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课程改革模式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 胜
【摘要】高职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的,构建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业教育的核心,决定了高职教育的特征,决定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课程改革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一个传统的机电类专业,为做到学校与社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相结合、师生与实践劳动者相结合,努力使专业实践教学具有良好的技能适应性,形成以技术应用与综合实践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高职院校电一体化课程改革模式存在的现状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的现状是:专业定位模糊;“双师型”教师队伍力量薄弱;教学实验、实训条件落后,实践训练水平有待提高;适应新技术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有待构建;体现当代工业发展水平的专业教材有待突破。
1.专业定位模糊
由教学计划可看出,目前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基本上按“既懂机又会电”来定位,但实际上机械与电子本身各自为两大学科,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非常广,让一名高职高专生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系统地掌握两大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是不现实的,也没有这个必要。
2.“双师型”教师队伍力量薄弱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仍很低,专业理论教师不能指导实训教学,实训教师基础理论薄弱,不能讲授专业理论课的现象还较普遍,必须采取加强培训或从企业聘任兼职教师等途径加以解决。
3.教学实验、实训条件落后
各高职院校虽具备一些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实验条件,但基本上都是以验证性、演示性为主,很少具有本专业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缺乏融合机与电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实验或综合性课程,影响了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学实训设施也大大落后于当今企业,实践训练水平不高,应采用与企业合作等方式尽快提升层次。
4.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课程体系有待构建
现行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明显偏重于机械方面,这与当前该专业所处于的“机、电、计算机”三大块内容三足鼎立的实际格局很不适应。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时应突出电气控制、计算机应用的地位。
5.体现当代工业发展水平的专业教材有待突破
目前高职院校所采用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材大多没有充分体现出现代机电行业的发展水平,内容陈旧、落后,且各门课程之间相互独立,相关知识未能有机地渗透和融合在一起,也未能充分考虑与中职教材的很好衔接。
(二)高职院校电一体化课程改革模式存在的深层次因素
高职院校电一体化课程改革模式存在的深层次因素有下述几个方面:
1.高层管理者办学意识不到位或没有精力顾及。
2.盲目跟进、没有实质性的改革措施及评价体系。
3.缺乏教学改革的大气候。
(三)目前高职院校电一体化课程改革模式的对策
首先要明确与之配套的鼓励教师个人或教学团队进行教改的细化的、科学的评价体系,以保护、推进、巩固改革的成果,营造健康向上的学术环境,并可执行到位。谓之大环境。
聘请省内外名望较高的师资、学者,筛选或整合适应于地方区域经济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教材及与之配套的三纲(教学大纲、实验实训大纲、考试大纲)、实训指导书,营造教改的软实力。谓之借力发力。
着重培养一批忠诚于职教事业的一体化教学名师或专业教学团队。在专业教师中,遴选一批德才兼备、有创新精神的中青年教师,分批次进入“国家骨干教师”“双师型”培训班培训或专业教师进企业顶岗实习。列入培训计划实施前提:就是要担当在教改实践教学中的试点作用,而不是培训完毕束之高阁;每年必须规定在所进修的领域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或申报完成一定的科研成果,让教师的教学变被动为主动,推动整个职教改革的良性发展。谓之可持续发展。
在课程体系设置中,按下述思路构建:
将培养目标分解到每一教学模块单元,确定每一教学模块单元所承担的功能,应培养的知识和能力,相应的配套实践教学环节,每一教学模块单元主干课程的内容组成,每一课程要传授的知识、能力以及考核学生的方法。
对各个教学模块之间相互重复与交叉的知识,应进行优化组合,加以综合化改造,强调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衔接,坚决取消重复的教学内容。综合化课程要突出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考核相互结合,可采用“讲练式”现场教学和“启发式”等主动型教学方法。整个课程设置不讲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强调针对性和应用性。
基于高职院校电一体化课程改革模式存在的现状,应设立若干个专门化方向,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课时的设置要把握“保量”与“适时”两个原则。
总结
高职教育机电专业教学中必须坚持“面向现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方针,从实际出发,确定教学改革思路、培养目标,深入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专业人才培养与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在对学生的培养方面要做到:1.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学生能根据一般的设计要求和动作流程完成整个控制系统的设计。2.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在实验和设计中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从一个目的、两个原则的教改思想出发,抓好课程理论、实践、考核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而且充分调动教师教学和教改的积极性,在教与学两个积极性的推动下,教学质量得以大幅度提高,使高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课程改革不仅仅是专业建设的片面改进,而是多元化、高层次的综合体制推进,各种因素要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教改的成果才能在各个专业课程改革中(下转第110页)
(上接第103页)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课程改革设计.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胡晓华
课题项目: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化课程模式研究,课题号:09C128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632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