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以人为本”的德育途径选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崔 寅

  [摘 要]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本文在分析“以人为本”的德育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德育实践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以人为本”;德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德育内涵,强调要突出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新理念
  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学生,应本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积极挖掘学生的潜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自主意识。“以人为本”的理念倡导,学生不仅是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对象,更是主体和动力。传统的德育观往往把学生纯粹视为教育的对象,认为大学生总是存在问题的。“以人为本”的德育观,首先要承认大学生作为人的客观存在,他们有自己的尊严和人格,是自由的,也是充满活力的,给他们发展自己的空间,完善他们的人格;同时,要将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优劣高下的等级性关系转换为平等的关系。在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中,教育者对教育对象进行引导、启发、点拨,充分尊重他们的选择自主性、思维创造性,发挥其在德育过程中的各种能动性,以情感德、以美化德、以行示德,与此同时,也促成自身的不断提高;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观念,真正地关注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使其个性得到发展。
  二、确立德育课堂中的新教育体系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应以主阵地的“两课”教育为基本载体,同时,坚持“两个课堂”并举,促进“两课”教育与专业课教育相结合。“两课”是指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使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品德课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法治观和道德观,能使他们在政治上、思想上、道德上同步和谐发展。当前形势与政策教育,也是课堂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它可以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培养他们关心国家、关心世界的政治责任感,提高对时事政策的分析理解能力。但随着形势的变化,特别是随着“以人为本”德育观的确立,还必须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渠道。因此,有必要更新以往学校的课程体系,系统开设以“两课”为核心的思想文化课程。它包括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活动训练,如系统开设伦理学、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创造学、美学等专题或讲座。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活动方式等的教育内容使学生从掌握道德知识转化为行为习惯,以提高超越社会转型期的精神困惑的自觉性。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在问题的解决中、在平等的交往中、在和谐的环境中明确方向、感悟人生、发展个性、升华品格。
  三、充分发挥德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以什么形象出现在受教育者面前,教育者对自己讲的德育内容是否有坚定的信念,是否充满热情,会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秉承“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德育,教师是将良好的教育制度和现代教育理念付诸实施,并有效地转达给学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中介。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师德。教师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品格给大学生以感召和影响,使其潜移默化;这要求教育者不仅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工作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能够经常对学生思想、心理的变化情况和变化趋势,进行深入地研究。政治、业务素质好、品学兼优的中青年教师和高校优秀毕业生充实德育队伍;教师必须有过硬的业务素质,把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潜心钻研和改革教学内容,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德育资源,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人权利、个性,考虑学生的需要,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特别是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善于与学生沟通,教师要全面、深入了解学生。同时,也应该让学生了解自己,这才是高层面的沟通。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四、创造良好的人性化校园文化环境
  “以人为本”教育强调环境对人的熏陶作用,营造良好的环境,包括校园文化氛围、师德建设、校风学风建设等软环境和整洁优美的校园、风格独特的建筑、富有意义的景观等硬件环境的建设等,都能够对身在其中的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产生潜移默化但却可能会影响其一生的作用。首先,高校应树立和落实可持续发展观,立足学校的长远发展,多方筹资、融资,克服办学资源短缺的限制,有计划地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一所学校优秀的环境,完善的服务设施等,能够使师生心情舒畅,身心愉悦,有利于他们心理的调整、情结的缓解、气质的熏陶、性格的锤炼及文明习惯的养成。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从广大师生对现代化硬件设施的实际需要出发,对学校进行数字化、信息化的建设和改造,创造有利于广大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良好环境。其次,大学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育人为宗旨,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核心,立足学校实际,发掘学校历史文化资源,体现个性化特征,建设富有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再次,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大学文化环境,要求大力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通过大学文化建设,使学校形态、文化神态、师生心态内外和谐,以软环境育人,受教育者只有置身于良好的德育环境中,通过长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和身体力行,才能养成教育者所倡导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
  (编辑/刘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35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