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办企业改制中的财务问题及解决方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庆
【摘要】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目前高等院校的办学格局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办学的同时经营校办企业的现象并不罕见。然而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下,校办企业逐渐暴露出诸如产权不明、权责不分等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高校校办企业改制中遇到的相关财务问题的探讨,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旨在为高校校办企业建立健全的财务体系,提高校办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 高校 校办企业改制 财务问题
为了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人才、技术优势,更加高效地为社会服务,近年来许多高等院校都兴办了自己的校办企业,如清华紫光、清华同方、北大青鸟等。高校兴办企业有利于支持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为高校提供经费,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理论联系实际,加快将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进程。同时,在增加税收、促进社会就业等方面,校办企业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在看到高校校办企业这些优势的同时,我们也应同时看到在如今的经济运行机制下,校办企业仍然呈现出了一定制约其发展的滞后现象,其中尤为突出的是财务工作上的滞后。如今的高校校办企业普遍存在产权不明、权责不分、投资主体单一等问题,使高校校办企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
一、高校校办企业改制中存在的相关财务问题
1、高校与企业间产权不清、权责不明、资产流失严重
为了响应国家20世纪90年代“发展高科技,实现现代化”的号召,许多高校在那个时期兴建了一批校办企业。然而由于当时高校经费不足,出现了不少在手续不完善、不规范的情况下企业领取了工商执照的现象。比如有的高校用现金、固定资产投入到企业中,但实际上这些资产并没有转移到企业,仅作为实收资本记账;有的高校以科技成果入股,但其科技成果并未经过评估,使该无形资产并没有办理规范的入账手续。由于高校在兴办校办企业的同时并没有摆正位置,把自己当作一个投资者,而是试图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全面掌控企业,致使高校与企业之间产权不清、权责不明,产生了校办企业资产账实不符、资产流失严重等问题。
2、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
由于学校对于投入到校办企业的资产监控不严,使得部分资产使用效率低下。例如,高校校办企业在对外投资未进行项目建议、可行性研究、项目决策、预算编制等工作的情况下盲目投资;企业的借款不经过专业科学的分析评估以及信用调查,单纯由学校领导开会通过便进行资金划拨;存货盘点不及时,进出仓管理不规范,导致存货积压、短缺等。这些都会导致校办企业经营效率下降,浪费现象严重,员工积极性不高以及企业竞争力难以提升。
3、企业会计制度和核算体系不完善
如今,大部分校办企业仍然没有形成完善的会计制度和核算体系,财务上报表的账户以及会计科目的设置仍然存在缺陷。同时,由于学校与校办企业之间特殊的关系,导致学校可以人为调节校办企业的利润。比如,在改制前,由于校办企业产权不清,使企业在成本核算上有较大的随意性。例如由学校外派在校办企业的职工工资,本应由校办企业承担,但是高校可以通过替校办企业支付而认为扩大企业利润。又如学校并没有将校办企业长期使用的土地、建筑、设备等资产列入校办企业的固定资产,并且也不计提折旧,使企业成本核算不实。此外,多数校办企业的员工都由学校外派,这种情况也导致企业独立性的缺失,使得财务人员的监督职能无法发挥。加之校办企业财务人员更换频繁,使得企业财务交接不严、账实不符的现象屡屡发生。
4、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经营不善给学校带来风险
改制中校办企业往往存在资金管理观念和方式落后的现象,日常资金运转手续存在漏洞,如多头开户现象等时有发生。同时,有些校办企业在不评估自己的能力和发展目标的情况下,热衷于盲目投资。经营不善以及投资失败都会对企业构成一定的财务风险,给原本就紧张的资金状况雪上加霜。而且,如果校办企业发生经济纠纷或办理停业时,学校会成为偿债主体,增加了学校的债务风险。
5、校办企业管理人员能力参差不齐
校办企业的主要管理人员多数是由学校从校内外派,这些管理人员虽然多数是高学历的知识分子,但未必是精通市场的经营管理人才。而且,他们往往身兼数职,在从事校办企业工作的同时,校内的职务也同时兼任,同时享受学校、企业的工资福利。这样使得这些管理人员的危机感与竞争意识不足,以至于使企业经营效率低下。此外,高校对其校办企业的管理人员调整权利过大,随意频繁的调整企业管理人员容易使企业各项制度混乱,为违法乱纪、中饱私囊的滋生提供环境。
二、解决校办企业改制中相关财务问题的对策
1、建立资产经营公司,明确校办企业权责关系
针对校办企业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的问题,教育部早在2005年就提出了“积极发展,规范管理,摸清家底,明确产权,在高校与企业之间设立防火墙,实现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的要求,明确要求高校限期完成校办企业规范化的建设工作。高校应该积极贯彻落实相关要求,实行校企分开,保障企业作为经营主体的自主性,提高企业效率。同时,高校应该成立资产经营公司,资产经营公司应该具有完善的公司章程和完善的治理结构,代表学校行使出资人职责。资产经营公司应该在全面清理现有校办企业,核定资产,认定产权,加强对学校经营性资产的监督和管理,建设以高校作为投资主体对校办企业进行管理的管理机制,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
2、完善高校校办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高校校办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需要高校有针对性地对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例如仔细考评各项会计环节,对于重要的会计要素以及以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要建立完善的控制制度。同时,企业还需营造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环境,把企业的治理结构、权责分配、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等要素有机地整合起来,使之适合企业内部控制的需要,从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运转效率,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3、完善校办企业会计制度及核算体系,加强审计管理
对于任何企业,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完善会计工作秩序,实现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各行各业,拥有一个适应自己特点的会计制度对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和质量至关重要,合适的会计制度可以让企业的财务部门充分发挥其监督、控制的职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决策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一般来说,完善的会计制度包括会计凭证的种类和格式以及其编制、传递、审核、整理、汇总的方法和程序;成本计算方法;会计报表的种类、格式和编制方法、报送程序会计档案的保管和销毁办法;会计机构和组织及其职能责任等。财务会计的相关工作岗位要职权明确,诸如授权批准、业务经办、稽核监察、财产保管等职务应该有相互制衡机制。
此外,由于校办企业目前存在的财务上的问题很多,加强企业审计的管理就尤为重要。学校的审计部门应该对企业的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审计,并邀请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学校审计部门出具的审计报告进行评估与分析,从而对校办企业的生产经营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方面提供客观、独立、准确的评价。
4、规范资金运作,防范财务风险
首先,为了规范资金运作,校办企业应该将资金由分散管理改为集中管理。应该撤销企业所属各个单位在银行开的零散账户,改为由企业设立结算中心,并由结算中心统一在外部开户,各个账户的收支均由结算中心监控。结算中心应该合理调度闲散资金,加速资金周转,使资金得到充分利用。其次,校办企业应该建立起决策权、收益权以及经营风险相对应的投资管理体制,进行投资决策之前应仔细考评投资是否符合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收益风险是否匹配等,杜绝盲目投资的发生。
5、加强财会人员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素质
高校校办企业的经营成果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及其可持续发展,也影响到企业员工及学校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因此,校办企业管理人员应该高度重视校办企业的财务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并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企业财务工作质量。为此,高校校办企业应该对财会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使其提高自己业务水平,及时掌握财经制度法规的最新变化,增强财会人员的法制观念,提高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并且,在新的环境下,市场对会计信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财务人员应从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变,这也同样需要企业加强对财会人员的教育培训。同时,管理层也应定期接受培训和教育,使自己能够时刻了解市场最新动态,增强财会法制观念,熟练掌握财务方面知识,更好地领导企业发展。
三、结束语
高校校办企业改制是国家教育部力推教育产业规范化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市场环境瞬息万变以及之前存留的问题较多,高校校办企业改制过程中涉及到的财务问题相当广泛。加之财务问题的处理又是一项操作性极强的工作,因此,企业在改制的同时应给予高度重视。
校办企业改制是实现校办企业管理创新、推动校办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落实现代企业制度的迫切需要。只有通过在财务上建立起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权责关系,并且不断提高财务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加强企业管理人员以及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才能使校办企业提高效率以及自身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加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友清:高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思考[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6(2).
[2] 方丽云:关于高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思考[J].河南教育,2009(8).
[3] 许小满、胥青晏:浅析校办企业的财务管理[J].经济师,2004(6).
[4] 黄蔚、李志民:在开拓创新中推进校办企业改制[J].中国教育报,2006(3).
[5] 孟双武:论高校校办产业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J].管理财会,2008(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65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