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经济转型对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影响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郝玉红

  【摘要】 本文简要分析了经济转型时期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有哪些影响因素及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具体影响,并结合我国特有国情对我国转型经济时期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的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和明晰性进行了系列分析,并提出了我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所应突出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关键词】 转型经济 会计信息 质量特征 会计制度
  
  一、经济转型对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影响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经济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经济环境的变化,要求作为经济和管理决策主要依据的会计信息要符合现代会计的信息质量特征。原有的会计核算制度下提供的会计信息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这样的会计环境下,原有的会计制度及其会计核算体制显现出种种弊端。如会计管理权限高度集中在财政部,地方与基层单位在会计规范方面很少有自主权;不同行业在会计核算时由于会计制度的不同,使会计核算的指标口径不同,缺乏可比性;会计核算制度主要服务于政府管理部门,很少考虑企业的具体经济利益;会计核算制度仍然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与国际惯例有较大的差距等,已经不能适应客观会计环境变化的要求。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产权的改革、运行效率的提高以及资本市场的壮大成熟,使得会计准则这一规范经济活动的制度体系也不断完善,通过市场交易契约化过程损害经济体制改革的利益的行为已被逐渐改善,同时也进一步宣告我国会计制度从单纯的模仿借鉴西方惯例上升到坚持体现中国特色的阶段。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既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质趋同,又适应了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提高了市场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和效率。总而言之,我国的会计制度变迁历程体现出与成熟市场经济的会计核算惯例相协调的轨迹,是一种国际制度趋同行为,这种制度趋同行为协调和促进了国际间的社会经济交往,增进了人们相互间的信任,有助于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商业秩序。
  二、会计制度改革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影响
  会计制度是规范会计信息产生和传递的机制,它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的输出和传导质量,从而间接地作用于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和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随着经济转型进程,环境的变化促使会计制度的改革,依附于会计制度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也随之改变。在经过一定时间的酝酿之后,1992年11月30日,我国第一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正式颁布,还颁布了《企业财务通则》,并于1993年7月开始实施。与此相连,财政部又陆续发布了十三大行业会计制度,统称为“两则两制”。“两则两制”基本上适应了当时会计环境的变化,即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换,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相应的发生了很大变化,使会计信息这一经济语言逐步从地方语言过渡到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基本适应了新环境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作用,为我国企业会计规范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创造了必要的基础条件。
  1、《会计法》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济经的全面推进,尤其是企业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国加入WTO实现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完成,“两则两制”及其补充规定的不适应性逐渐显露出来。在这种会计核算原则不健全,各行业各企业会计制度不统一的法律环境下,所有会计主体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可能符合其客观真实、相关性和可比性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弱化,在经济和管理决策中产生的不良影响,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改革开放、搞活经济大政方针的贯彻和执行。
  为适应会计环境的新变化,我国政府财政部为规范会计核算原则和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专门成立了会计制度起草委员会,集合国内会计学界的专家学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参考国际会计准则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具体会计准则,在结合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和会计规范现状的基础上,自1997年5月起,先后制定颁布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同时制定了我国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等,发布了《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并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了新的作为会计工作母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使我国会计规范更具有可操作性与适应性。修订后的《会计法》考虑到我国会计工作的具体情况,使其更符合我国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2、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影响
  会计准则是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的具体规范,就其内容而言,分为“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没有统一的会计准则,相同的经济业务的处理就会产生很大的差异,直接影响会计核算的结果和会计信息的质量。我国在1993年颁布实施了第一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它是规范会计核算工作的总得原则和基础,基本准则具体规范了会计核算的会计要素准则、会计核算的前提、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和财务报告准则。其中会计假设又对财务会计具有全局性的影响。尽管从理论上讲,公允价值信息比历史成本信息对于使用者未来的经济决策更具指导性,但众多使用者并不主张以公允价值模式替代历史成本模式,其理由主要是出于保证财务报告信息的一贯性、可靠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不过,他们主张多种计量属性混合计价。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我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这套新准则于2007年1月1日在所有上市公司全面施行,这一新基本准则对会计一般原则作了完善。原来的基本准则第二章“一般原则”中,具体规定了12项原则。这12项原则都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及时、有用、清晰明了等要求,国外一般称为“会计信息或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在修订后,将原来的“第二章一般原则”改为“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除此之外,在原来12项一般原则的基础上,增补了会计的“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的原则,这也是近年来国际上通行的要求。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比较侧重公允价值的应用,以体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据了解,财政部曾经就公允价值的应用多次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讨论相关问题,在充分考虑中国市场发展的现状后,此次会计准则体系在前述五个具体准则中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其中受到公允价值影响最大的是金融企业。因为新准则规定,衍生金融工具一律以公允价值计量,并将相关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而这之前,金融企业的衍生工具仅在表外披露。不过总体来说,新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是比较谨慎的,但这与以公允价值为主导的国际会计准则还有一定的差异。业内人士强调,新准则给企业以及会计师事务所提出了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判断公允价值的确认方法是否恰当、公允价值的确定是否合理,将成为会计计量是否合理的关键。不同的会计准则将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到不同主体的利益,它将使一部分人受益,而另一部分人可能受损。会计准则产生的经济后果证明其并非纯客观的,会计准则的社会性实质上是经济利益问题,直接影响到经济利益在有关各方面之间的分配。
  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公平竞争,一切市场经济参与者都不能因权利地位不同而形成等级差别。行政权利如果同市场经济中交易行为结合在一起,就会破坏市场机制,无法实现市场经济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所以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必须是中立机构,以保证会计准则的公平性与合理性,只有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才会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起到有效的规范作用,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实现。我国已颁布实施的具体会计准则对会计的具体业务处理起到了一定程度的规范作用,但是我国的具体会计准则规范的内容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些具体会计准则的内容和实施运用,也并非尽如人意。尽管由于我国的会计正处在变革当中,对以上这些具体会计准则还在不断的进行修订,仍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规范作用。对于一些特殊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仍然缺乏必要的准则作为依据,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和可比性。此外,我国准则的颁布与实施存在很大的不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会计改革的步伐,也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的规范。

  3、会计制度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经济逐步走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各项法律、法规逐步规范,会计核算制度也得到恢复和完善。会计制度是指导会计核算方法的具体规定,是实现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最直接的规范,涉及各项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方法,如对交易和会计事项的记录和描述、对具体会计业务的核算方法。在2001年之前,我国没有适用于各行业的统一的会计制度,虽然自1993年开始,我国着手建立了一系列不同行业的企业会计制度,这在当时的会计环境下是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但是由于各种行业会计制度并存的情况,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的质量特征仍存在较大的差距。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新型经济实体不断出现,由于没有新的、对应的会计制度,这些新行业的会计核算必然出现无章可循的情况,而会计制度作为一种规范性的指导文件,不可能随时随意建立或修改,否则会计制度将失去其权威性,也将更难于实施。在此法律环境下,会计信息失去其应有的质量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缺乏可靠性,有关会计要素的定义不够完整,导致会计主体虚增资产、虚增利润等会计信息失真情况;第二,会计核算制度缺乏统一性,会计核算各行其道,使得会计信息没有可比性;第三,会计核算制度缺乏可操作性,使得我国会计体制的改革远远落后于经济形势的发展。
  鉴于上述情况,财政部于2001年颁布了全国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并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上市公司中试行。新的《企业会计制度》针对上述问题作了较为符合实际的规定。其主要表现为:第一,体现了统一性原则,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第二,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会计要素的定义,反映了其经济实质,增强了客观性;第三,体现了会计信息的“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作用,强化了相关性的特征。比如对存货的期末计价也采用了国际通行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使其提供的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范围增大,体现了相关性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更好地适应了会计环境变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4、《公司法》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与运行进行规范,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经济法律,在有些国家,《会计法》的有关内容包括在《公司法》之中。我国于1993年12月颁布了第一部《公司法》,1999年12月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又进行了修订。《公司法》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规定了公司制企业建立的条件、筹资的形式、股票发行方式、股利分配政策、财务报告的内容,还规定了公司制会计主体的合并与分立、破产与清算等程序性内容。上述内容直接关系到会计核算的方法和内容,直接涉及到会计信息所包含的内容,因而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影响毋庸多言。
  三、总结与展望
  随着经济转型的进程,会计环境与会计制度产生了巨大的改变,使得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也随之改变。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跨国企业的发展,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范围迅速扩大,呈现出一种国际化的态势,越来越多的境外机构和个体成为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会计信息使用国际化的需求,即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在满足本国使用者需要的同时也必须为本国之外的国际使用者所理解并符合其决策的需要。因此,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一方面要满足本国会计目标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满足国际经济环境和国际金融市场的需要,这使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受到挑战。另外,经济体制的转换、所有制转变、政府职能的改变、市场化程度的不同,使得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也不相同。因此,经济转型对我国来说是一个伟大的尝试,拥有许多的未知性和不确定性,也存在很大的风险因素,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如何与时代共同进步就成为当代会计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经济转轨时期对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如何完善我国会计概念,改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使其适应经济转型时期的会计环境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我国在转轨的二十多年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会计制度也日渐完善,并逐步与国际接轨。但由于当代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难以与转型经济时期的经济特征相适应,因此,也具有其局限性。不断提高转型经济时期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经济资源有效配置、经济稳定增长、促进经济繁荣的有效保证。
  
  【参考文献】
  [1] 包蕾:关于构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5).
  [2] 王文明: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看会计准则国际化[J].财会月刊,2004(9).
  [3] 景维民、张慧君:经济转型的阶段性演化与相对市场化进程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胡婉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08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