生产,种地完全凭经验。这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因素。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大。首先,该乡产业结构调整没有长远规划,无固定的模式,形不成主导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不了效益,难以调动农民参与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其次,虽然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种植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重仍然很大,但由于土地肥力不断下降,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升,造成对农业的高投入、低产出,或者是增产不增收,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农民因此得到的收入有限。
3、农业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薄弱。目前,全乡农业基本上没有龙头企业,没有农产品加工企业,正在该乡逐渐发展起来的矿业、养殖业,要么没有龙头企业带动,要么带动的龙头企业力量薄弱。总体来说,农民的小生产与大市场所要求的高新科技、高度组织化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民增收受到限制。
4、农民生产投入高、产出低。从调查的情况看,一方面农户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农民已渐渐开始使用长效肥,部分耕种环节如播种,已有一小部分农民实现机械化,在被调查的80户农户中,95%以上都实现了传统与机械相结合的耕种方式;另一方面,目前大多数农产品是未经改良的传统品种,结构单一、质量差、价格低;加之近几年来,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不断攀升,农产品价格下滑,出现了高投入、低产出,农民增收困难。
5、农民负担仍然过重。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农民负担有所减轻,但由于教育、乡村医疗保险、农村基层政权等改革不彻底,农民的负担依然很重。在调查中,有55%的农户其孩子的教育费用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70%以上。在当地,小学生的年均教育支出约为1200元,初中生为2000――2500元,高中生为5000――6000元,大学生约为12000元。如果农民家中有一个高中学生,家庭财政就会吃紧,如果有一个大学生,就可能返贫。当前,农民医疗缺乏保障,医疗机构药品昂贵,虽然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大多数农民反映并没有得到什么实惠,农民负担过重是农民增收的严重障碍。
6、农村劳动力转移受到制约。长期以来,户籍制度都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农业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在继续增长,农民外出务工越来越受到限制,往往干的是最脏、最累、最危险的工作,享受的却是最低待遇,这使得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增长非常困难。
7、农民受教育水平低,外出务工渠道窄。随着科技的发展,专业型、技术型岗位增多,在我国的城市建设当中,对知识性农民工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但大多数农民只能从事一些低层次的、工资低的劳动,农民外出务工的渠道狭窄。在调查中发现,外出务工农民中,95%以上从事的是建筑业,而这当中,会手艺的泥瓦工只占有很小的比例,大部分人都是做小工,这导致小工过剩,工资也降低了。
四、提高农民收入的必要性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要保持经济增长,就要靠开发国内的消费市场,而国内最大的消费群体在农村,广大农民不是不需要市场上的产品,而是收入有限买不起。目前,我国农村还广泛存在着贫困恶性循环和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农村经济得不到发展,进而国民经济发展滞后。因此,要发展国民经济,要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府就要千万百计地提高农民收入,让农民有能力参与经济体系的循环。从这个角度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收入不仅是为农民着想,更是为国家大局着想。
五、增加下达河乡农民收入的对策
1、增加农业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通过举办各种文化补习班、充分利用职业学校和农业技术部门等社会资源,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广泛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其务农技能和务农收入。
2、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政府要严格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要积极发展下达河乡的优势产业,如旅游业、矿业、养殖业等,加大对其的投入,同时,要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林果业;要积极兴办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要培育龙头企业,运用多种产业化组织形式,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对接,多渠道、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3、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政府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逐步变传统的耕作方式为机械化耕作方式,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帮助农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业的抗风险能力,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4、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要加大该乡金融体制改革的力度,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本着“短期、小额、高效”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支持农民投资于增收快的项目。乡政府可以通过建立担保基金或担保机构等办法,解决农民贷款抵押担保难问题,鼓励农民投资于养殖业、林果业等。
5、坚持“多予”政策,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要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坚持做好“多予”。除了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改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外,还要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补”力度,扩大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的范围。
6、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城市失业人口的增加,农民外出务工越来越难。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可以解决农民外出务工难的问题,从而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进而也能带动经济的发展。
7、政府应加大投资,搞好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农民的素质,对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会产生直接的重大影响。政府应重视和加强基础教育,不断降低农村人口的文盲和半文盲率,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文化水平。可以组织开办各种培训班对农民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使每个农民至少掌握1―2门实用技术,使更多农民能掌握一项技能甚至一技之长,提高其创收能力。
当前,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主要是因为农业生产率低下、农民自身素质低、劳动力转移困难等因素的制约,只有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方面入手,才能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向前进。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14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