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全面小康淮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淮安是苏北新兴的工业基地。“十五”期间,淮安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始终坚持扩总量、打基础、增后劲,集聚各种生产要素向工业经济倾斜,工业发展成绩显著,主导地位明显突出。预计2005年全市将完成工业增加值226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48.6%。全市列统企业已达到1116户,比“九五”末增加562户;累计完成工业技改投入442亿元,是“九五”的3倍;工业增加值、列统企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全部实现了“十五”翻番的目标。
  一是竞争能力明显提高。支柱产业支撑有力。化工、机械、纺织、冶金、烟草五大支柱产业保持较快的发展,预计2005年五大支柱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15亿元,占全部列统工业销售收入的74%,其中冶金行业“十五”发展速度最快,销售收入年均增幅达34.6%,销售收入占列统工业的比重比“九五”末提高了近7个百分点。重点企业发展良好。到2005年底,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超过l00户,比2000年净增了68户,其中淮钢集团销售收入超70亿元,淮阴卷烟厂超30亿元,清江石化、韩泰轮胎超20亿元,华能电厂超l0亿元。优势产品不断涌现。全市销售超亿元的品牌产品近40个,省级名牌产品23个,省著名商标30个。“辉煌”牌太阳能热水器获国家名牌产品。铁路弹条扣件特种钢、采油树、元明粉、硝基甲苯、乙烯利、六氯环戊、二烯、低硫低芳烃特种溶剂油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全市形成了200万吨钢材、40万大箱卷烟、120万吨原油加工、15万吨烧碱、30万吨纯碱、850万套轮胎、120万吨元明粉、l00万吨精制盐、300万千瓦中小电机、6000台中拖、9000万米布、6400万米印染面料、10万吨化纤、16亿支水针剂、4000万瓶大输液、10亿片(粒、袋)固体制剂的生产能力。
  二是技术进步显著加快。“十五”以来,坚持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有机结合,实现速度、效益、后劲相统一。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十五”是全市技改投入增幅最高、总量最大的时期。“十五”共计投入442亿元,是“九五”投入的3倍,年均增幅29.8%,预计2005年全市工业投入可达150亿元,是2000年的3.68倍。近两年投资超千万元以上项目数连续翻番,2003年为l50个,2004年为300个,2005年达到600个。“十五”期间,在工业投入上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全市技改投入在2004年突破100亿元;全市工业发展史上最大的项目――淮钢集团投资12亿元的“十五”技改工程2004年竣工投产;县区最大的工业项目――涟水锦纶化纤公司投资2.17亿元锦纶帘子布项目2005年投入生产;投资7亿元的全国单套最大的联碱装置建成投产;另外,全市共实施国债技改项目7个,“双高一优”项目5个。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十五”以来,全市累计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1500多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率达16%,全市新产品产值率达25%。淮钢集团企业技术中心、安邦电化企业技术中心、淮化集团企业技术中心等7个技术中心通过省级评估,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发展到30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大增强,安邦电化氯系列阻燃剂、清江石化特种溶剂油等产品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重点企业的主要装备水平达到行业先进水平。淮钢集团自主开发的铁水热装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天士力帝益药业抗脑胶质瘤新药、淮钢转炉特殊钢生产线关键技术获得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2700万元。
  三是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十五”期间,全市工业实际利用外资达到4.3亿美元,引进内资100多亿元,建成了韩泰轮胎48万条全钢子午胎、华尔润化工30万吨纯碱、大洋化工20万吨元明粉、源通制帽生产线等项目。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蓬勃发展。淮安经济开发区和8个县(区)工业园区规划面积170多万平方公里,累计投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45亿元,已开发面积62.87平方公里,竣工工业项目900多个。预计2005年淮安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30亿元。淮安经济开发区已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6.6亿元,已开发面积10平方公里,有369个项目竣工投产,2005年可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盱眙县工业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3.92亿元,已开发面积14.7亿元,累计竣工工业项目209项,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工业品出口增长较快。全市列统工业出口交货值达35亿元,纺织、机电产品继续保持较好出口态势,轮胎、精细化工产品成为拉动外贸增长的主要动力。
  四是改制改组稳步推进。“十五”是淮安市改革力度最大,成效最为显著的阶段。在国有资产运营、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等各个层面,市县联动,全面推进。建立了新型的国有资产监管和运营体制。将国有资产按类别划归国有资产控股公司,形成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资产控股公司、国有控股或参股企业的三级国有资产运营管理体制。2002年完成了机电、纺织、化工、轻工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的组建工作,为国有资产的高效运作提供了组织保证。继续推进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对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都要努力推进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以“四到位一保障”为标准,全力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国有集体资本从竞争性领域和中小企业退出,解除企业对政府的依赖,理顺职工的劳动关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让企业和职工走向市场;通过国有、集体资本一次性退出,依法理顺劳动关系,让职工走向市场。到2005年底,全市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面累计达95%以上,金湖、洪泽、清河、清浦等县区已基本完成了企业改制。
  通过改革,激发了企业的发展动力,增强了发展活力。淮钢、安邦电化等企业改制后,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发展速度快、后劲足。清江电机在改制后,引入美的集团控股投资,增强了企业实力,落实了投资项目,为企业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在对清江化肥厂实施破产后,引入外来投资,盘活存量资产,投资近7亿元,新上30万吨纯碱装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五是县区工业得到提升。“十五”期间,以县区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工业投入总量,加快项目建设,工业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十五”8个县区共完成工业投入近300亿元,建成投资超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800多个。通过招商引资、企业培育,各县区都初步形成了一些特色产业。金湖县依托金石集团,大力发展石油机械产业,成为行业内的知名企业。盱眙县通过招商引资,推进产业集群,轴承、凹土加工和电器产品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涟水县建成了锦纶化纤帘子布、鸿鹄化纤公司3万吨差别化纤维以及锦惠化纤等一批化纤企业,形成了产业竞争优势。另外,淮阴区、洪泽县、楚州区以岩盐资源为依托,盐制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确立了淮安盐化工在华东地区的市场地位。涟水县、淮阴区、洪泽县大力发展木材产业,使全市中、高密度纤维板、多层板的加工规模得到提高,各类板材总能力超过l00万立方,发展前景良好。
  今后五年,是淮安加快振兴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极为关键的时期,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抓住当前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带来的重大机遇,加快引进一批与我市现有产业相近的项目,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和区域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形成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加大产业政策引导力度,按照集约化发展思路,加快提升化工、机械、纺织、冶金、烟草等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壮大食品、医药、建材等新兴支柱产业,带动和促进全市经济快速发展。
  ――加快培植重点骨干企业。实施培育规模企业“3311”计划,即“十一五”期间,培植年销售超亿元的企业300户,超10亿元的企业30户,超50亿元的企业10户,超100亿元的企业1-2户,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支撑和带动作用明显的大企业大集团,使之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中坚。
  ――加大科技支持力度。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应用先进使用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装备水平,提高技术档次和产品附加植,增强竞争力。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在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电子信息产业等领域取得较大突破,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的群体优势。鼓励和支持企业主动完善技术创新机制,以“一站两中心”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产学研结合。
  ――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进一步优化争创名牌的政策环境,扶持知名品牌自主创新,支持企业争创名牌。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推动企业在工艺设计、产品开发、质量管理等方面与国际认证体系接轨,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到2010年,全市市级以上品牌产品销售额占规模以上企业销售额比重达50%以上。
  ――加快开发区和园区建设。立足区域经济特色,强化要素流动互补,努力把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成吸引外资的密集区、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区、科技创新的核心区、体制创新的先行区。按照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规划和建设标准,制定实施各级各类开发区和园区发展规划,加快市经济开发区与淮阴、清河、楚州等三区工业园区整合,争取早日建成国家级开发区;每个县建成一个省级开发区和一批乡镇工业集中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注重集成配套、完善功能,注重节约资源、集约发展,提高开发区和园区建设的规模层次和运作水平。
  同时,还要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一手抓先进制造业,一手抓现代服务业,增强新型工业化的“双轮”驱动力。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制造业的两端延伸和中间分离为突破口,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力争到2010年服务业实现总量倍增,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提高到34%和38%以上。特别要加快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现代物流、研发设计、金融保险和商务会展业,着力提升商贸流通业,加强批发市场、社区市场和农村市场的网络建设与管理,努力使我市服务业有一个大的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895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