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院校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新宇
[摘要]近年来我国新设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在办学特色和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本文浅析了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性人才的措施,望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达到开办高职学院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院校 地方经济 人才 培养
一、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现状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教育部决定把高等职业教育、高等专科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简称为高职高专教育,三教统筹、形成合力,共同走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道路。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169所,占高校总数的61%以上,用正在崛起的“半壁江山”来形容高等职业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位置,一点也不为过。据专家推测,在未来一段时期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将体现以下特征:高职教育的教育与经济双重属性逐步趋强;规模继续扩大,高职教育质量与特色不断强化;功能不断拓展,由职前教育逐步转向终身教育,学历与非学历培训结合,生源多元化,学制灵活化;在运行机制方面,宏观上将强化政府调控,学校运行上将强化市场导向;在办学模式方面,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继续推进多元办学、集团化办学、连锁办学;在层次上,近期基本稳定在专科层次,中期试行本科高职教育,远期高职教育学历层次呈多样化趋势。
二、高职教育问题分析
1.学生质量下降
规模扩大后,培养的学生质量下降,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由于扩招,不少学校准备不足,严重影响高职学生的教育质量。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偏低,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造成就业率偏低,质量下降。
2.产学结合不到位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产学研合作办学倡导了多年,至今没有好的成效。主要表现在:地方政府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作用认识不到位,支持不够;很多学校在校内实验室模拟操作,为动手而动手,教而不产,缺乏科研创新的机制和动力;有的学校虽有产学研合作办学的理念,但由于教学改革乏力,课程建设不合理,难以找到产学研合作办学的结合点;有的学校虽然与企业建立了联系,只是简单挂个牌子,派几个教师带一批学生到企业转一转,“走马观花”式的教学,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由于不能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脚踏实地,诚心实意为企业生产管理出创意、谋设计、搞技改、攻难关、创利润;所以,就很难赢得企业大力支持学校办学。因此,近年来许多学校反映学生实习难,许多企业不欢迎,就不难理解了。
3.人才培养模式落后
专业与课程建设滞后,课程建设水平较低,培养方案和办学模式严重脱离实际。课程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领域和实质环节,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最终也要通过课程的实施得以实现。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过于强调专业理论的学习,注重科学知识的系统掌握,对职业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等的培养重视不够,实践课开出率没有达到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造成实践教学的“从属”地位,无法保证职业技能训练的适应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大部分高职学校与企业之间尚未形成良好的产学合作关系,企业缺乏参与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发展高职教育,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办出地方特色,服务地方经济
高等职业教育只有准确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才能找到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创办一流的高等职业教育。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特点,确立学校的定位、发展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培养途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实践教学、实验设备、科研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等问题,找准自己的优势,发挥所长,充分体现自身鲜明的特色,服务地方经济。
2.为地方培养实用型人才
以就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确定教育目标。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职院校就应设置什么样的专业,并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根据国家职业标准的对应关系,组织学生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相近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培训。对培训考核合格的学生,由相关行政部门按规定核发《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学生参加劳动力市场求职、就业的凭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可以借鉴德国、日本等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采用工学结合、办公半读等方式,学生可以在学校完成理论学习,在企、事业单位进行实际操作,学生在“干中学,学中干”,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当学生毕业时,已经是熟练工人了,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
3.调整专业设置
高职院校运行机制必须开放,根据动态变化的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专业建设必须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做出相应的调整;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办学条件相对较弱的高职院校的支持力度。
4.改善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
由于我国现有的劳动和人事政策并不利于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必须从改善高职教育外部的大环境入手,把《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要求的“逐步提高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实行优秀技能人才特殊奖励政策和激励办法”落到实处。一方面,政府应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加大舆论导向宣传力度,努力提高生产和工作第一线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形成全社会尊重技能人才、崇尚技术和技艺的良好风尚:另一方面,切实改变高职毕业生与普通高校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所处的不公平竞争状态,保证高职教育的毕业生就业后能够享有较高的经济待遇。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技能人才的艰辛付出与取得收入之间的矛盾,真正体现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高职教育的吸引力才能真正持久。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要得到快速发展,只有各级地方政府加大投入,社会广泛参与,学校根据社会的需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借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真正把我国的职业教育办出特色。为国家(地方)提供高质量实用型技术人才,为国家(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马云桂.浅析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的困境[J].教育与职业,2006,(23).
[2]陈太慧.中、高职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研究与思考[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630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