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能源管理发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沉寂了十多年的EMC(合同能源管理),在2011年伊始突然开始发力:政策东风频吹,企业数量猛增,银行也开始有针对性地推出相关服务……一直“叫好不叫座”的EMC缘何突现井喷?
“2011年,国内的EMC公司将大幅增加,这个市场将大规模开启。”EMCA秘书长江源富告诉记者,越来越多的企业看中了这块大到无法估算的节能市场,一些大的能源巨头甚至还成立了节能事业部,一批小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
这个市场有多大?
以获得北京银行扶持的天壕节能从事的水泥低温余热发电领域为例:目前水泥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国内有一千余条水泥低温发电项目,每个项目改造需要资金3000―5000万元左右,仅水泥行业的某一个技术,就有百亿容量!再以节能潜力来看:形成1吨标煤的节能能力大约需要投资2000元,在现有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仅这些潜力的挖掘,节能投资需求就达12000亿元!根据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的估算,2011年我国节能服务产业产值有望达到800亿元,增速保持在30%40%,未来行业市场容量达4000亿元,发展空间非常巨大。
如此看来,面对一个数千亿的市场,国内节能服务公司激增,很有可能是一场行业大洗牌。
政策东风
据记者了解,正在陆续编制或提交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中,《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作为打头的重要专项规划将于近期率先出台。值得注意的是,《规划》提出,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的节能服务营业额保持年均增速30%以上。业内人士认为,在政策扶持下,相关产业将进入快速发展期,未来五年,国内的节能服务公司有望突破1000家,市场规模将达3000亿-5000亿元。相关上市公司将从行业的快速发展中受益。
在高效节能方面,《规划》明确规定,鼓励发展高效节能锅炉窑炉、电机、余热佘压利用等节能新技术和装备;鼓励开发和全面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绿色电器、照明器具、建材等新产品;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节能交通;大力推进合同能源管理新业态发展。
在此之前,由于缺乏配套的政策支持,从EMC进入中国十余年以来,除了获得世行或者IFC项目扶持的少数EMC公司之外,大部分公司在各项政策不明晰的情况下,几乎没有银行愿意贷款给轻资产运营的节能公司,使得大部分公司呈微利成长或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
“没有国家政策扶持的EMC产业,使得企业在偌大的市场中由于难以把握转瞬即逝的机会,而难以做大。”记者采访的某EMC公司负责人对此深有感触。
直到2010年,政策的东风才姗姗来迟。先是《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出台,国家将通过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实行税收扶持政策、完善相关会计制度、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四大举措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意见》同时明确:到2012年,扶持培育一批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发展壮大一批综合性大型节能服务公司。到2015年,使合同能源管理成为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的主要方式之一。
扶持政策迅速得到落实:财政部于去年6月明确,安排20亿元专项奖励资金用于支持节能服务公司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及公共机构实行节能改造。随后,有关部门出台政策,奖励年节能量在10000吨标准煤以下、100吨以上(工业项目500吨以上)的EMC项目,中央财政奖励标准为240元/吨标准煤,省级不低于60元。
曙光初现在“十二五”开局的2011年。在这一年中,国家将执行了几十年的“以煤炭为基础,电力为核心”的能源战略转变为“以节能为第一”,EMC产业呈泄洪之势发展。
今年年初,财政部、国税总局联合下发《关于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对符合条件的节能服务公司暂免增收营业税和增值税,同时给予“三免三减半”的所得税优惠。
6月24日,财政部公布《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资金管理办法》,其中明确,“十二五”期间,政府将对节能量在100吨标准煤以上及年综合能源消费量在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节能项目,东部地区按240元/吨标准煤,中西部地区按300元/吨标准煤给予一次性奖励。
部分地区的扶持力度更是大幅“加码”。以北京市为例,中央对EMC项目按年节能量每吨标准煤奖励240元,要求地方配套不少于60元。北京则将地方配套标准提高到260元,中央和地方奖励合计达500元。同时,对暂不具备国家审核备案条件的节能服务公司,北京市地方审核后也可由市级财政给予奖励。标准为每吨标准煤奖励450元,或按项目投资额的15%、20%给予奖励。
华泰联合证券认为,从政策上来看,国家对于采取EMC方式进行节能服务扶持是很明确的,扶持力度超越市场预期;而且税收补贴范围加大,补贴条件更加细化。未来将有更多促进节能服务行业的政策出台。产业快速发展前景更加明朗。
“一系列扶持政策出台后,EMC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很多省邀请我们到当地去落户。”北京希克斯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旭刚说,从去年开始,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节能改造,他们公司的签约金额大大激增。
而记者注意到,在近期举办的有关EMC论坛或大会上,气候变化资本集团、英国碳资产公司、欧芬汇川集团以及各类PE前来,碳资产公司一位负责人就表示:虽然他们还没有EMC项目,但是他们很看好这个巨大的中国市场,将深入交流学习,为今后开展EMC业务打下基础。
据记者了解,国家对此的定义是:“十二五”期间,节能服务产业将结束目前的推广阶段,进入快速发展期。未来五年,国内节能服务公司有望突破1000家,产业规模将达3000亿,5000亿元。
行业隐忧
尽管EMC前景广阔,但2010年,全行业仅有587亿元的总产值,还不及高耗能企业中煤能源一家上市公司去年712.68亿的营业收入。“主要是由于合同能源管理的资金回收周期长、也与社会对这种特殊的产业模式的接受程度有关,比如在很多机关单位,EMC模式还难以与传统的财务支出方式相对接。”
记者采访的某PE在考察了很多EMC公司后仍然感到很困惑:在这一两年中,各种打着EMC牌子的公司层出不穷,在他看来,很多通过国家发改委和北京市发改委审核备案的EMC公司应该是很专业,出乎他意料的是,这些公司很多都是从以前的国有建筑设计院或者相关大型国有公司包装而来,相当数量的公司技术谈不上先进或独有,成功案例自然也就平淡无奇。而一些小型的科技型或有专利的EMC公司,却由于达不到进入门槛无法审核备案,与一些大项目失之交臂,也
失去了企业发展的最好时机。
“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很多。”该PE告诉记者,由于目前有很多国家补助,很多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国有公司轻而易举就能获得这些扶持或者补助,而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中小企业往往都被拒之门外。
据记者了解,国外的EMC公司多为耗能企业提供成体系的节能服务,例如流程改造、节能技术应用等,其中大多是技术性服务,实际提供节能产品的并不多。而在节能市场中,这些成体系的节能技术应用才是最大的“金矿”。据美国国家能源服务公司协会统计数据显示,节能技术和能效提高方面的服务产值最高,几乎是整个产业产值的73%。
“国内目前的节能多为管理节能,应用到技术节能的比例还很小。”李旭刚表示,而在中国节能市场当中,更多的还是停留在节能产品的提供上,对于流程改造、节能技术应用等方面都受到技术因素、市场不规范等问题的制约,难被市场认可。
据记者调查,在节能服务行业,目前真正采取EMC模式交易的公司,大约只有10%。剩下的公司仍然采取传统模式――“买断采购”,在这种模式下,节能公司向客户提供一套节能项目方案,然后由客户直接掏钱购买相应的节能设备。但客户多为耗能大户,是否愿意直接掏钱为节能降耗买单,也是一件不容易办到的事情。
当然,李旭刚也表示,这种现象发生也和节能服务行业人才匮乏紧密相关。由于EMC产业是在短时期内急速膨胀,而人才的培养,尤其是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并未与产业膨胀速度相匹配,这使得虽然节能服务产业队伍迅速扩大,但有过大型工程项目经验、可独立设计大型工程项目的节能技术人才非常紧缺,对节能产业中某个专项领域有深刻认识,又具有市场运作经验的高端管理人才更少。节能人才的匮乏,直接影响了节能服务的质量,导致客户对节能服务缺乏信心。
“政府亟须推出有效的人才扶持政策和引进政策,优化节能服务人才队伍”。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彦德认为,合同能源管理对用户来说是零投入、零风险,但由此产生的风险却主要由节能服务公司来承担,因此它需要有资金在后面做支撑,对于资金缺乏的企业,合同能源管理这种特殊的产业模式,又难以获得银行贷款,产业壮大的“最后一公里”,仍然存在诸多崎岖。
“节能服务公司上银行去贷款,银行说你拿什么作抵押呢。节能服务公司成立的年限都比较短,是新生事物,不像工厂一样有大量资产可以作抵押,只有现金流,很难作抵押。”融资难已经成为节能公司发展的软肋,甚至连西门子这样的大公司在实施项目中也感到了资金压力。
来自科技部的一份报告显示,我国的节能服务公司有92%面临融资困难,如果能够顺畅融资的话,至少一半以上的节能服务公司发展速度会提高一倍。这使大多数节能服务公司陷入了这样的恶性循环:融不到资,就无法继续扩大影响增强品牌影响力,而实力无法增强,在融资上面也始终困难重重,难有突破。
虽然近年来,以北京银行、兴业银行、交通银行等为首的银行纷纷推出节能贷相关产品,但是能够获得贷款的企业是少之又少。“对于那些轻资产公司来说,只有他们的上下游客户为国企或者垄断企业,同时那些企业同意提供反担保,才能获得贷款,可是大部分公司的项目并非为国有企业或垄断企业,即使项目好,银行也不会给这样的公司贷款的。”某受挫的EMC企业家告诉记者。
在发达国家,保险公司有专门的险种帮助合同能源管理公司化解风险,防止客户违约拖欠分成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节能服务公司是一种担保,同时也可以从保险理赔中看出公司的信用评级,帮助银行选择是否放贷。而我国,缺乏这样的平台帮助银行来甄别区分合同能源管理企业的优劣,往往只凭银行对这类企业的“刻板印象”就将这些企业“拒之门外”。
但同时,由于看到了产业前景,大批资本蜂拥而入,“很多风投资本纷纷涌入,而且从设备制造商到服务运营商,甚至还有政府机关办公室等,都加入到合同能源管理的大军,这些缺乏相关经验,又对风险认识不足的后来者迅速进入,很难说就一定能分到蛋糕。”该人士表示。
产业洗牌
“在南方,我们已经对某市一个区的路灯进行改造,按照EMC模式,公司与政府部门共享这些路灯所节约出来的电费,我们参与改造的路灯越多,帮政府缓解能源紧张矛盾的效果越明显。”记者采访的马姓企业家表示。
马老板的企业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改造后能够让每盏路灯节能达到50%以上,拥有很强的竞争力,但是公司并未将所开发的路灯节能系统卖出去,而是通过EMC模式拓展市场,实现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
对于层出不穷的新的竞争对手,马老板感到很坦然。在他看来,与前几年相比,EMC发展的产业环境完善和规范了许多,虽然目前企业数量也在翻番,他还是认为目前产业自身的建设能力远远不能满足整个市场的需要。
“小企业太多,滥竽充数的企业多,有实力的企业少,尤其是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少。”
让马先生高兴的是,他的公司进入时间较长,已经在市场中摸爬滚打了很长时间,现在虽然很多能源巨头纷纷成立EMC子公司,但大多数是国家扶持政策出台后才成立的,而节能又是一个专业性行业,不是谁想做就能做好的。“缺乏核心技术的盈利不可持续。”马先生很自豪自己公司的产品具有领先性,在他看来,如西门子、施耐德那样的节能企业之所以能俯仰自如,还是有赖于以技术创新占据产业链高端。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北京的一些节能企业已经开始从细微处着手进行细分领域的研发,而专家表示,这类企业的出现,预示着北京节能企业开始自发地向产业链中高端挺进。以马先生的公司为例:公司花费数年研发出智能路灯相关专利,而公司的业务也开始从综合性节能逐渐过渡到路灯节能。
从目前的产业政策来看,国家有志于培育一批综合实力强的大型节能公司,并且具有细分行业的趋势,比如工业、建筑、城市照明节能等系统管理,马先生认为,作为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EMC产业的发展势必是专业化,做精做专,比如做建筑节能的不能做工业节能,工业节能的不能做交通节能,每个分支都会有几家龙头公司,“即使是垄断企业也应会逐渐有所侧重,不可能通吃,他们会逐渐形成几个细分板块。”
“完全用EMC模式是有死穴的。”采访中有人指出,由于EMC在中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形成一个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推动、市场参与的节能减排机制,在没有公信行业机构存在的情况下,纯粹的节能服务公司是很难壮大的。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EMC企业抱团取暖不断增加――以EMC为主的多元化战略联盟正在形成。这类联盟包括以节能产品技术为主线的供需联盟、以客户资源为主线的项目联盟和以股本连接为主线的实体联盟。以建筑节能为例:由于对建筑物的改造不仅涉及到很多技术,还涉及到设备、改造模式等,对于一个公司而言往往很难完成,需要各种专长的公司协力合作,这种联盟是在实践中形成的。
“可以预见的是,今后的大型综合性节能服务公司,不是规模上的大,也不是覆盖所有行业,而是能给用户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在整体解决方案下面分几条线。”马先生举例,就一栋大楼来说,包括供热系统、空调制冷系统、照明系统、通风换气系统、水系统,这几个系统通过智能化控制系统来控制。一边开空调一边开窗户,智能化系统就会在你开窗户的时候自动关闭空调。这就是综合性的节能系统。“这才是大公司应该做的。”
新经济中国项目总监叶维佳表示,对于EMC产业来说,现在会有一个爆发期,然后会在不断整合洗牌后逐渐符合产业发展规律,这个产业真正发展起来必须要有行业集中度,也要在一些细分行业产生龙头企业。
对于EMC项目来说,企业在操作过程中先要垫资,然后慢慢回收,项目回收期在2-5年不等,利润也多在10%-50%之间,绝非暴利,这种重资金投入对于一般的小企业而言实在是不能承受之重,尤其是那些没有技术含量,想乘政策东风的山寨企业来说,早晚会遭到淘汰的命运,洗牌之后,能够存活的多将是那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尤其是资金雄厚者,必将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但这并非说明小公司无法生存。”李旭刚的公司从成立至今,仍然是小公司,但是在供热锅炉改造这个细分领域,公司却做到了行业前几名,很多外地公司慕名前来寻求合作,李旭刚的感触是:小公司虽然距离壮大很远,但是机制灵活,决策效率高,比如一个合作项目,他们公司可能开一两次会就会通过决策,但是对于大公司来说,就有一个漫长的决策过程。
“目前,第三方认证越来越多,假以时日,在相当领域都引入第三方认证,小公司的生存空间将会更大的。”李旭刚表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997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