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熊 霞

  摘要: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低下,与外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不良资产率高,信贷资产安全性差,隐含着相当大的危机。对信贷资产进行管理,其目的就是降低信贷风险。本文在比较分析中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差异的基础上,提出应该借鉴西方商业银行成熟的管理经验,依据我国国情,构建适合现代商业银行经营需要的风险管理机制。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风险管理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以及中国加入WTO,我国将逐步取消对外资银行的限制,外资银行、股份制银行的发展对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截止2004年4月,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4家外资银行在华设立192家营业性机构,其中88家已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在华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已达到495亿美元。此外,外资银行在中国还设立了209家代表处。同时,许多股份制银行如民生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等发展很快,并且资产质量较高。国有商业银行如果不尽快提高风险防范水平和降低不良贷款率,增加金融产品创新,提高银行服务质量,就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可见,提高国有商业银行防范信贷风险的能力是当务之急。
  在央行的推动下,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上做了许多工作,但总的来说,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低下,与外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信贷风险管理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安全性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高,信贷资产安全性差,贷款损失严重,隐含着相当大的危机。尽管1999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陆续剥离出约1.4万多亿元的不良资产交由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但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仍然偏高。贷款投向结构的不合理和高度集中是风险的主要来源。我国商业银行资金主要投放于工农业传统产业和房地产业,其中许多企业亏损,项目风险大。
  在流动性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长期占用率高,信贷资产流动性差,资金周转缓慢。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对象70%以上是国有企业。由于国有企业自有资金少,生产资金几乎全靠银行信贷支持,短期流动资金大部分转化为铺底流动资金,失去了信贷资金的有偿周转特性。资料显示,国有企业对银行的负债率到1999年高达92%,对银行的归还率从1983年的93%下降到1999年的66%,非金融企业存贷款差从1992年的2008亿元增加到1999年的7200亿元。这些数据反映出企业长期占用着银行资金。
  从赢利性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筹资成本高,赢利能力差。尽管我国自1996年以来为刺激内需,减轻企业负担,下调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存贷款利差由1995年的1.08扩大到2001年3.60,但是实际情况却是银行账面利润增加,资金收益率实际下降。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比较粗放,金融机构破产倒闭己经开始出现。
  
  二、中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差异
  
  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外资银行十分注重风险的防范,在长期的商业化经营中,形成了一整套较为科学、规范的信贷管理体制和内部控制制度,对贷款原则、贷款程序、贷款审批、贷款风险分析、风险评定、风险控制体系等有规范而严格的要求,从而有效地控制了信贷风险。相比之下,国内银行的商业经营体制和信贷管理机制目前尚处在调整和逐步完善之中,诸多方面与外资银行有较大的差异。
  (一)组织结构上的差异
  外资银行重视水平制衡,国内银行重视垂直管理。
  外资银行在信贷组织上通常采用条块结合的矩阵型结构管理体系,信贷业务的组织除了有纵向的总分行的直线管理之外,十分强调横向的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制约,较好地实现了风险控制与资源配置效率的较佳组合。而国内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组织结构则是与行政体制高度结合的“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机构。与纵向管理链条过长,而横向的分工与制衡关系强调得不够。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各级分行进行了内部结构调整,但信贷政策管理、信贷资产组合风险管理等职责仍然基本由信贷部门承担,部门的细分化程度不够。
  (二)风险防范意识和控制手段上的差异
  外资银行重视事前防范,国内银行重视事后化解。
  外资银行十分注重信贷风险的早期防范,将防范风险作为整个信贷业务流程的核心,在各个业务环节采取了多种措施防范金融风险。主要有:
  1、通过确定目标市场、制定详细的风险资产接受标准筛选客户。如某外资银行每年会根据信贷政策委员会确定的地区最高额度指标,确立市场目标及风险接受标准,只有符合目标市场条件的客户才能发放贷款。
  2、精确的量化计算,通过现代计量方法和借助各种专用软件对客户进行动态评估与分析,并将评级结果广泛用于信贷管理的各环节。
  3、建立大客户专管制度。大客户的贷款由总部统一专管,总部每年对其总公司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分公司申请贷款时在总的授信额度内统筹考虑。
  4、资产合理搭配。通过动态评估资产组合,尽可能地选择多种彼此互不相关或者负相关的资产进行搭配,以便分散风险。
  5、通过不定期的风险测试,提前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通过假设某些宏观(政治/经济)事件发生,测量信贷资产可能遭受的影响。
  6、设立独立机构评估风险与绩效等等。总部往往设有独立的风险审核小组对各分行信贷组合和信贷管理程序进行一年一度或两年一度的审核,审核小组通过计算信贷组合的加权平均损失概率,确定信贷组合的风险级数。
  与外资银行相比,国内银行由于历史包袱较重,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存量风险的化解上,风险的早期防范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没有开展市场细分工作,大多都是在审查借款企业的合规性,包括企业营业执照的合法性、是否年审,对外投资比例,有无违法经营行为等之后,就与企业建立信贷关系,对行业和企业缺乏深入细致的个案分析,对如何科学搭配、合理运用信贷资产,将资产风险降到最低缺乏全盘考虑。
  (三)人员制约手段上的差异
  外资银行重视人员激励,国内银行重视人员控制。
  外资银行强调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业务开展和管理中给予了信贷管理人员充分的自主权。有效避免了贷款的审批与发放过多受到行政干预,充分调动了信贷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国内银行强调对员工加以控制。各家银行建立了信贷资产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和不良贷款终身追究制度,制定了详细的考核办法和严厉的处罚法。一方面,基层以及中层信贷管理人员自主决策的空间有限,积极性受到挫伤。另一方面,激励手段和措施单调,激励效果不佳。
  (四)财务管理制度的差异
  外资银行重视资产价值的真实性,国内银行缺乏提取准备金的自主性。
  外资银行基于资产安全和经营稳健的考虑,十分注重按照审慎会计原则,在贷款的会计处理上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损失,真实反映贷款的实际价值。外资银行对呆账准备金什么时候提取,提取多少有充分的自主权,不受财政、税收部门限制,常常会在有计划地预提普通风险准备金的基础上,针对具体贷款风险提取专项呆账准备金,以使在实际风险损失发生时有能力自担风险。
  国内银行对贷款的会计处理主要按照1993年财政部颁布的《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呆账准备金提取水平过低、方式单一、范围过窄。损失发生后,由财政部门审批核销,银行对准备金的提取及核销缺乏自主权。

  (五)不良贷款处理策略上的差异
  外资银行在贷款发放后,客户经理会主动参与借款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帮助解决具体问题。尽量帮助企业搞好经营,争取实现双赢目标。
  国内银行普遍存在“重贷轻管”的问题,贷款发放后的后续管理没跟上,往往要等出现问题之后才被动研究对策。企业经营困难暴露后,往往急于抽回贷款,手段单一,主要靠处置抵押物或诉讼,容易雪上加霜,将企业置于死地。
  
  三、外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对我们的启示
  
  笔者认为,要想在信贷风险管理上有所进展,要在借鉴西方成熟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应结合我国国情,从建立完善内控体系和提高识别风险能力两方面入手,构建适合我国现代商业银行经营需要的风险管理机制。
  (一)实行科学的风险分类管理,建立补偿机制
  目前贷款的五级分类虽然被各行所采用,但实行的是双口径控制,对五级分类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科学划分贷款风险类别,不但可以提前采取相应的应对转化措施,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是及早对风险贷款做出补偿措施。严谨的、科学的五级分类法需要对每一笔贷款、每一家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包括资产负债分析、损益分析、现金流量分析,非财务因素以及贷款担保进行分析,在综合上述各种量化和非量化判断的基础上,将贷款正确地划分为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应根据审慎的会计原则,针对每笔贷款风险计提专项贷款准备金,弥补和抵御已经被识别的信用风险。
  (二)建立信贷风险内控管理机制
  第一,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实行贷款分散管理。贷款分散的方式有许多种,最常见的有三种:资产多样化、单个贷款比例控制和贷款的灵活分散。资产多样化。也叫资产多元化,通过降低贷款资产在银行总资产中的比重,增加非贷款资产的种类,可以降低银行风险。我们常说我国银行资产比较单一,实际上是说贷款在我国银行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过大。要减少我国银行的风险,就必须降低贷款在我国银行资产中所占的比重,提高非贷款资产所占的比重。单个贷款比例控制即通过规定贷款人对单个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贷款人资本余额的一定比例,使贷款分散化。贷款分散主要包括借款方的分散和贷款方的分散。贷款方的分散主要指一笔贷款由多个贷款人共同提供,该笔贷款的风险因此由多个贷款人共同承担,该笔贷款的风险就得以分散。
  第二,从根本上改变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建立起合理的组织架构,形成二级法人体制,建立公司化组织结构,实现专业化管理。即将现在的每家国有银行重组为一个控股公司或多个股份有限公司,形成二级法人结构。
  第三,在内控操作上,按照贷款的“三查”制度,以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再造信贷审批的管理流程。贷款的“三查”制度即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是国外经济发达国家金融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这种模式对我国银行有较大的借鉴意义。建立“贷前调查权”、“贷款发放审批权”和“贷后稽核监督权”三权分立的贷款审查组织构架,从而在组织机制上实现信贷业务的风险决策,达到风险控制的目的。
  (三)建立风险传导预警机制
  风险预警是控制信贷风险的前提,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从宏观来看,要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研究国家宏观政策和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保证信贷资金的宏观投向符合银行资金的活动规律。
  从微观来说,以企业微观经营为基础,建立风险预警传导信息系统。信贷风险实质上是由客户财务风险转嫁而引起的。财务风险具有先兆特征,因此银行的信贷风险预警就是研究如何把企业财务指标转化成能够反映银行贷款风险程度的指标。首先要建立客户信息库,包括客户财务信息、账户信息及与客户相关的其他非财务信息。其次要建立企业财务风险向信贷资产风险传导机制分析模型。
  (四)建立不良资产处置机制
  可以考虑成立不良资产专营机构,对所辖的不良资产进行内部剥离,集中经营,专业化处置;在剥离时分别按照五级分类、信用等级、担保方式等列出表格,区别对待,多法并行,积极处置不良资产;充分利用减免息政策处置不良资产;加速核销不良资产;不良资产证券化处置;打包出售不良资产等。
  
  参考文献:
  1、李健,李建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宏观视角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李伏安,王君.贷款风险分类原理与实务[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3、石汉祥.论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4、赵耀.浅谈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西安金融,2003.
  5、李霁友.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再生及治理[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1.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20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