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落实责任 扎实推进确保节能减排任务如期完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
  
  近年来,四川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节能减排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将节能减排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市州和重点企业,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减排跟踪和管理,加大对重点流域的污染治理,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建立GDP能耗公报制度,全省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有所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得到一定控制。
  但是,当前全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消费规模不断扩大,能源资源消耗强度高,主要污染物的排放仍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我们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一是能源资源不足,特别是人均水平较低。四川省资源总量丰富,但煤炭人均可采储量为全国的25%,石油依赖度接近100%,人均耕地面积为全国的51%,人均主要矿产资源占有量为全国的60%。二是能耗较高。2005年全省万元GDP能耗比全国高25.4%,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全国高35.9%,万元GDP用水量比全国高50%以上。初步测算,去年全省万元GDP能耗下降1.8%―2%,没有完成下降4%的目标任务。三是污染较重。全省每年污水排放量22.8亿吨,已超过环境容量的60%,在重点监测的五大流域中,30%的断面水质在四类以下。2006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1.38%,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05年上升2.94%,均未完成主要污染物削减2%的目标。四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转变缓慢。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高耗能行业比重偏大,一些产能过剩行业中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设备仍在继续生产,管网建设落后,部分污水处理厂未能有效发挥作用。五是全社会节能减排意识亟待加强,政策不配套、管理制度不完善、责任不明确和统计、计量等基础工作滞后问题依然存在。
  节能和减排,是三大约束性指标中的两项重要指标,也是任务十分艰巨的两项指标。做好节能和减排工作,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为子孙后代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从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的高度,充分认识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提高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节能减排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作为转变增长方式的主攻方向,作为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标志,把节能减排的压力转化成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转化为发展的新资源、新途径、新渠道,既解决难题,又促进发展,切实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
  
  二、明确任务,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各项工作
  
  “十一五”是节能减排的关键时期,全省节能减排的主要目标是:万元GDP能耗由2005年的1.53吨标准煤下降到2010年的1.22吨标准煤,降低20%;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削减5%和11.9%,氨氮总量削减6.6%;初步建立起节能减排的标准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和评价考核体系。围绕以上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是做好节能减排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要按照管住增量、调整存量、上大压小、扶优汰劣的思路,加快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
  一是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和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严格执行新建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项目核准程序,建立相应的项目审批问责制。清理和纠正在电价、地价、税费等方面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优惠政策,全面落实差别电价政策,提高高耗能产品差别电价标准,扩大实施范围。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全省丰富的水电资源和比较优势,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科学谋划高载能产业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高载能产业层次和产品附加值,努力实现产业升级和产品高端化,推动更好更快发展。二是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重点淘汰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焦炭、造纸、食品等行业的落后产能,抓紧制定和组织实施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作方案,逐步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十一32”期间全省将关停小火电机组135.7万千瓦,关闭3万吨以下的小煤矿,淘汰2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20吨及以下转炉和电炉,淘汰5000吨以下再生纸,淘汰1万吨以下酒精生产线,加快淘汰立窑等落后水泥生产技术,彻底淘汰土焦和改良焦设施。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不是简单的“抛弃”,要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项目实施为手段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充分利用原有的厂房、土地、可用设备和人力资源等,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存量资源,尽快上一批大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以项目支撑发展,使存量资源发挥应有的效益,增强发展后劲。三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根据测算,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可降低近1个百分点;按目前的工业结构,高新技术产值增加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可降低1.3个百分点。因此,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作为节能减排的重大举措来抓,研究制定加快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措施。服务业方面,重点抓好金融保险、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信息、会展、中介、现代流通、技术服务、文化服务等产业,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建立高新技术发展机制,优先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环保型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生物农业、生物质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
  (二)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在节能降耗方面,注重抓好六大领域节能:一是强化工业节能。工业能耗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是节能潜力最大的领域,要抓好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节能。企业是节能的主体,要突出抓好列入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39户企业节能工作,确保“十一五”期间完成节能287.5万吨标煤的目标任务。对全省年耗标准煤3000吨以上的用能企业,实行分级管理和分类指导,着力推进年耗标准煤3.5万吨的200户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完成“十一五”期间全省重点企业节能533.5万吨标准煤的目标任务。二是推进建筑节能。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对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严格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到2010年全省大城市既有建筑要完成节能改造面积25%、中等城市15%、小城镇10%的目标。加快建立建筑节能自保温体系,到2010年新建建筑新型墙体材料使用率达65%。三是加强交通运输节能。积极推进节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发展铁路和内河运输,优先发展

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加快淘汰老旧铁路机车、汽车、船舶,鼓励使用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和替代燃料。四是引导商用和民用节能。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写字楼、居民住宅中推广采用高效节能办公设备、家用电器和照明产品。五是抓好农村节能。加快淘汰和更新高耗能落后农业机械和机具,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推广节煤灶,因地制宜发展小水电、风能和太阳能。六是推动政府机构节能。建立政府机构能耗统计体系,明确能耗定额,重点抓好政府机关办公用房和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以及办公设备节能,大力推动政府节能采购和公务车节能。
  在污染减排方面,要强化工业、城市、农村三大污染源整治。深刻汲取2004年沱江流域发生严重污染事故的沉痛教训,加大对岷江、沱江、嘉陵江等重点流域的污染防治,严防此类事故的再次发生。抓好200户重点污染企业和50家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限期整治。认真实施现有燃煤电厂脱硫治理工程,加强城市烟尘、粉尘和细颗粒物的治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实行环境容量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制度,加快污水处理厂的管网和配套设施建设,增强污水处理能力,力争2010年全省污水处理率达到82%,垃圾处理率达到85%。
  (三)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与推广。推进节能减排,归根到底是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要优化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转化的政策环境,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搭建节能减排技术服务平台。一是加强节能减排技术开发。组织实施节能减排科技开发专项,争取一批节能减排重点项目,开发一批节能减排关键和共性技术,重点研发能源替代、高效燃煤锅炉、超低能耗和绿色建筑、清洁燃料汽车、水和大气污染治理等技术。二是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推广。转化一批节能减排科技成果,实施一批节能减排产业化示范项目。三是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制定和实施重点行业、企业节能减排改造计划,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技术、设备、工艺和材料,对重点行业、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和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一是搞好循环经济试点。抓好6个重点城市、80个重点县(市、区)、100个重点农业和工业园区、200家重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示范工作,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在搞好和总结第一批试点的基础上,启动第二批试点工作,探索建立不同类型的地区、企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组织编制和实施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循环经济推进计划。二是推进资源综合利用。落实《“十一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重点加大对矿产资源、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突出抓好钒钛磁铁矿、稀土矿的综合开发利用,以及粉煤灰、煤矸石、磷石膏等大宗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大力提高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和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水平,推进城市生活垃圾的再资源化,到2010年全省矿产资源总回收率达到45%,废旧资源再利用率达到70%以上。三是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严格执行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对没有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企业要加大清洁生产审核力度,限期实施清洁生产改造方案。
  (五)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积极稳妥推进资源和环境价格改革。推进煤炭价格市场化改革,理顺煤炭价格成本构成机制。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推进成品油价格改革和天然气价格调整。加强和改进电价管理,完善电力峰谷分时电价办法,加大差别电价实施力度。合理调整各类用水价格,加快推行阶梯式水价。提高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标准,推行污水处理费最低征收标准。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二是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国家和省财政安排的节能减排专项资金,要重点用于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高效节能产品和节能新技术推广、节能管理能力建设及污染减排监管体系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淘汰落后产能经济补偿。加大财政资金对节能减排项目的投入力度。今年,省政府已把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列入重点投资项目计划,安排专项资金,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按照国家制定的节能、节水、综合利用和环保产品目录,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减免税优惠政策。三是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和社会参与的节能减排投入机制。各地政府要加大节能减排的投入力度,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节能减排项目,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节能减排的信贷支持。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促进企业开展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
  (六)完善节能减排保障机制。主要包括三项:一是认真落实有关政策法规。如省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的通知》等,对这些政策法规,要认真抓好落实。同时抓紧修订和完善固定资产项目节能评估实施细则、节能监察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二是加大节能减排执法检查力度。组织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检查和监察行动,重点检查各地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落实情况、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情况,以及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情况,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行为,切实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三是完善节能减排监测体系。建立健全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完善统计制度,实行节能减排定期公布制度。充分发挥各级节能监测中心作用,依法开展节能执法和监察、监测。
  
  三、落实责任,确保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完成
  
  节能减排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更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特别是如期完成今年的节能减排任务,十分重要,这将为完成“十一五”时期节能减排目标打下良好基础,减轻后几年节能减排的工作压力。完成节能减排目标,根本在统一认识,关键在加强领导,核心在落实责任。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节能减排的决策和部署上来,提高公信力,强化执行力,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责任落实到位。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为进一步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省政府决定成立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由省长任组长,省发展改革委、经委、农办、科技厅、财政厅、建设厅、农业厅、商务厅、交通厅、国资委、环保局、统计局、物价局、旅游局等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部署监督节能减排工作,审议年度节能减排工作安排,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分设节能和减排两个办公室,节能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减排办公室设在省环保局。各市、州人民政府也要切实加强本地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要落实主体责任。各级政府要对本地区节能减排工作负总责,把节能减排工作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建立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和协调机制,制定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节能减排政策措施。各地各部门各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研究解决节能减排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要将节能减排指标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年度考核体系,作为各级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考核内容,作为国有大中型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的重要考核内容。实行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各市州政府每年要向省政府报告节能减排目标责任的完成情况,省政府每年要向省人大报告节能减排的进展情况。
  三要明确职责分工。各地、各部门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节能减排工作机制。省发展改革委和环保局负责全社会节能减排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平衡,研究制定全省节能工作的政策措施,审核、上报争取国家资金的重大项目,抓好节能减排各项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和组织实施,加强指导监督;省经委、建设厅、交通厅、农办、商务厅、机关事务局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部门、本系统的节能减排工作,支持和配合牵头部门做好落实工作。各市州和重点耗能企业要按照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抓紧制定贯彻落实节能减排的实施方案。
  四要强化全社会节能减排意识。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节能宣传、教育和培训,增强全社会对资源能源消耗的忧患意识、节约意识和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广泛宣传全省节能减排的严峻形势和重要意义,弘扬节能减排先进典型,揭露和曝光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倡导合理消费,营造“人人讲节约、事事讲节约、时时讲节约”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 徐敬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918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