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建设中激励机制运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易 萍
摘要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核心价值观以及受此影响和制约的组织行为方式和员工行为方式。企业文化建设是否成功,关键是要找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合适路径。只有把企业文化落地深植,把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变成企业员工的行为,变成企业组织的行为,才更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行为是需要激励的,因此,要综合运用内容型、过程型、强化型激励理论和方法,采取参与激励、制度激励、偶像激励、精神激励、反向激励、生涯激励、兴趣激励、环境激励等多种激励手段,使企业文化建设真正落到实处,深入人心。
关键词 激励机制;企业文化;途径
中图分类号 17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12-0026-03
基金项目 2007年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学科共建项目“激励机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运用研究”(批准号:07YJ213)
作者简介 易萍,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学生管理、企业文化。(江西 南昌 330013)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核心价值观以及受此影响和制约的组织行为方式和员工行为方式。它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精神支柱,国内外优秀的企业都有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不少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企业往往通过不懈的努力总结出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并且投入巨资对公司的核心价值观进行长期有效的宣传。但也有企业往往花费巨大,却不过是做了一场场热热闹闹的表面功夫,而没有得到想像中的效果。各种巨额的花费成了纯粹的成本,变不成能带来产出的资本,对于企业文化能否建设的怀疑也随之产生。那么企业文化究竟能不能建设呢?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关键是要找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合适路径。笔者认为,激励机制的有效运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让企业文化建设落地深植
如果企业文化建设只是停留在对公司的名称、商标、产品、宣传手册、广告、办公环境以及员工服饰等物质层面的堆砌上,那么距离企业文化的核心和本质还很远。而且它们也是企业文化中最多变、最容易被扭曲的部分。只有把企业文化落地深植,把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变成企业员工的行为,变成企业组织的行为,使企业管理从他律走向自律,才更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
企业文化不仅仅具有对内的导向、凝聚和规范作用,它更重要的作用还在于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铸造品牌信仰。企业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使企业永续经营,基业长青。因此,不能用泛文化来看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落到实处。企业文化如何成为企业的共同行为?如何改善员工和组织的绩效?企业文化如何变成赢得客户的利器?怎样做才能使企业文化成为全员的群体个性?这些都是企业文化必须回答的问题。企业文化必须达到干部能讲能带头、员工能动能信仰、客户能懂能参与、社会能传能认同的效果。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必须运用激励机制。
企业的激励机制最能直接体现企业的价值观。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正所谓“你激励什么,将碍到什么”。或者说是“你需要什么,就得激励什么”;不少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之所以出现“两张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提倡的价值观和实行的激励机制不一致。企业提出“创新为魂”,但创新如果不仅得不到及时的激励,而且甚至还可能受到排斥和打击,那“创新为魂”在这个企业一定只是句口号。
因此,企业文化落地的过程,需要借助激励机制,不断强化符合公司核心价值观的员工行为和组织行为。激励机制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企业文化建设防止“两张皮”的最有效手段。
二、理解激励机制
1、激励的定义。激励(Motivation),就是激发鼓励之意,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看,激励就是激发、引导、保持、归化组织成员的行为,使其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而组织成员的努力是以能够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为前提条件的。大多数管理学者认为,激励就是主体通过运用某些手段或方式让激励客体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紧张状态,积极行动起来,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实现激励主体所期望的目标或表现符合组织要求的行为。
2、激励机制理论。激励机制理论主要有三种类型: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强化型激励理论。
(1)内容型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主要从动机――行为过程或激励过程的起点――人的需要出发,试图解释是什么因素引起、维持并且指引某种行为去实现目标这类问题。包括的主要理论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奥德弗的ERG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等。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们的需要是多样的并且是以层次的形式存在的,人的需要按照等级层次分为五大类: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才会期望更高层次的需要。
奥德弗的ERG(生存――关系――成长)理论对马斯洛理论进行了修改和简化,并填补了该理论缺乏实证研究的空白。该理论将人类所有的需求归纳为三种:生存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成长需要。他认为,需求层次上升的过程是复杂的,未能成功地达成一个高级需要可能会使人重新回到已经达成的低级需要上。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两种完全不同的因素影响着人们的工作行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运用工作环境、薪水以及公司政策和人际关系等保健因素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并不能激励人们达到更高的业绩,而赏识、挑战以及个人成长的机会是强有力的激励因素,它们会带给人们高度的满意感并提高业绩。
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认为,特定的需求是在个人的生活过程中获取的。他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三类:成就需要、归属需要、权力需要。对成就有着高度需求的人最可能成为企业家。
(2)过程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是在内容型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从人类未满足的需要到需要的满足这样一个过程的角度,探讨人的行为是如何产生、导向一定目标和维持下去或最后终止等问题。属于这一类型的理论有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和弗洛姆的期望理论等。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主要研究个体对自己是否被平等对待的看法,它探讨的主要是个人所作的贡献与他所得的报酬之间如何平衡的问题。如果人们认为自己的贡献与获得的报酬是基本平衡的,他们就会认为自己受到了公平的对待。当他们认为投入产出比不平衡时,就产生不公平感,就会通过改变投入、改变产出、扭曲理解、离职等方法来设法消除这种不平等。
弗洛姆的期望理论认为,激励应该以人们对他们自己完成工作的能力和应得到回报的期望值为基础。为了增加激励的强度,激励主体应该清楚激励客体的需求,以及所能提供的奖励,并保证客体具有相应的能力并得到支持以获得成果。
(3)强化型激励理论。强化型激励理论回避了内容和过
程理论中所提到的员工需求与思维过程等问题,而主要强调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属于这一类型的主要理论有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海得的归因理论等。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认为,激励客体行为的结果即行为导致的奖励和惩罚会反过来影响行为的发生。因此,只要控制行为的结果,就可以达到控制和预测行为的目的。
海得的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对过去的成功或失败,一般会有4种归因:努力程度(相对不稳定的内因)、能力大小(相对稳定的内因)、任务难度(相对稳定的外因)以及运气和机会(相对不稳定的外因)。把以往工作和学习的失败原因,归于内、外因中的相对稳定因素还是相对不稳定因素,是影响今后工作和学习的关键。激励主体在客体遭受失败时,应帮助他寻找原因(归因),引导他继续保持努力行为,争取下一次行为的成功。
三、如何运用激励机制建设企业文化
1、参与激励,促进认同。激励机制能获得员工的广泛参与和认同,同时能提升员工的成就感和归属感。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家或“一把手”的地位和力量确实不可代替,企业文化建设只能是“一把手”工程。但是,“一把手”工程并不是“一把手”个人的事情,应该是企业全体员工群体的智慧和实践。如果“一把手”提出“创新”的价值观,并强力推行,而全体员工并不认可、不践行,那么“创新”的文化氛围就无法形成,“创新”就成为空中楼阁,也就成为不了企业的文化,反过来也不是“一把手”所倡导的文化。在企业文化创建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激励手段,调动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发动员工广泛参与。企业愿景是反映和体现企业理念的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企业价值理念是企业引领员工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在确立企业价值理念和制定企业愿景的过程中,重视员工的作用与否,其结果大不相同。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让员工积极参与和讨论,使员工认同。员工参与制定的企业愿景不但容易被员工认可,而且能够确保得到有效的贯彻和执行。比如,在设计能体现公司理念和核心价值观的LOGO时,采取内部征集评选的方式,发动员工共同参与,不仅对参与的员工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同时使员工加深了对企业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而且更能激发员工对LOGO的认同和宣传。
2、制度激励,文化互动。我们在公司里提倡一种理念时,就要把这种理念尽量地流程化,让员工按照此理念所要求的程序去工作。例如我们提出质量观,那么我们员工在产品生产时就要严格按照相关国际标准,严格管理,按要求去工作。企业文化理念流程化要通过制度来承载,也就是文化通过制度来体现和实施,实现文化制度化。同时,制度又不是脱离企业文化的死气沉沉的条条框框。也就是说,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理念应并行不悖,不能文化高唱山歌,制度淌走水路。例如,企业贯彻“精诚服务,顾客至上”的理念,不能仅仅只停留在口头上,还应在执行中表现出来,公司可以通过每个月进行内部和外部顾客满意度调查、打分,同时将结果与各个部门的考核和员工的薪酬相挂钩,这样一以贯之,理念就能变成文化从而促进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相互作用,实现抑制与引导结合,他律与自律互动。
3、偶像激励,表率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企业内部实践企业文化的优秀人物最具有号召力,也最直观形象,可以说是文化落地的“生力军”。企业中实际发生的故事亲切、可感、最具有传播效果。企业在文化建设中要善于树立能代表企业文化的典型人物,发掘能体现企业理念的典型故事,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励员工努力实践企业文化。在这方面,领导带头,身体力行,或以言行激励进行也是很重要的。领导本身就是企业文化的代表,所以必须在每项工作中通过自己的言行向员工宣传企业文化,在工作实践中起到表率作用。
4、精神激励,声誉引导。在企业内部开展各种优秀评选活动,比如优秀员工、优秀团队、企业文化建设积极分子等,除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外,重点通过板报、企业网站、企业内刊等渠道充分宣传,以鼓励更多的员工实践企业文化。
人的声誉在人的行为决策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对于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来说,声誉对其行为的影响尤为重要,声誉甚至可以替代报酬之类的显性激励因素。对于企业领导者来说,声誉是其长期成功经营企业的结果,是体现其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领导能力及努力程度、敬业精神的公共信息。对于企业员工来说,声誉是对其认真有效工作的评价,也是对其在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上为企业作出贡献的肯定。当然,要使精神激励在建设企业文化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声誉机制要避免扭曲。至关重要的一点是,相关信息的产生和传输都应该是准确无误的,只有根据准确的声誉信息对企业员工进行奖惩,才能体现精神激励。反之,会起反作用。
5、反向激励,批评后进。建设企业文化,既要对符合企业文化的行为进行鼓励表扬,又要对不符合企业文化的行为也要进行批评惩罚,彰显态度,以弱化不良行为的动机。
6、生涯激励,愿景规划。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把企业的发展战略、管理理念与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形成共同愿景,制定切实可行的员工个人发展规划,激励员工在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要教育、促进员工认同企业文化。只有能为企业文化作出贡献的员工,才能在企业里获得快速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
7、兴趣激励,寓教于乐。通过系列性的、周期性的、专题性的文体活动、文化事件来让文化落地过程有声有色、深入人心。企业的各种团体拓展、集体旅游、知识竞赛、周年庆典、歌舞表演、体育竞赛、野外生存……都是不错的选择。问题的关键是对活动的设计要精心,要与企业倡导的文化和理念相一致。这种“一致”的表达方式可以是明白通畅的,也可以是“润物细无声”般的。
8、环境激励,潜移默化。良好的工作环境可以让员工心情舒畅、干劲倍增,进而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整洁、美观、舒适的工作环境和良性竞争、晋升通畅的环境能够极大地焕发员工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创造高效益的热情。这既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部分,又是建设企业文化的行动表现。
责任编辑:李小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64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