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采工作面顶板破碎和煤壁片帮原因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刚 慕 杨
摘要:通过对综采工作面顶板破碎、煤壁片帮影响生产分析,提出更换立柱、提高初撑力和及时支护措施,使综采工作面达到日产万吨水平。
关键词:顶板破碎;煤壁片帮;更换立柱
日产万吨综采工作面是现代化煤矿中较先进的回采工艺,但目前双鸭山局综采工作面的产量不算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地质条件影响外,由于顶板压力大,煤壁片帮出现大块煤或冒顶的现象是其中的主要原因。现对东荣二矿综一队目前生产的南翼十七层四面做具体分析。
一、工作面概况
工作面走向长710米,倾向长194米,平均煤厚3.7米,地质储量64.2万吨,可采储量61万吨。伪顶0.1-0.2米粉细砂岩,深灰色,层理发育,与上下层接触明显,直接顶为粉砂岩、中砂岩,胶结坚实,由上而下粒度偏粗,直接顶厚度为2.4米。老顶为细砂岩,灰白色,下部粒度偏粗,胶结坚实,厚度为1.8米。底板为黑色粉砂岩,致密坚硬中部夹细砂岩条带。该面与16层层间距为3―15米。且16层有一煤柱在该面101号―114号支架之间。
该面主要设备为:运输机:SGZ-800/800;采煤机:MG400/940-QWD;
破碎机:型号PCM-200;转载机:型号SZZ-1000/400;皮带机:型号DSJ-120/160/2×200;乳化泵:型号BRW-315/31.5L/min。
该面回采工艺为:割煤――拉架――移溜――扫浮煤;采煤机采用双向割煤,即采煤机端头斜切进刀,反向割三角煤,然后上行(或下行)割煤,割透后同理斜切进刀进行下一个循环割煤;随采煤机上行(或下行)拉架、移溜距采煤机后滚筒分别不大于25米和不小于30米,拉架顺序为间隔接力拉架;移溜弯曲段不小于30米,移工作面头、尾时采煤机停止运转。
二、影响生产的主要原因
(除机械、电影响外)该面自2004年11月投产以来,一直产量不高,11月份试生产,月产量15.5万吨,12月份正常生产,但由于煤壁片帮,大块煤多而影响了小班产量,12月份产量16.5万吨,采煤机无论是上行还是下行,均有大量的大块片帮煤现象,不得不进行停机糊炮或停机人工砸碎处理,而每次处理至少得5分钟,同时这种频繁起动对工作面设备极为不利,每班处理大块煤累计影响约1―2个小时,无形中产量减少25%左右,生产班的生产能力应为4刀,而实际为3刀。
三、顶板破碎、煤壁片帮原因分析
造成工作面顶板破碎、煤壁片帮其直接原因为顶板压力大,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上部有十六层煤柱(局部),二是支架支承能力不足。该面16层煤柱段在工作面104―114号支架附近,不会造成整个工作面的影响,而采场支架的受力,是上覆岩层运动的结果,支架受力值的大小始终是与其所支撑的运动岩层范围相一致的,当煤壁推进或放顶造成支架支撑的岩层范围超过承载能力后,支架将通过自身的沉缩摆脱其影响,将超出的部分岩重移至煤壁和空区矸石两端支承上,因而造成了煤壁处压力值增大的现象,应力主要集中在煤壁,造成控顶范围内顶板破碎,煤壁被压疏,易片帮、大块煤增加,进而直接影响生产。通过现场观测立柱的初撑力及工作阻力,发现支架立柱有一半自泄现象,压力值为0的有66个,占总的12%,在1―10Mpa的有19个,占所有立柱4%,而压力值在10―19Mpa的有252个,占所有立柱48.9%,平均值为17.2Mpa。
另一方面,支架的初撑力低也是造成煤壁片帮的一个原因,现场看到乳化泵压为25Mpa,而实际应为30Mpa以上,由于初撑力低,所以支架只能在“等压”,在“等压”的同时也就将上覆岩层的力传到了煤壁上,从而造成了煤壁始终是压力高峰区,而出现大块煤片帮现象,也正是煤壁向外卸压和表现。
正是由于支架的初撑力低,再有大部分支架立柱密封不好,窜液,使支架的初撑力及工作阻力均达不到正常要求,就不可能使支架在顶板大面积运动前保持高承压的工作状态,这种情况下,老顶不能及时切断,从而将应力传递到了煤壁承载,因而煤壁被压疏,出现片帮,向外卸压。
四、改进措施及效果
通过以上分析,为了解决综采工作面梁端距顶板破碎、片帮煤增多的现象,从而保证综采工作面正常生产,我们采取了更换立柱,提高初撑力和及时支护措施,确保了支架对顶板的支撑能力,从而控制了顶板下沉,减轻了煤壁处的顶板压力,而不出现大块片帮煤和梁端距冒落现象,改进后观测立柱压力值如下表,平均为31.4Mpa。
由于支架工作正常,在生产过程中不用像以往那样经常停机糊炮处理大块,同时工作面各种设备也不用频繁起动,生产处于良性循环状态,提高了日循环数,达到了日产万吨的水平,于05年元月9日创造了日产10050吨,目前仍具备日产万吨能力,若运输及提升系统正常,该面将真正达到日产万吨水平。
(作者单位:双鸭山矿业集团东荣二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15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