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当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误区及其对策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温振英 颜 玲

  [摘 要] 健康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更进一步地探讨了当前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所存在的误区及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应策略。
  [关键词] 企业文化: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 F40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2-0024-03
  [作者简介] 温振英,南昌工程学院人文社科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颜 玲,南昌工程学院人文社科系讲师,硕士生,主要从事科学技术基础理论与创新研究。(江西 南昌 330099)
  
  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已成为我国企业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根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CESS)发布的2005年度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影响很大”的占36.6%,认为“影响较大”的占51.6%,二者合计高达88.2%;认为“影响一般”的占9.7%,认为“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的只占2.1%。可见,大多数企业经营者已经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但究竟什么是企业文化?研究者作出了不同的论述。概括来说,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理念、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它体现了企业及其成员的价值准则、经营哲学、行为规范、共同信念和凝聚力。企业文化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以企业的价值观为核心的理念层面,二是制度和行为层面。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为手段,以激发员工的自觉行为为目的的一种企业经营管理思想。企业文化就好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常常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好的企业文化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声誉,扩大企业影响,同时也是企业进行改革、创新和实现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是企业对环境适应能力的支柱。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已经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并正在打破国界,在全世界兴起,成为新世纪企业改革、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本文就我国当前企业文化的误区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当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误区分析
  
  近20年来,随着企业文化的发展和我国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大价值,许多企业开始有意识地培育企业文化。一些小企业开始学习知名企业的经验,或者找一些专家对企业的文化状况进行咨询,但结果都差强人意。从总体来看,这是企业人员缺乏创新意识的结果。一方面,有的企业照抄照搬国内外知名公司的文化,没有创新观念,所以造成设计的文化不适合本企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目前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时间较短,有的人员还没有去除计划经济下所养成的惰性,害怕变革、抵制变革。此外,我国企业将企业文化中的三个层次――精神层、物质层和制度层――相隔离,使它们各自为政,形成不了职工思想、观念和行为上的统一。企业只是流于形式上的灌输,没有将文化与企业自身的生产力相结合,变为实在的产出,也没有变为切实可行的制度。所以,一些企业的员工根本就不知道本企业的精神是什么?有什么用途?从而这种游离于企业之上的文化就变得非常的空洞和乏力,不可能发挥它的凝聚、导向以及激励功能。
  具体来看,当前我国企业文化只能说尚处于较低层次,企业文化的培养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企业文化大多是传统文化在企业中的缩影。我国企业文化常见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1.片面追求形式,缺少对企业文化内涵的发掘
  在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内涵。根据企业文化权威爱得加?沙因所划分的层次,位于企业文化最核心的是基本假设,其次是价值层面,再次是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层面。位于最表层的才是企业文化的各种表现方式,包括各种符号、英雄、活动等。企业文化活动和企业CI形象设计只是企业文化表层的表现方式。企业文化是将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价值观灌输给全体员工,通过教育、整合而形成的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是影响企业适应市场的策略和处理企业内部矛盾冲突的一系列准则和行为方式,这其中渗透着创业者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人性的基本假设、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凝结了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集体形成的经营理念。将这些理念和价值观通过各种活动和形式表现出来,才是比较完整的企业文化。如果只有表层的形式而未表现出内在价值与理念,这样的企业文化是没有意义、难以持续的,不能形成文化推动力,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了深远影响。
  2.急功近利,本末倒置
  当前,在企业文化建设上,更为深层的表现则是对企业价值追求的错位。某些企业自以为深谙传统经济学理论,深恶“企业办社会”之苦,在渴望彻底的“政企分开”的同时,认为企业既是“盈利性的经济组织”,那么利润最大化便是其追求的永恒目标。进而认为,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为达到盈利目的所采用的各种方式和方法所综合起来构成的组织行为的模式和氛围。在具体实践中大体有三种表现:一是把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第一目标,认为企业生存需要成本支出,发展也需要资金投入,这些都要靠利润来解决,利润是前提和先决条件,在逻辑顺序上先有利润然后才有其他,利润最大化是企业首当其冲的、第一位的目标。二是把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主要目的。认为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能够把各种要素通过生产经营实现形态和功能上的转换并获得盈利,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增加利润才是发展,其他全可置于一边,在思维模式上把利润最大化当作企业的核心任务、根本宗旨。三是表面上高喊奉献社会,实际上惟利是图,以对国有资产和职工利益负责的面目出现,声称“凡是投入都要讲求产出”,“没有效益的钱一分也不能花”,关心的是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带来多少直接经济效益,企业一切人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着经济效益转。这些认识和做法都是片面强调企业是经济组织而忘记其社会细胞功能,强调企业对自己的经济价值而抛弃其对公众的社会价值,与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背道而驰,这些,本质上都是舍本求末的。这些企业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为获得利润而投机取巧、不择手段,牺牲公众利益而片面追求自己眼前的、短期的经济利益,满足暂时的温饱和享受,却损害了企业长久的健康和生命力。
  
  二、当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对策分析
  
  1.切实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目前,在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着一种“表面化”、“攻击人性化”的倾向。有些企业把企业文化建设,仅仅理解为搞搞文体活动、办办报纸或培训班等,而投有紧紧抓住“人”这个核心,没有抓住企业与员工价值观这个核心。须知,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传统管理理论来说,不仅是一种延伸,更是一种质的飞跃。它对管理核心的认识,发生了从“物”到“人”,从“个体”到“整体”的转变,从“简单、片面、粗浅”的“人”到“复杂、全面、深刻的“人”的转变。如果说“经济人”的认识,造就了以物为核心的管理思想,那么对“社会人”的认识,则让“人”走进了管理的核心。把“人”看成是“复杂人”、“全面发展的文化人”和社会生产机制中的“自由人”,这种转变,被称为是一场现代管理的革命。从企业文化理论的角度看,人,已经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管理,而是他们已经身兼劳动者与管理者的双重义务。企业已不再是单纯的人们求生的场所,而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也就是说,成功的企业文化必然塑造出一种强烈的内在驱动力――寻求生命的意义企业文化理论。对管理本质的认识,是从单纯硬性(制度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起跳平台)的管理,向着软硬兼备、偏重于软性化管理的方向转变。因为企业管理主要是对人、财物的管理,财与物的创造者、支配者是人。而人是受信仰、理念、文化支配的,所以企业文化的核心层是员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即企业的道德文化、精神文化。党中央一再强调要树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这给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我们应当通过企业文化建设牢牢把握住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这条主线,让员工的利益、前途、命运与企业的利益、前途、命运融为一体。这样,才能让员工的聪明才智和巨大潜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企字去人则止。如果我们的管理者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中,不考虑人的要素,不考虑文化的要素,忽视人的文化、道德、法制的建设,即人的价值观的培育与塑造,企业就不能前进与发展。而这种以人的素质提高为核心的需求和推动,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的精神面貌。我们的管理者,千万不能把企业文化建设视为一种时髦,当成口号喊一喊,或大而化之地“形式”一番了事。“以人为本”理念在企业文化中的贯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高功贵悟,悟到得道。

  2.健全制度,在执行中落实和提升企业文化
  就我国现阶段而言,脱离了制度、局限于党群系统、停留在思想领域的所谓企业文化不过是一种表面的、虚幻的、主观的文化现象,要使其真实起来落实下去,必须从制度人手、从执行人手。高雅的语言未必源于高尚的心灵。实践才是最有感召力的旗帜,企业文化要内外兼修,须以理念为内心要约和指南,以制度为外部规范和保障,自律与他律结合,先把优秀的理念转换为企业的制度、流程和职工的具体行为,而后理念才能成为制度的升华,行为规范才能成为文化规范。要建立完善制度体系,必须通过长期的制度约束和习惯养成。抵消排斥反应,把价值观、宗旨、信念内化在头脑里,外化和固化在行为中,使之联系起来、统一起来。形成长效机制。逐步进入一种高度统一的自觉的能动的精神状态,创造企业文化的新境界。企业文化建设的许多问题相互交织,不是仅仅靠”老板”层就能够解决的,也不是短时期内能够解决的。我们寄希望于理论界、企业界,更期盼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
  3.要正确处理好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既是社会文化变迁的缩影,又通过其新技术、新产品所倡导的理念引导市场潮流、引领社会时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人们的观念,从而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丰富社会文化的内涵。社会文化对企业文化产生影响的途径之一是通过企业家这个载体,将其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人性的基本假设、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运用于企业发展和企业管理过程中,形成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准则、行为规范、企业内部的文化氛围和企业产品的文化品味。这是社会文化渗透于市场经济运作过程的一种重要形式。一种开放的、适应性强、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很明显是多数成功企业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的源泉和基础,而这样的企业文化来源于企业家对社会发展方向的把握,来源于企业家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对当代社会文化变迁过程的深刻理解,来源于企业家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观念和素质。没有这些对社会生活的深厚积累,要塑造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并把握其发展是比较困难的。社会文化对企业文化发展产生影响的另一个途径是对市场和社会环境的渗透。不同的社会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市场的价值选择和对市场的适应性,社会文化的变化也会引起人们在价值选择和对市场的适应性方面的变化,影响人们对产品的认同程度和心理需求。例如,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观念由原来的注重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转变为在严格对待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产品的品牌、售后服务、环保性能和更新换代的前景,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多样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因此,企业在塑造自己企业文化、确定企业经营理念时,一定要把握社会文化变化的趋势,在产品的目标定位、企业的经营策略、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方向上作出相应的调整,使产品、经营和社会文化之间产生协调与相容,在此基础上,企业为社会提供的就不仅仅是一种产品,而且是一种文化。
  
  三、结语
  
  任何一种管理模式都有它适用的条件,都有其利与弊。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管理模式,也是如此。企业文化现象之所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美国和日本引起重视,这是日美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也是与西方社会后工业阶段的现代化进程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代表了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趋势。因为一种管理模式的有效性不可能脱离与之相匹配的生产方式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所以,要正确看待国外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某种管理模式的有效性,而应将其放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之中,结合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才能把握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趋势。总之,发展中国的企业文化一定要立足于中国文化的背景,结合我国企业管理实践和现代化进程。同时,也要借鉴国外关于企业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美]约翰・科特,著.曾中,等译.企业文化与经营绩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2]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企业家与企业文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美]托马斯・彼得斯,罗伯特・沃特曼.追求卓越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4][美]威廉・大内,著.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5][美]丹尼尔・丹尼森.企业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徐国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77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