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丽华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基本上是以实物管理为主,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存在着诸如基础工作薄弱,闲置、重置、浪费严重、账实不符及形成账外资产等等问题。因此,要理清思路,采取得力措施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确保正确行使政府职能,促进事业发展。
  关键词: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现状问题;思路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国家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正确行使政府职能、促进事业发展的物质基
  础。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内部运行机制也已经或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资产管理工作中,各级行政事业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资金、轻资产”的思想,特别是由于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的相互脱节和财务基础工作的薄弱,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占用的国有资产产权不明、职责不清、账实不符和形成账外资产的现象比较严重,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等等。针对这些状况,笔者对河南省上蔡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问题,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
  
  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基本上都是以实物管理为主,上级主管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县财政局国资办)对各类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和变化的动态情况不清楚,因此很难做出有针对性的管理对策,由于长期以来这种以实物管理的模式没有改变,所以,使得近年来暴露出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多。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薄弱
  从我县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可以看出,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特别是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现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会计制度》,具体表现为:一是单位负责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不重视,把目光只对准在需要购置的资产上,而对已购置的资产很少过问甚至不再过问,单位制定的管理办法往往流于形式,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二是部分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只设固定资产总账,没有固定资产明细账;三是固定资产账户只有总金额,没有实物、明细分类账,致使实物量金额与总账金额不符,资产总额与实物存量模糊不清;四是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互脱节,对固定资产的增减不能达到同步进行账务处理,造成资产与财务的管理比较混乱。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与财务管理内控制度不健全,使得资产有人使用,无人管理,造成实物资产流失。
  (二)闲置、重置、浪费严重
  有的单位明明知道不需要购置那么多机器设备,可为了达到某些硬件要求,还是不惜花重金进行投资,可购置后却得不到有效利用,致使高投资、低效率,有的甚至长期闲置,造成单位资金投入无效益。比如有些单位房屋使用率很低,一些辅助、服务设施或设备,理应面向本单位使用,然而单位内部一些部门为了自身的利益和便利,或重新购置,或封闭使用,造成设施或设备开工不足。
  (三)私自化非经营性资产为经营性资产,为单位谋利益
  资产转化必须以保证单位的正常运行为前提,转化以后,必须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但是一些单位却不顾正常工作的需要,随意将资产转化,开展经营活动,为自己搞创收。就我县而言,全县“非转经”总额1589万元,其中内部经营569万元,附属营业36万元,出租出借984万元,年经营收入845万元。在对“非转经”的清理中,发现有的单位将非转经收入用于弥补单位经费不足、安置人员、解决职工福利、收入不入单位财务账,摆在工会经费上,有的将收入结余在往来款中结算,列收列支,有的甚至坐收坐支等。如某局将非转经收入8.5万元列入工会账上,用于解决单位职工福利,逃避财政监督检查;又如某学校将商店承包收入11.2万元放在学校食堂账上,用于学校接待等支出。
  (四)资金和财务管理不规范形成账外资产
  2000年机构改革后,随着县国有资产管理局的撤并,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出现了断档。近年来,由于部分单位资金来源渠道的多元化,使一些资金未能纳入财政综合预算管理,而利用这部分资金购置的有关资产也就形成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大量账外资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该入账的不入账。购建的有关实物资产不及时入账或不入账,有的年底集中记一次账,有的甚至几年不入账,使资产游离于账外;二是该销账的不销账。应该作毁损、报废处理的资产不处理,长期挂账,如一些单位已拆除的房屋、淘汰的设备早已退出使用,但没有办理核销手续,仍挂在账上;三是有效凭证不足不能入账。如房屋建筑物建成后已经投入使用,因资金结算等方面存在纠纷,没有办理竣工决算,或没有办理土地证、房屋产权证,没有及时入账。
  (五)随意变卖、转移国有资产,中饱私囊
  由于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机构一度缺位,部分单位视国有资产为“私有”资产,不履行资产处置审批手续和必要的评估、技术鉴定等程序,自行处理,随意性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钻国有资产管理松散的漏洞,把单位国有资产一卖了之,收入进行奖金分配、挥霍浪费或装入个人腰包;二是签订虚假合同将国有资产个人化;三是随意出租、出借和对外投资,将办公用房屋、土地等资产,不履行申报审批手续,也不进行评估,随意对外出租投资,所获收入不入账,私设小金库。对这部分资产和收益难以实施有效监管,造成产权不清和产权纠纷等问题。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路
  
  (一)明确指导思想,确立国有资产的地位
  行政事业单位应设立专门部门,配备专人管理国有资产,并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的宣传,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部门及单位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的国有资产产权意识。对单位国有资产的地位、作用,要有一个更为深入、全面、正确的认识,突破把国有资产的使用看作纯粹的社会消费行为或活动的框框,切实改变以前对本单位资产认为就是本部门、本单位的财产,可以自行使用、处置的错误认识。要抓住产权管理,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立国有资产的真正地位。
  (二)规范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资产的基础性工作是做好资产管理的条件,决不能忽略。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加强对资产的管理,抓好资产的清查登记,摸清“家底”,对各类资产从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两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清理、核实。在摸清家底的情况下,再进行所有权的界定,及时做好资产的调整工作,按照国家有关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建立单位资产内部使用责任制,要实行资产及时入账,抓好购建关、杜绝账外资产,防止形成新的家底不清、账实不符的现象,严格单位资产使用中的经济核算,严格管理单位资产所有权、使用权的流转,建立健全单位资产的购置、验收、使用、维修、保管、处置和账务处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单位资产的使用管理档案,实行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两本账,扭转单位管理人员“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传统思想。完善并严格执行资产的登记制度,使用保管制度,损失损坏赔偿制度和报告制度等,对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损坏浪费的,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并区别不同情况做出处理。
  (三)强化国有资产处置,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
  考虑我县国有资产闲置、重置、浪费严重的现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做文章,进而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一是规范处置程序。县直及乡镇行政事业单位占用、使用的房屋建筑物、土地、车辆等国有资产的处置,经县级主管部门审核签署意见后,经县财政局国资办审批;二是完善收入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包括出售收入、报废毁损残值变价收入,行政事业单位被撤并后资产变卖收入,均属国家所有,由资产占用单位交财政部门集中专户储存,原则上专项用于单位的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各单位在进行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时,根据经批准的用款计划,经单位主管部门报国资办批准后从财政专户中返回;三是实现资源有效整合。应进一步合理配置党政机关办公用房资源,优化国有存量资产,缓解各单位在办公用房占有、使用上存在的苦乐不均局面,按照“存量调整、兼顾公平、有效利用、节减支出”的原则,对单位闲置资产进行调剂,不但能缓解部分单位办公用房的短缺,而且能节约大量财政资金。
  (四)强化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监管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财政、审计机关除了对其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财政检查、审计外,还要同时对其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运行及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实行有效监督。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科学地把好“三关”,即资产评估关、资产核销关和资产处置关。凡是涉及资产处理和产权变动的经济行为,都必须报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立项,由省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颁发资格证书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资产评估结果报评估立项机关进行验证确认。对未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立项和确认的评估项目,所发生的经济行为一律视为无效。
  (五)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财务管理工作
  财务会计工作是一切经济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没有高质量的财务会计基础工作,就会出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账实不符、家底不清的问题,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资产管理水平。因此,应根据《行政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规定建立国有资产账,并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财会人员,包括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使其能够真正适应新形势下资产管理工作的需要。
  (作者单位:河南省上蔡县财政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73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