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人为本与水利行业人力资源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杰
摘 要:以人为本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基于我国国情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对于促进我国水利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本理念,以人为本,尊重人性,提倡全员参与管理,注重人员长期发展,促进我国水利行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水利行业;以人为本;人力资源管理
作者简介:李杰(1974-),男,河南杞县人,河南省尉氏县水利局办公室副主任,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0.09.0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9-69-02
一、以人为本的提出
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古已有之。不论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夫霸王之所以始也。以人为本”;还是西方学者坚持的“反对神性,张扬人性”、“人乃万物之灵”等都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过程。随着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富有人性化的社会发展观最终确立。同时,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明确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的基本问题。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理念,不论在我党的执政过程、政府职能的履行过程还是市场经济各微观的经济主体发展中,以人为本理念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处处彰显独特魅力。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只有深刻认识到人在发展中的重要性和不可代替性,时刻体现尊重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才能确保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和落实。
二、“以人为本”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
第一,作为生产发展中的主导力量,人在生产力三要素中居于决定性的地位。不论是劳动对象的利用、变化、革新,还是劳动工具的制作、操作和改进等都是由人来操作实现的,人是根本性因素。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也就抓住了管理中的关键要素,抓住了管理的根本。通过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发挥人力资源的无限潜能。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从而实现组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当前,优秀的人才是实现组织持续健康发展的最重要资产。
第二,根据霍桑试验的研究结果。个人的行为动机并不仅仅局限于金钱方面。更有社会、心理等方面,如安全感、归属感、个人实现等。将人等同于物化了的工具的硬性机械式管理模式,忽视了人员其他方面的需求,容易造成人力资源管理的巨大误区,难以有效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加剧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困境,同时也使组织无法提供充分的人员保障。因此。深化管理理念变革,落实以人为本思想,以人的需求作为基本出发点,真正了解员工的所思所想,让员工感受到尊重与重视,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成就感,从而激发员工以更大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为组织的持续健康发展出谋划策。
第三,对于在我国深化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公共部门。如政府、事业单位而言,实现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是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基于我国国情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以人为基础和核心实施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加快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消除传统的“官本位”、“权本位”等观念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促进我国公共部门向服务型公共部门转变。
三、加强水利行业“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首先要求管理部门及各级领导把员工当成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独特个体来看待,充分体现对人和人性的尊重,实现从管理向服务的转变,避免单位利益对员工利益的侵犯。一是实现对单位员工各项权益的保护,尊重员工合法权益,为员工提供安全、舒适、宽松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的组织文化和组织氛围。让员工在企业中真正感受到作为企业主人翁的自豪感和满足感。二是对单位成员的个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包容与尊重,重视员工的想法,通过人性的解放、民主化的管理方式等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将组织的目标与员工个人发展需求有效结合起来,以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带动员工的发展,以员工的成长促进水利组织和事业的发展,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
第二,提倡全员参与管理。相对于当前我国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金字塔式的严格等级管理,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加注重的是提倡全员参与式的管理模式。以此全面带动参与对象。更好地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主旨目标。一是积极践行柔性化的人本管理理念,摒弃僵硬的机械式的管理模式,把组织机构从金字塔式逐渐向扁平化过渡。积极培养职工的主人翁精神,使其以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为水利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服务,不再讲求上下级之间的绝对区分和步调一致: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鼓励全体职工对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等献计献策,形成自下而上的工作秩序。养成人人主动参与单位建设和水利建设的积极态度,以有效构筑水利系统富有特色的组织文化,为水利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制度保障。二是建立完善的水利单位的沟通渠道,作好全方位沟通交流工作,及时准确了解单位整体人力资源状况及相关员工的动态和需求,并采取应对措施。实现水利单位人力资源的健康运行。通过积极有效的沟通交流,使单位职工的不良情绪及时得到正常的宣泄,避免潜在的冲突和不良影响。另外,可以在单位内部建立起良好、健康的人际关系,营造相互信任、团结融洽、彼此信赖的工作氛围,提高单位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员工对单位的归属感和对水利事业的热爱。鉴于水利单位特殊的事业单位性质,要从制度建设上保障员工上下级之间信息交流的畅通无阻和及时有效,积极发挥领导对于下级员工的激励和表率作用。三是权利下放,做好授权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之一。要营造公开、公正、公平、透明的水利组织环境,保障员工有表达自己意见和发挥自己聪明才干的机会,并让职工参与到单位的有关决策中。同时。对于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职工,充分真实的放权是可行和必要的。另外,要通过适当的放权工作,形成信任职工、尊重职工的良好氛围,增加职工与单位之间的契合度和配合度,对于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继续推进提供良好的群众基础。
第三,注重人员长期发展。以人为本,不仅仅着眼于人力资源的现在。更关注于人力资源的未来发展。在深刻认识到单位员工是具有创造力的资源和能够实现高效增值的资本的同时,更要注重人力资源的长期使用和增值并进。注重个人的长期发展。把促进水利单位内部员工的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放在人力资源管理的首位。一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充电培训活动,充分开发员工潜能。提高个人的能力和素
质,实现水利单位与员工的共同成长。对于水利系统而言,水利事业建设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而针对水利事业的特点,制定详实细致的培训需求分析和完整的培训计划,这是培训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在做好培训需求调查的基础上,从职业道德培训、观念心态培训等人手,为单位创造有利于培训工作顺利开展的良好氛围。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如演讲式、体验式等,让员工在生动活泼的培训课堂上,既长见识又收获工作乐趣。可以考虑聘请专业的培训团队与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共同组成项目小组,增强培训工作的专业性和目的性。二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员工个人状况、职业兴趣的了解,帮助职工找到个人目标与单位发展机会的结合点,促进人才的长远发展。通过举办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专题讲座,使职工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同时,在对单位发展情况、经营管理及未来发展等形成综合了解的基础上,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的帮助下。协助员工对自身情况、未来职业发展有一个清晰的定位,使员工形成合理的职业发展目标。鼓励员工制定和改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个体与单位共同成长的良好局面,让员工在工作中获得乐趣、不断成长、不断地自我完善和提高,实现自我。
第四,激励方式多样化。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人的需求被分为5个不同的等级。包括生理、安全、社交、自尊和自我实现。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求都会相应地发生改变。应对不同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从而使个体的合理需求得到满足。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突出人在管理活动中的根本地位,因此要区别对待,实现对人的激励机制的多样化。一是完善水利系统人员配置机制。根据单位目标和工作任务的安排,按照量体裁衣、用人所长的基本原则,对职工进行合理的配置和组合。既达到人员与岗位的最佳契合。又能够起到激励员工的积极作用。同时,有计划地安排工作轮换,丰富职工的工作经历。提高职工对水利系统的整体认识和了解,增强他们对单位的归属感和信任感。设置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目标。激发员工个体的工作热情,提升员工的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打破单纯依靠金钱及惩罚的“萝卜+大棒”的传统管理思想,在水利系统人力资源管理中实现物质与精神激励形式的有机结合。在切实保障满足员工对物质利益需求的前提下,从满足人的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出发。通过绩效管理激励、目标激励、情感奖励等有效的精神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其中。在平常的管理过程中,多使用赞扬性语言,多采用奖励方式,形成积极正面的组织氛围。既避免负强化对职工信心的挫伤和打击的不良影响,提高职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切实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水利系统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贯彻和实施,以促进我国水利事业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 刚.论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的两大误区[J].中国商贸。2010,(02).
[2]柯维伟.蒙 利.试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以人为本[J].今日财富(下旬刊),2009,(12).
[3]张庆伟.谈水利企业人力资源以人为本的管理[J].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2009,(03).
[4]陈 楚.坚持以人为本探索创新型水利人才培养机制[J].人民长江,2009。(03).
[5]欧 炜.以人为本,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也谈人力资源管理[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547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