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强化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郑尚武
【摘要】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亦是如此,然而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当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详细分析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当中指导思想偏差,编制方法不科学,预算制定部门单一,执行控制不严格,效果考核分析不完善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建议
一、引言
行政事业单位,在我国的地位比较特殊,它的性质可以从两方面界定。一方面它代表政府承担部分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监督和服务职能,另一方面,在很多领域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经济建设。
预算是对未来行为的计划,是对计划的指标性量化,是为了更好的完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而事实的一种管理方法。首先通过各个部门的配合,或者专门的预算部门的调查分析,预测和计算,以及指标的制定等等,最终根据主体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的预算;之后根据预算在实际执行过程当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地调整,进而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并在预算实施完毕之后进行必要的执行效果考核分析,为下期预算的制定,为更好的发挥预算的作用做工作。
在我国,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来源是财政主管部门的预算内拨款,以及预算外的事业性质的收费和其他收入,其中预算拨款是主要部分。但是由于监督约束机制并不健全,事业单位各方面的管理并不严格,在预算管理上也是这样。当前,我国机构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预算改革正在推广,为了加强预算管理,最终达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完善事业单位管理,更好的发挥事业单位作用的目的,有必要对存在于我国事业单位当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不断完善预算管理方法和制度。
二、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预算管理思想有偏差,编制方法不科学
在目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的编制方法依然是传统的调整预算法,一般是采用“上年基数+本年调整的方法”,这种不科学的编制方法在实际操作之中有时仅仅是根据上年的基数简单的乘以一定的比例。
另外,各事业单位为了能够在下一年度能够有足够的资金处理本单位事务,往往将预算金额尽可能的做大,而预算编制的基础工作,如开支消耗的基本项目的构成和数字的核实,做的并不细致,这样一方面会导致预算数额的不准确,更重要的是会在将来预算执行的过程出现资金与开支项目的匹配性不强,例如基本性支出和经常性专项支出由于在编制预算是没有做清晰的界定,各预算单位为了弥补部门公用经费缺口,容易出现挤占挪用预算项目经费的现象,将一些会议费、差旅费、水电费等等理应属于基本支出的列入项目支出,致使项目资金使用效益受到影响;除此之外,如果项目资金过于充裕,有些单位甚至会出现拿着资金找项目的情况。这反映出事业单位管理层对预算管理缺乏必要的重视,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和作用认识不足。
预算管理体制改革推广“零基预算”,目的就是为了让各个事业单位从本单位实际出发,不考虑以往会计期间发生的费用开支,而是根据本单位的年度计划和上级任务等各个开支项目的实际需要对可能发生的需要进行科学的费用发生可能性分析,成本效益分析,充分做好预算编制的基础工作,真正做到根据需要编制科学的预算。
2、由财务部门单独制定预算
这是普遍存在于事业单位当中的一个状况,形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方面单位领导对预算管理不重视,认为预算管理的作用不大,没有必要为编制一个单位预算而花费较大的人力;另一方面是缺乏对全面预算的认识,虽然事业单位不像一般企业那样在全面预算问题上涉及销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金的筹集和使用管理、成本管理与控制等市场主体所面临的各个方面的内容,但其预算仍然关系到整个单位的方方面面,单位日常办公活动的构成、人员薪资福利的构成、主要业务活动的构成、年度主要项目的构成以及其变化等等,这些不是财务部门一个部门能够完全掌握或者全部熟悉的,单位的其他部门对于相关事务更加熟悉,对于相关资金的历史消耗和年度需求更有发言权。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关系到单位未来各项事务的运转,应该由相关人士和部门一共参与制定,单由财务部门制定预算,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难免或多或少的出现领导项目、关系项目;另外,由于缺乏对项目资金支出标准的了解和把握,预算的制定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财务部门没有一个可以依靠的科学的项目资金消耗标准,仅凭主观判断和经验核定项目经费的分配,导致预算的准确性、公平性、透明性、可操作性、约束性都不高,既不准,导致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调整预算、追加预算的情况的经常发生,有的项目甚至是先施工后立项再追加预算,这对于节约资金以及保持预算的权威性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3、预算执行控制不严格,缺乏有效监督
(1)对预算执行缺乏必要的重视
一些事业单位将预算工作、财务工作的重点错误的放在申请到足够多的资金上,而对于资金的开支并不十分重视,认为单位的业务完成质量和日常运转就是建立在充足的资金之上的,对于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合理性,放松了要求。往往是花费大量的精力忙于申请预算资金、追加申请资金,而对于单位发展方向和资金的实际需求的把握上,以及财务预算监督性质上并没有应有的重视,财务管理长期处于低水平,编制预算缺乏可靠依据,造成恶性循环。
(2)支出存在违规操作
在很多单位当中,对于资金支出的审批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大,或者本身就缺乏严格的审批制度,这一方面表现在开支范围控制不严格,为提高单位职工福利,利用各种名目违规发放奖金,或将规定的补贴标准提高;另一方面表现在“专款不专用”现象时有发生,在我国,人员经费支出的核定是有一定的标准的,有些单位不惜占用专项经费发放超出定额的福利。
(3)片面强调执行进度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预算执行进度管理,并提出各部门预算执行的进度考核指标。项目有自身的特点,它存在建设周期,有阶段性。筹划、酝酿、启动阶段可能没有经费开支,而项目开工至项目竣工阶段,尤其项目后期,经费结算可能更加密集。机动经费的追加、调整的时间较晚,也影响预算执行进度。但如果不切实际的设定进度考核目标,各单位为了达到考核指标,减少结余而突击花钱,将造成财政资金更大的浪费。
(4)预算实施效果分析考核不完善
预算管理的作用所在不仅仅体现在预算对企业日常资金活动的指导上,更重要的体现在对预算执行效果的分析考核上。虽然预算的制定推行“零基预算”法,但上期预算执行效果的分析考核对于新预算的制定仍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各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在每年预算执行完毕之后的差异分析上收获很多,将年度预算编制、预算支出项目和项目执行标准进行差异分析,通过差异分析,对预算支出项目和项目执行标准进行调整,使预算支出项目和审计经费支出标准更加符合实际,也使下一年度预算的编制更加准确,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对于预算执行效果的分析,主要是分析预算收入是否实现,预算收支进度是否和单位实际业务相统一,是否发生追加预算,预算资金是否有结余,是否存在违规操作等等,最终针对分析结果,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找出解决方案,为下期预算的制定,为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提供帮助。然而当前很多事业单位很少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即使分析也缺少科学的考核指标和分析方法,很难发挥预算考核分析的作用。
三、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建议
1、转变思想,提高编制的科学性
应该认识到预算管理对单位发展的重要作用,扭转停留在表面的“零基预算”,真正将零基预算贯彻到预算制定当中。从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要结合单位各个部门的意见全面分析单位日常办公活动的构成、人员薪资福利的构成、主要业务活动的构成、年度主要项目的构成以及其变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并根据相关专业人士提供的科学的项目资金消耗标准等等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真正做到根据需要编制预算;扎实的做好预算前的各项工作,严格区分基本性支出和经常性专项支出。要从编制方法和编制部门两方面做到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摒弃过去传统的增量预算法和单一的由财务部门制定预算的做法。
2、完善预算执行控制
做好预算执行过程当中的控制和监督,坚决杜绝违规操作发放福利的行为,单位当中应设置专门的监督机构,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进行专项监督。当然,完全依靠单位内部的监督,作用不大,上级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应该不定期的核查预算执行情况和调查日常资金的使用状况,对于不合规定的做法给与相应的处罚。另外,不能片面的强调预算的执行进度,预算的编制绝不仅仅是为了执行,而是为了指导资金的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单纯的为了进度而执行,其效果自然是效率低下的执行,应该在执行过程当中做到不断地调整,为了单位运转和项目效益的最大化而执行。
3、完善预算实施效果考核分析
对预算执行结果的分析评价是预算管理手段的最后一环。考评是预算得以实施的保证, 预算考评在预算管理循环中处于承上启下关键环节,它既是本次循环的终结又是下次循环的开始, 其目的是激励、沟通、控制。应该按照重要性相关性原则,结合本单位的特点,建立一套与其相适应的考核指标体系。选取主要考核指标为:衡量收入支出完成情况指标包括基本收入的完成率、项目收入的完成率、人员支出的完成率、公用支出完成率、项目支出的完成率;衡量预算执行偏离情况指标包括人员支出所占比重、公用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各项目支出所占比重等等对预算的执行效果进行分析,尤其在出现资金剩余或资金短缺的情况时,应针对分析结果,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找出解决方案,以更好的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惠:关于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8(1).
[2] 何寒冰:论我国基层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J].时代金融,2009(2).
[3] 白海泉、黄星:浅谈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J].财会通讯,2008(2).
[4] 张桂义:浅谈预算管理在事业单位的实际运用[J].管理观察,2009(4).
[5] 杭群英: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探讨[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9(5).
[6] 曹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必由之路[J].财会研究,2009(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79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