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人口红利或成最后晚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蔡玉梅

  9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发布《中国财政政策报告》指出,20i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到2050年,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这一信息意味着中国近30年来享有的人口红利蛋糕或成“最后的晚餐”,未雨绸缪,必须早作应对。
  
  拐点闪烁
  
  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劳动人口对少儿和老龄人口的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现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得益于人口红利,在过去的30年间,中国抓住了全球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农村地区大量剩余劳动力走向发达地区,庞大的农民工队伍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农民工占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高达46,5%,建筑行业占80%。劳动力资源丰富和成本优势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的拳脚打遍全球,中国产品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
  中国经济增长的27%得益于人口红利,与此前人口红利曾经对日本、新加坡等国经济腾飞的贡献率基本持平。在人口红利福荫之下,中国成世界最大投资热土,垒球500强企业中,已有470多家在中国落户。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的多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水平,截至2009年第二季度,中国GDP总值为1339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不过,随着时光的流逝,中国人口红利正渐行渐远。从经济学角度讲,当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逐步转移直至枯竭的那一刻,就是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这就是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的“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与“人口红利”之间似乎有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前者的显现,往往是“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一个前兆。
  权威资料显示,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高速增长,到90年代增长相对放缓,2015年前后,劳动年龄人口将停止增长。
  而国新办9月10日发布《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称,2035年,中国2名纳税人供养1名养老金领取者。届时,中国人口红利尽失,人口红利转化成人口负债。
  随着人口红利渐失,“民工荒”悄然而至,中国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中小型企业的日子越发难过,或倒闭或迁至安徽、江西等内陆省份。特别是今年以来,由于中国率先走出金融危机阴影,经济回暖向好,沿海地区出现严重的缺工现象,其中广州、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地区城市缺工超过200万人,部分生产线已处于停工状态。无奈之下,企业纷纷上调工资,调低学历、年龄等限制,希望用工荒得以缓解。
  而始于1980年的独生子女政策运作30年后,中国特殊的独生子女群体已进入婚配期,1对夫妇赡养4个老人的家庭负担已成社会隐患,低工资家庭不堪重负。30岁左右的一代人要为行将到来的白发浪潮戴上沉重的十字架。
  
  未雨绸缪
  
  在拐点闪烁之时,中国要设法延长人口红利衰减时间,而延长退休年龄不失为一个良策。目前中国相关部门正酝酿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延长劳动者的法定退休年龄。有可能女职工从2010年开始、男职工从2015年开始,采取“小步渐进”方式,每3年延迟1岁,逐步将法定退休年龄提高到65岁。
  倘若这一构想得以实现,中国人口红利时间至少要延长10年。但延长退休年龄会产生新的社会不公,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待遇会受到很大影响,需要谨慎行事。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坐享人口红利的时代即将逝去,尽快着手应对人口红利转变为人口负债以保持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而延长退休年龄只是权宜之策,要从根本上解决人口红利衰退带来的经济社会影响,必须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劳动者素质教育、适当放宽生育政策等几个方面来应对。
  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硬币有正反两面,人口红利渐衰也有好坏因素,从正面意义来说,人口红利渐衰可逼迫中国经济尽快转型。要从粗放式经营转变为精致式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新的经济增长引擎。从依赖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低端产品,转变为依靠技术密集型企业生产高中端产品,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压缩落后产能,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企业利润。这样,即便在人口减少、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也能创造高速增长的奇迹。只要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就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核心竞争力,规避人口红利衰退带来的巨大风险。因此,要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推动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市场改革,让价格体系充分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并进行科学配置。要完善科技自主创新机制,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结构布局,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建立起低碳经济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减少能耗,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水平。
  要改革社会保障体系。人口学家预测,2010年中国人口总数为13.39亿,2040年达到顶峰14.91亿后开始下降。与此同时,65岁以上老年人口2010年为1.12亿、2040年达到3.12亿后仍将继续上升。这一升一降将使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中国上世纪80年代为应对老龄化而逐渐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制度本应遵循广泛覆盖的原则,可是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做到应保尽保,覆盖面非常有限。截止2009年底,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355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59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264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31万人。虽然覆盖面有所上升,但中国的养老保险目前尚未完全做实个人账户,农民工人口还没有完全纳入社会保障制度,所以,当前迫切需要进行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从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障制度向完全个人积累制度过渡。
  要加强劳动者素质教育。中国目前许多地方出现用工荒,其实是结构性矛盾,能胜任中级技术工种的劳动力偏少,而简单劳动的初级工又过剩。最新公布的《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称,中国国民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截至2009年底,全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8.9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5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9.9%。但中国整体劳动力素质水平在世界还不太高。中国的人力资源文化素质整体水平处于世界人口大国的中下游水平,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人口,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严重匮乏。世界银行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目前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已降到30%,而知识和人才贡献率上升到70%以上。未来经济发展将不再主要依靠资源、资金和劳动力要素,而是转向主要靠人才,人才成为发展的第一要素。要设法把人口红利转变成“人才红利”。因此要全面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加强技术培训。现在许多地方出台免费为农民工提供培训的政策,是富有战略眼光的明智之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856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