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伦理观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会敏
摘要:文章从网络给青少年带来的伦理问题出发,探究了青少年网络伦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试图从网络自身的生活和社会道德建设方面对这些伦理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案,从而培养青少年的网络伦理观,使其对网络有正确的认知和利用,实现健康成长。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伦理观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因此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工作相当重要。在中国,网络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的影响是消极大于积极,如何让青少年对网络有正确地认识和利用,对于青少年的网络伦理观培养必不可少。
一、网络给青少年带来的伦理问题
网络时代的到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它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快捷,但在它给我们带来极大方便之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和影响,正处于伦理观、价值观建构时期的青少年尤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第一,道德责任感的缺失。在网络这个虚拟化的空间中给青少年冲击最大的当属电子游戏。电子游戏助长了“精神麻痹症”,使人们失去道德和责任。尤其是在一些青少年最受欢迎的暴力游戏中,为了“生存”而尽可能地去“杀死”更多的人。在这种虚拟化的环境中,青少年很难体会到“杀”人的残酷与非人性,“杀”人就如同游戏。
第二,情感淡漠。网络一方面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另一方面又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网络时代的到来,使青少年的闲暇时间都寄托在了网络虚拟的世界里,不愿意跟现实生活中的人接触、打交道,从而变得冷漠、孤僻,不再关心与信任自己的父母与朋友,使自己的精神世界陷入了虚拟的世界里。
第三,自我的丢失。网络革命使信息技术、文化资源从少数专家人员手中解放出来,变成大众使用的工具,并且使散布在各处的信息资源汇集起来供大众共享,这就使网络世界变成了一个多元化的世界。而网络世界又是自主性的,即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中,人们必须自己确定自己干什么、怎么干,自发地为自己做主、对自己负责、替自己管理,自觉地做网络的主人。但正处于伦理观、价值观、世界观建构时期的青少年,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中很难做到自主选择,所以他们在这样一个世界中也是极易丢失自我的。
二、青少年网络伦理问题探源
对于网络给青少年带来的伦理问题,除了网络自身特性的因素外,更主要的问题还是产生在我们当今社会中所存在的一些道德问题。
网络所带来的伦理问题并不是网络自身造成的,虚拟化、多元化、自主化正是网络其自身所具有的特点,网络伦理问题根本还是人的问题,是人的理性与良知的素质及修养问题。正是由于人们对于网络的性质和功能缺乏足够的认识和认知,在加上道德修养问题,才造就了今天的网络环境。所以,解决当今社会中存在的道德问题才是关键之举。传统社会的道德他律机制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只有道德成为自觉才是解决问题的中心。即我们要给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创造一种道德感浓郁的氛围,我们的社会要变成一种德性的社会,让每一个青少年都能充分感到道德的关怀、心灵的呵护,这比起单单只是强调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作用要有用得多。
三、青少年网络伦理观构建途径
第一,网络道德的心理调适。道德心理是建立在道德认知基础之上的心理倾向和个性特征,包括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网络道德的心理调适是从网络道德认识到规范网络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因而是网络道德建设的关键环节。网络道德的心理调适的重点在于情感培养和意志磨砺。”道德情感的培养和道德意志的磨砺对青少年的成长十分重要,这可以使青少年坚持现实人格与网上虚拟人格的协调统一,使他们有机结合,而不是相互冲突、分裂,从而建立起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达到对网络道德的认知而正确利用网络资源。
第二,培养网络道德行为规范。心理调适达到对网络道德的认知之后,就是要规范网络道德行为。“网络世界中的道德规范,不能是行政命令式的由某些专家或学者制定出来,然后命令或要求网络生活的主体去遵守,而应该是由网络生活的主体在话语交往互动中逐渐形成的网络生活规则共识的部分积淀而成,是网络生活的自我生成,并处在不断更新与调整中,不需要什么权威机构的认可与推动。”一般说来,网络道德规范包括:一是网络话语平等的道德原则和包容与倾听的美德;二是网络话语相对自由的道德原则和真实与诚信的美德;三是网络话语积极健康的道德原则和理解、尊重的美德等。青少年作为网络生活主体的一部分要自觉去培养这些网络道德规范,争取做一名具有网络道德的网络主体。
第三,回归儒家传统文化。以上两点是针对网络这个具体的环境所提出的构建设想,但网络伦理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当今社会这个大环境下的人类道德问题,所以最终对于青少年网络伦理观的构建还要从整个社会道德入手分析。
儒家教育的启示在于,儒家认为道德源于自然,而不像基督教强调外在的戒律和定期去教堂强化,即道德他律机制。儒家道德基于“气禀”的一种健康力量,自强不息是最好的道德,此德来自天、地、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说道德是一种自觉,儒家以“养气”、“立志”为主要内容的人格教育讲究效法天地,陶冶性情,强调音乐、美育是伦理手段,而不只是求知方式,把各种知识教育纳入人格、道德教育过程,而不只是培养竞争能力。这些都是现代教育的有益参照。
参考文献:
1、(美)西奥多・罗斯扎克著;陈体仁,苗华健译.信息崇拜[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
2、单继刚等.应用伦理:经济、科技与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图书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43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