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部地区高新区与产业集群互动崛起应采取的几大战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小理

  [摘 要] 中部地区的发展必须确立适合自己特点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跨越式发展道路。本文认为,中部地区高 新区与产业集群互动崛起应采取以下几大战略:加速中部地区高新区与产业集群崛起的互动创新发展战略、城市带 动战略、科技联动战略、城市重点布局战略、互动集成战略、模式选择战略。
  [关键词] 中部地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集群;战略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6)10-0104-03
  [作者简介] 朱小理,南昌大学科技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江西 南昌 330029)
  
  一、加速中部地区高新区与产业集群崛起的互动创新发展战略
  
  伴随着中部地区加速崛起的进程,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创新中部地区的高新区与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中部地区必须进行高新区与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的创新再创新,力争在发展模式上有比较成功的突破。
  实施高新区与产业集群的全面接轨,就是要使中部地区全面与东部地区实现发展接轨,使中部地区尽快融入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的优先发展已经为中部地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也树立了发展的样板,东部也需要进一步向中部地区融合发展。中部地区要利用这一好的机遇和条件,全面实现两大地带的对接,包括区域联合对接、产业转移对接和发展环境对接。搞好这种对接不失为东部带动中部地区加速发展的一条捷径。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对接方面已经出现了良好的势头,处于长江流域的安徽、江西、湖北、湖南4省正在融入长江三角洲和泛珠三角,地处中原的河南也在靠拢长江经济带,并通过黄河经济带、陇海铁路经济带向沿海的山东发达地区靠拢,能源大省山西则正在融入京津唐经济区。可以看到,加速这一接轨进程,加大接轨的广度和深度,将使中部地区发展获得新的机遇和动力。
  努力实现高新区与产业集群的自我发展,就是要激发中部地区最大的自我发展活力,最大限度地释放中部地区的发展潜力。自我发展是实现区域发展的第一动力,中部地区不能全靠外在环境的改善和相关政策的调整,而必须首先在自身内因上做好文章,谋求中部地区自身的强力发展。
  
  二、加速中部地区高新区与产业集群崛起的互动城市带动战略
  
  (一)将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首位中心城市对待,制定类似特区的特殊政策,支持武汉经济、武汉高新区和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从地理位置讲,武汉处于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位于横贯东西的长江中游和纵贯南北的京广铁路和京九铁路的交汇处,是华中腹地,呼应南北、承东启西,是内陆地区经济交汇的中心,也是沿海与内地经济交汇的枢纽,而且具有长江流域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建议中央考虑尽快制定特殊优惠政策,支持武汉经济的发展,支持武汉高新区与产业集群的发展,使武汉成为服务整个中部地区的经济、金融、贸易、交通、信息、科技和教育中心,突出其作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作用。
  (二)充分发挥中部地区长沙、郑州、太原、南昌、合肥等中心城市的作用,发挥上述中心城市所连接的城市圈、城市群、高新区与产业集群的作用。除武汉以外,中部地区的上述各省会城市都具有较大的城市规模和城市实力,都是各自省内的中心城市,并连接带动了一批城市圈和城市群。在中部地区发展中应把发挥这些中心城市带动作用放在战略地位,增强其高新区与产业集群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以太原为中心的晋中城市群,以合肥为中心的淮南城市群,以宜昌为中心的江汉城市群,以南昌为中心的赣中城市群,要作为中部地区的主要城市群加以培育。尽快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使这些城市群辐射的区域一体化发展,使这些区域率先建成中部地区发达的经济区并与东部大城市群搞好接轨。
  (三)充分发挥中部地区沿江城市和其他中等城市及其高新区和产业群的带动作用。中部地区各省中等城市布局比较均衡,数量也不少,初具规模和实力,是中部地区发展不可忽视的城市带动方面军。在中部地区与东部城市接轨中,要注意发挥两大地带接壤地区的城市作用,特别是京九铁路沿线城市很有发展前途。
  (四)充分重视中部地区小城市发展和小城镇高新区与产业集群建设。在我国东部的发展中产生的一个亮点是区域性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不论是珠三角还是长三角,以产业聚集和市场集散为依托的小城市、小城镇发展迅猛,在当地区域经济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他们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一县一品,一镇一品,产品的生产规模、经营规模都很大,已经成为国际经济界瞩目的焦点。即使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也要讲究规模经济和市场占有率,那种分散生产的局面不改变,生产增长方式也难以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而且原材料、能源消耗大、成本高、污染严重,既不能科学的持续发展,也形不成核心竞争力,不能加快本地经济发展的速度。中部地区发展也要借鉴东部的这一经验,把有条件形成产业聚集基地和市场集散中心的小城市、小城镇发展成区域带动中心,建设好中部地区的特色小城镇,加速中部地区小城市、小城镇的高新区与产业集群的发展。大中城市也要吸纳农业人口,根据中国国情,吸纳量会受到限制。从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我们要做到发展大中城市和发展小城市并重,发展大中城市和发展中小城市高新区与产业集群并重,这是符合中部地区实际的成城镇化模式。
  
  三、加速中部地区高新区与产业集群崛起的科技联动战略
  
  世界各国以及国内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实现一个区域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坚持和依靠科技带动。在中部地区崛起的联动发展战略中,首先必须实现科技的联动发展,构建科技联动发展的各种平台,支持高新区与产业集群的发展。
  科研资源优势明显将为科技联动发展、高新区与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现实的保障条件。以湖北省为例,目前全省共有各级各类研发机构2000多家,普通高等院校76所,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重点学科57个,在鄂两院院士48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0多万。此外,合肥、长沙也是国家重要的科研基地。合肥是除北京以外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布局最密集的城市之一,是我国战略能源、信息安全、国防安全的重要研究基地,承担着第四代战略能源、量子通信、电子对抗、大气光学等一批重要的国家科学研究和国家安全战略高技术研究任务。长沙也是中部地区教育和科研的重要基地,现有高等院校30所,其中“211工程”院校4所,拥有一批像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中国电子48所这样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研院所。从国家统计监测情况看,2003年湖南和湖北两省的科技产出一级指标分列全国第六位和第十位。
  
  四、加速中部地区高新区与产业集群崛起的互动城市重点布局战略
  
  以武汉为龙头,长沙、合肥、郑州、南昌、洛阳、株洲、襄樊等高新开发区为增长极,36个省级高新区为支撑,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生物医药四大高科技产业高新区与产业集群。
  中部地区6省的高新区与产业集群经过近10年的建设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截至到2002年,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8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29个,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2002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达到1482亿元,工业总产值1294亿元。从高新区的空间分布上来看,全国的53个高新区中,中部地区有14个。
  
  五、加速中部地区高新区与产业集群崛起的互动集成战略
  
  1.多维协同的高新区与产业集群主体创新战略

  在中部地区6省产业协同发展机制下,形成跨地区、跨产业的高新区与产业集群产业链创新组织,多层次、多形式地组织和扶持高新区与产业集群创新主体(科技创新主体、产业创新主体),以政府的协调和支持为基础、企业创新能力的培植为核心、市场和社会环境优化为支撑,通过政府、产业、社会、市场多维协同作用,构建高新区与产业集群产业链,有目标、有重点、有步骤地实现从区域经济协同向核心能力协同、地域集群转向核心能力集群,从而形成一大批具有强大竞争力的高新区与产业集群产业创新主体。
  
  2.聚类突破的高新区与产业集群龙头带动战略
  围绕中部地区战略产业中高新区与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的技术需求,结合其产业存量基础,由传统的按行政区划规划扶持高新区与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向以高新区与产业集群区域核心能力、区域核心品牌、行业需求特征、高技术水平为标准进行聚类重点扶持、突破发展转变,选择并重点支持有特色优势的高新区与产业集群产业主体群,跨越行政区划、空间界限,定位于国际竞争和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建立起跨地区、具有世界级和国内先进水平的高新区与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群,形成一些有特色的高新区与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并注重高新区与产业集群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的协同,从而带动地方经济、乃至地方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
  
  3.借势扩张的高新区与产业集群集群创新战略
  中部地区中小企业数量多,但高新区与产业集群各自为战、集群水平低、总体的竞争力比较低。因此,中部地区高新区与产业集群中小企业群的发展宜采用借势扩张的集群创新模式:一是充分利用现有的高新区与产业集群产业基础、产业基地,推进集群化发展;二是利用高新区与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群的核心能力和品牌延伸,适时进行高新区与产业集群产业链创新延伸,构筑高新区与产业集群区域。
  
  4.重点倾斜的高新区与产业集群项目支撑战略
  中部地区是我国传统的产业基地。在支持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过程中,一大批重大项目都投向了东部地区,中部地区高新区与产业集群产业竞争力缺乏强有力的大项目支撑。配合极点拉动战略的实施,国家应该把中部地区具有资源、创新、产业等高新区与产业集群基础优势的重大项目(如化工、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大项目)向中部地区倾斜,拉动中部地区高新区与产业集群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六、加速中部地区高新区与产业集群崛起的互动模式选择战略
  
  1.以国家级科研院所为核心组建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
  以若干相关国家级科研院所为骨干,联合有关企业、设计单位,组建高新技术企业集团。以国家级科研院所为骨干组建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具有较强的科研基础和实力,较高的人才智力结构,有较多的科研成果。这些集团应当是多专业、多层次、多功能、综合性的企业集团,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在跟踪世界高新技术先进水平中起着带头、先锋作用,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2.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组建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
  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组建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具有管理企业的经验,对市场比较了解,有开发新产品的条件和能力。这样组成的企业集团,是包括制造业、流通业、服务业、金融证券业、信息业等在内的跨行业、跨地区的集团企业,如目前的联想集团。这些集团在各地建立了一批包括科技、商品、包装和材料等行业的工厂,并与中外企业合资创办分公司,开发、生产高技术产品。
  
  3.以高等院校为核心组建高新技术企业集团
  高等院校在发展新兴学科、开发高新技术方面,有独特的优势。这些都为建立以高校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创造了条件。现在,已经有不少高等学校独自或者与国内外企业合作创办了各种开发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如清华同方和北大方正等企业集团。以高等学校为主组建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也将大大发展。
  
  4.以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组建高新技术企业集团
  民办高新技术企业摆脱了旧体制的束缚,运行机制灵活,有灵活的运营机制和较新的管理经验,能根据市场的需求,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并学习和运用外国企业搞科技集团的管理经验。虽然民办高新技术企业原有基础差、底子薄。但是,由于他们能够充分依靠国家政策,研究、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开发、研究新产品,所以,发展很快,效率很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5.以国家级大企业为核心组建跨地区、跨行业和跨所有制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
  国家为了加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选择了青岛海尔、宝钢、江南造船、华北制药等大企业集团进行技术创新的扶持。利用大企业集团的雄厚资金、人才实力,发挥大企业的信息、资源优势,利用他的产业关联紧密,开发实用、新型技术,加速国有大型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老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国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
  
  6.以大财团为依托,建立高新技术企业集团
  利用大财团的雄厚资金实力,充分发挥金融企业的融资功能,通过参股、控股、收购、联营、合资、合作等形式组建高新技术企业集团。由金融企业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风险基金;通过金融企业可以从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来降低高新技术企业集团的投资风险和资金成本。
  
  7.加强中部地区高新产业的品牌建设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面临的挑战已不仅来自于产品价格和技术、销售渠道与策略、企业管理与文化,如何加强品牌建设,打造成功的企业品牌,在竞争中形成品牌壁垒和品牌效应,已经成为政府和企业需要认真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廖君,戴劲松,梁鹏.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亟须构建科技联动平台[EB/OL].新华网.2006-06-13.
  [2] 胡树华. 实施中部地区区域创新工程,推动中部地区五省联动发展[EB/OL].中部地区创新网.2004-05-23.
  
  [责任编辑:喻 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80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