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如何“以人为本”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冬梅 李永明
[关键词]新闻写作;以人为本;舆论方向
新闻并非无情物,对于每一位从业多年的记者而言,在回首自己的职业生涯时,也许会发现时间早已把很多新闻事件磨蚀为简单的数字和关键词,新闻会过时,而唯有新闻中那些富有人情味的文字和记者真诚的情感依然在打动心灵。所以,新闻突出人性化在今天来说非常重要,记者在采写新闻稿件时只要做到“以人为本”,以读者的所想、所感为出发点,才能让新闻出彩。
而作为省内唯一一张都市类报纸的《家报》更要讲究“以人为本”,只有把握好这个宗旨,才能让这张报纸更好地体现它“对家庭的关注”。
一、“以人为本”也要把握舆论方向
《家报》讲的就是家长里短,不论是情感故事还是家事新闻都更多地以“人”为主角,在定位与选材上,首先要讲情,突出人的主体地位:透过事件的本身,叙事的视角和方法要有所转变,要把以往通过组织和各级部门获得的钢性信息,转移到个人身上,要关心个人在事件中的命运、疾苦和利益。比如,在2009年5月16日哈市发生的一起严重交通事故中,当所有的媒体向关注点投向交通事故本身,追问肇事原因时,《家报》的一篇名为《萌萌,请让我来帮助你》的文章,却将情感的落脚点放在了事故中痛失亲人、医疗费无着的小女孩萌萌身上,并通过小女孩的悲惨境遇,唤起了读者的爱心,也强化了读者对醉驾行为的深恶痛绝。
其次,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情感事件和人物:那些体现真情,具有鲜活生活气息的题材才有可能感动观众,引发共鸣。在这一基础上充分展开情节,不需煽情、滥情就能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在采写新闻《一位母亲的绝唱》时,笔者只是将一个身患绝症的母亲,弥留之际留给儿子的一盘录音进行实录,除了背景介绍外不进行丝毫的语言修饰与雕琢,全是主人公的真情流露,就达到了读者读罢泪满襟的强烈效应。
再次,应当明确情感的舆论导向,选择平民视角:《家报》,从创刊伊始至今,一直致力于新闻的故事化写作和报道,而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新闻对平民视角的选择,而不是仅仅从有关组织和相关部门获取枯燥、过于理性的新闻素材。比如,艾滋病宣传日时,笔者采写了《一个艾滋病患者的真情告白》,比如,非典时,采写了《我们的非典生活》,春节时,采写了《14岁阳光少年,一个人的春节不孤单》……这些报道,与时俱进,在一个特定的新闻背景下,以“大事化小”的方式拉近了报纸与读者的距离,最终很好地体现和弘扬了整个社会的情感主旋律。
二、记者要跳进去也要出得来
“以人为本”就要求记者与当事人同呼吸共命运,深切感受到其所思所感,才能做出感人至深的情感新闻。但在与当事人共同宣泄情感的同时,也要能跳出来,不能完全受当事人所左右。
第一,要了解主人公的详尽背景,并营造一个融洽的采访氛围:由于大多数情感报道的目的是唤起读者的某种情感反应,因此,必须注重事件的人物背景,而不是仅仅关注那种平淡无奇的事实。即使一个事件缺乏新闻价值,但是由于人性因素缠绕其中,还是会吸引读者的注意,因为人情味的作用能使事件带来冲击、剧变和戏剧化效果;同时,在采访的过程中,对于那些非凡的人物或事件,要充分调动和掌控被采访者的情绪,当其不愿或不善表达时,要以自己掌握的背景资料和真情实感,与其进行交流力求对方敞开心扉,而当被采访者情之所至,一发而不可收时,则要理性地选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同时,记者还要注意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给采访对象,而只能如实地从所有的讲话中挑选,而且讲话必须出自被采访人之口。
第二,细节决定采访的成功与否:很多人物故事或事件,初闻并非有想象中的那样会成为“炮稿”,更多地需要的是记者与被采访者磨时间,把他(她)生活的方方面面慢慢地捉摸透,慢慢道来。所以,在与被采访者在一块的时候,不可放弃他的每一个动作、细节、言语。被采访者在一块的时间越久,交谈得越多,对他(她)观察得越细,越能获得各种感性化的细节。对所获得的各种细节、直接引语,要特别挑剔,只选择那些真正能让读者兴奋的趣闻轶事,新鲜的细节、惊人的直接引语。但是,有的细节可能也很有意思,但是,如果偏离了主题,应该毫不吝啬地舍弃。
第三,采访要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在新闻故事化报道中,要采访新闻人物生活的圈子里的人,他(她)的朋友们、男友、女友、妻子儿女、父母兄弟姊妹、同学、同事等等。通过这些人,你换一个新的角度观察和了解你要报到的这个人物。通过这些人的语言和描述,你的人物会丰满起来。你也会让情感更理性,也才能把握稿件的正确方向。
三、至“情”至“理”
家事新闻需要有情感,有人情味,需要在读者那里产生共鸣。但新闻又必须客观公正,用事实说话。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笔者以为,欲求二者的和谐统一,就要做到至情至理,情理交融,即在正确的舆论导向的指引下,理性地看待新闻中的情感问题。
第一,表达方式上要有真情实感,忌煽情烂情:事实是新闻的灵魂,让情感从事实中不知不觉地流露出来,看似无情却有情。在采访中,尽量采用那些能引发读者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的细节,让读者在你的叙述中有一种感官的刺激或经历。在语言上,用干净的词句,即明白无误的语言,使用有动感的动词、视觉化的副词和形容词。用煽情的语言来达到激发情感共鸣的效果,往往会事与愿违。因为报道的生动性和影响力必须存在于事件本身。朴实无华的语言,其实更能打动人。
第二,站在社会责任和历史的高度,理性地审视情感将产生的社会效应:首先要追问自己,我采写这篇文章,到底要表达怎样的情感诉求?会在读者中间产生怎样的情感效应,是否挖掘出了人性中的真、善、美,对读者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教化?那些单纯地追求轰动效果,是否会在立意上在整个社会的情感主旋律发生碰撞甚至背道而驰。这也就要求记者增强社会阅历,提高新闻素养,在林林总总的新闻事件中牢固树立正确的观点和立场,不为事件的表象所蒙蔽。
总之,记者有多少激情,写的稿子才会有多少激情,记者有多少悲天悯人的情怀,才能把那些民生中最鲜活最感人的新闻素材发掘出来。□
(编辑/永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40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