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娟娟 黄世祥 於忠祥
摘要:文章通过对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江苏省2008年13个地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分析评价,并针对江苏省土地集约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因子分析
城市土地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前提,高效集约用地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供需失衡的矛盾日益凸显。江苏省作为全国的经济大省,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的集约利用状况直接关系着全国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土地集约利用最早出现在农业经济学领域,它是指在一定面积土地上集中投入较多的资本、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管理方法,以期获得高额产量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与农业土地相比,城市土地有其独特的特点,表现在:区位的重要性、用途的多样性、空间的聚集性、土地利用的动态性等。目前,关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和内涵,中外学者们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解:一是城市土地投入的提高;二是城市土地产出的提高;三是城市土地产出率的提高;四是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的提高;五是城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六是城市存量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因此,集约用地强调的是用地方式,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应从投入与产出比进行衡量。土地投入包括资金投入、技术投入、劳动投入和环境投入,土地产出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关键在于加强城市建设用地的控制力度,注重对建成区现有土地的再开发和深挖潜,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集约用地要坚持以人为本,按照规模适度、效益最大化原则,以合理布局、优化用地构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通过增加存量地投入,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鉴于评价指标体系要综合反映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考虑到指标选取的科学性、系统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及规范性等原则,本文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出发,确定了包括城市土地投入强度、承载程度、土地利用效益和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四大类共11项指标构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江苏省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因子分析是一种把变量从高维到低维作降维处理,保持样本在高维空间的某种结构,同时保留原变量大部分信息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由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是众多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所选指标难免会信息交叉。本文以江苏省13个地市为样本,选取指标数据来自《江苏省统计年鉴2009》,经spss13.0统计软件检验,江苏省13地市上述指标体系的KMO=0.717,适宜进行因子评价。
(一)评价指标标准化,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
为便于指标间的分析比较,首先对江苏省13城市的11项指标数值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观测量纲及数量级的差异造成的影响。然后,通过SPSS13.0软件得出矩阵的特征根和相应的方差贡献率(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前两个特征值均大于1,累计贡献率为82.84%,前两个主成分能够反映原指标的大部分信息。因此,在11个特征根中提取2个特征根。
(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变换
为使因子的含义更加清晰,便于对公共因子重新命名,按照方差最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旋转,旋转后公共因子对原有变量的载荷矩阵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第一因子F1在变量X1、X2、X6、X7、X8、X10上有较高的载荷,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可知F1是从经济、社会投入产出效率方面反映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可命名为投入产出集约用地因子。第二因子F2在变量X3、X4、X5、X11上有较高的载荷,主要是从土地自然承载、生态环境方面反映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X3、X4得分为负值说明指标与评价结果成负相关,第二因子可命名为土地承载集约因子。
(三)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计算
通过SPSS软件可以得到F1,F2两因子得分,然后以每个特征值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借助回归分析模型,计算各城市的综合得分。综合计算公式为:F=λ1/(λ1+λ2)*F1+λ2/(λ1+λ2)*F2,各城市因子得分及排名如表4所示。
(四)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统计学中研究“物以类聚”的一种方法。本文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将指标体系和综合得分作为分类依据,对各地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归类,得出城市土地利用状况相似的地市,以便找出共同点和解决问题的对策。考虑到地区实际,把江苏省13地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情况划分为三大类(见表4)。
从聚类分析结果看,第一类地区常州、无锡、南京和苏州,土地利用集约度最高;第二类地区是南通、扬州、泰州、镇江、徐州,土地利用集约度较高;第三类地区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土地利用集约度较低。
四、评价结果分析及相关对策
(一)评价结果分析
1、土地利用集约程度呈梯度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江苏省十三地市2008年土地集约利用情况呈梯度分布,这和苏南、苏北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土地投入水平依赖于经济发展水平,如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建设投资,都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而土地产出水平取决于科学技术、人才培养,而科技研发能力、人才培养经费也依赖经济的支撑。集约利用程度最高的城市大都位于苏南地区,受上海辐射及长三角经济圈的拉动。苏中的几个城市区位条件较好,处于长江下游,地势平坦、水热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较快,土地利用集约度较高。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要求以较高的土地集约度来满足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苏北城市除徐州外,其他几个地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都比较低,这与苏北区位条件处于劣势,城市缺乏明显的外力带动,大多仅靠本地自然资源,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有一定的关系。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导致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高低,从而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在区域上呈梯度分布。
2、土地集约利用因子差异分析(见图1)。在土地投入产出因子得分中,常州、无锡、南通、扬州得分较高,南京、苏州次之,苏北城市得分较低。在土地承载因子得分中,得分最高的是南京,其次是苏州和徐州,这主要在于南京、苏州、徐州作为江苏省的历史名城,物质基础雄厚、文化底蕴丰富,集聚效应吸引着人流、物流的集聚。南京作为六朝古都,苏州作为园林城市,注重加强生态环保,故人均园林绿化面积较高。因此,对于F1得分较低的城市,应加大土地投入的强度,增加城市固定资产与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依靠科技提高土地的产出能力;对于F2得分较低的城市,要加强对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力度,注重对建成区现有土地的再开发和深挖潜,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增强土地的承载功能。
3、整体而言全省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高,苏北城市潜力较大。江苏省土地利用集约度的高低有强烈的地域差异。在F1和F2得分上,均有七个城市得分低于全省的平均得分,这几个城市大都位于苏北地区。 这一方面说明江苏省土地利用效率总体不高,需要加大城市存量土地的投入,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和效率;另一方面说明苏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大有潜力,有较大的效益增长空间,必须控制城市扩张的步伐,确实做到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
(二)相关对策
1、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做好区域间分工协作。资源禀赋是影响区域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重要因素。发展时期不同,发展模式与发展道路不同。要提高全省整体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必须正确处理苏南、苏中、苏北在资源禀赋、发展特点等方面各自的优势与劣势。苏南地区的用地策略应偏重自身挖潜;苏中、苏北地区应紧紧依赖扩大项目引进,调整产业布局,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协调发展是解决苏南地区土地资源短缺,苏中、苏北资金短缺的双赢策略。
2、科学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加大建成区土地开发整理力度。科学编制用地规划是提高土地集约度的关键,合理制定城市各项用地标准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前提。根据国家建设用地指标和面积定额,参照国家和省建设项目用地标准,综合考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禀赋等情况,各地区制定相应合理的用地标准。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苏南和苏中部分地区,建设用地量大、人地矛盾突出,建设用地外延扩张空间有限,应注意内涵挖潜,规划编制中应制定较高的土地利用标准;对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苏北和苏中部分地区,应给予更多的政策和资金倾斜,加大引资力度,大力提高土地产出水平。
3、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挖掘土地结构性潜力,要调整、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提倡紧凑布局,加大对各业用地的审核力度,鼓励城市用地向高空和地下发展。根据土地级差地租原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好、集约度高的企业优先利用土地;区位条件优越而综合效益差的产业实行产业置换。
4、扩大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建立城市土地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机制。通过政策引导、政府扶持,鼓励多方投资,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例,建大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力度,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充分运用3S技术对江苏省各城市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全面、动态的跟踪调查,定期制作各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现状详图,建立市区内各块宗地的属性库,客观、实时地反映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以及权属变化。
参考文献:
1、李雅兰.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
2、卢纹岱.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3、毋晓蕾.河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9(1).
4、顾湘.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J].资源科学,2006(11).
(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45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