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深“风光”产业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郭莉
华锐风电一夜走红。
1月13日,北京的华锐风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挂牌交易。按每股90元发行价计算,其市值达到904.59亿元。此前,沪市A股能源股发行价的记录为36.99元/股,由中国神华在2007年创造。从2006年成立到上市,5年时间,华锐风电市值激增900倍!
然而,好景不长。华锐风电上市当日即遭遇破发。大跌9.59%,而它的竞争对手――金风科技2007上市首日股价上涨250%,曾创造风电概念的神话。
以华锐风电破发为标志,有一种说法广为流传:曾被看好的新能源概念太阳能、风能产业的投资如今要失宠资本市场了。与过去几年大家都对太阳能、风能两大行业趋之若鹜的盛况相比。这两大行业的投资高峰已经过去。
智基创投合伙人史煜表示,他并不看好新的风电企业,经过这么多年的投资,这个行业发展进入成熟期,地位也已经确立,但不排除在一些细分领域也有很大的投资潜力。
也有部分PE表示,尽管投资高峰已经过去,但行业掘金者却并没有停止步伐。德丰杰投资副总裁彭涛就已经把目光转向了新能源应用上的投资机会。在过去几年,风电和光伏有很快的发展,装机容量不断扩大,但同时实际发电量、并网情况,以及电能质量的问题日益突出。
“经历过装机容量上的疯狂扩张之后,相关新能源还没有真正应用起来,所以在电能质量等问题上关注很不够。”在彭涛看来,包括储能、逆变以及风场和光伏电站监控等方面应获得更多资本的青睐。他表示,新能源投资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各细分行业深入挖掘,已经成为投资商的共识。
储能技术难突破
“市场对风电,光伏发电电能质量的关注,让我们看到了兆瓦级储能市场的巨大潜力。”
业界观点认为,困扰能源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新能源并网问题,在近期解决无望。而新能源、智能电网,电动汽车,未来的这三大新兴产业发展瓶颈不约而同都指向了同一项技术――储能技术。
对于储能的投资,各路资本已经闻风而动。如专注于储能技术的钒电池企业――北京普能世纪科技有限公司就已获得了三轮融资。
2010年6月18日。普能获得集富亚洲、三井创投和中欧资本等联合投资1000万美元。加上3月由北极光主投、红杉、德丰杰和德同共同参加的2200万美元投资,普能正式完成第三轮高达3200万美元的融资。
据记者了解,普能以其在储能领域的创新技术和潜在市场赢得了各大投资机构的青睐,其董事长俞振华在完成第二轮投资后回忆道。第一轮灭使投资我们大概谈了20家。第二轮融资没有具体计算过数量,自荐数量在50-100人次之间,但我们只谈了5、6家就敲定了。进入新能源领域的创投机构数以百计,每年诞生的投资案例也不过数十起。像混沌初开时的赛维LDK和无锡尚德一样,普能的走俏证明了在“风光”领域真正的优质资源依然是极度稀缺的。
“目前储能技术的开发远远落后于风能和太阳能的发展,各国都急于发展储能技术。”国家“973项目大规模高效流液储能电池技术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张华民认为,目前的储能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都还没有胜出者,各国都处于产业应用的初级阶段,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差别不大,加大储能技术的研发力度有助于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而技术成熟度低、示范应用经验少是国内储能技术普遍存在的问题。
储能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将有36投资北京INVEST BEIJING助于打破风电、光伏发电等的介入和消纳瓶颈问题,降低配套输电线路容量需求,缓解电网调峰压力。同时还能消除风电、光伏发电的波动,改善电力质量,降低离网电力系统的运行成本和碳排放。张华民认为,“这也是未来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科研究中心也指出,能源存储技术可提高电网使用效率,最终达到降低能源消耗的目的;可使得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的高效利用成为可能。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时间、电量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直接使用无论对电网还是对用电设备都会造成很大冲击,进而阻碍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以及向用电设备供电。而且,能源存储技术为汽车、内燃机驱动的重型动力设备等温室气体排放的污染源提供相对清洁的动力来源或者通过混合动力的方式提高能效,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理事长王金良表示,电池储能是目前最为可靠成熟的储能技术之一,而离网型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的发展,将成为储能蓄电池高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北极光创投合伙人杨磊表示:储能行业目前主要有两个挑战,一个是制动技术怎样做到稳定,因为传统的技术做大是有很高挑战的。另外一个挑战是源于用户的,就是市场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即,谁为储能买单。现在的情况是理论上风电发多少电,电网就收多少,除非风电危及剑电网的安全。所以对发电范围来说,他们没有动力购买储能。
资料显示,世界各国近些年来纷纷加强了对储能产业的计划和扶持。早在1986年。日本就成立了超导储能研究会,致力实现超导储能的实际应用。目前,日本已经成为世界储能领域的领先国家。而去年,美国也计划投资6.2亿美元资助先进智能电网技术示范项目和综合系统,大规模的储能技术被放到了首位。
遗憾的是,目前国家出台的政策还不太成熟,主要是因为中国对储能领域的研究时间比较短。在过去15年全球至少有500个大型项目,没有一个是在中国做的,导致目前的政策研究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研究。包括储能的经济效益、一些模型的建立、到底储能会对整个体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没有这些扎实的研究结果出台政策是很难的。
上下游产业链仍“有机可乘”
有分析师表示,传统制造业不足8%的投资回报率,很难吸引风投的目光。但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兴起,不断有风险投资开始大量涌入这些新兴领域的制造业,这些行业开始被人看好。
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K李俊峰此前预测,国内风电装机容量在2010年可达4000万千瓦,2015年达到1亿千瓦,2020年达到2亿千瓦的规模,而光伏发电将快速启动,并在2020年达到2000万-5000万千瓦的装机规模。无疑,这里面蕴含了巨大的投资机会。
华锐风电投资商之一――东方现代投资公司总裁阚治东就谈到,他们基金最初投资方向是发电厂,并非风电设备。当时,东方现代花了近半年时间考察风力发电厂,还在江苏东台签了一个100多平方公里的滩涂建测风台。不过,由于风电厂投资巨大,一个20万千瓦的电厂总投资就是20亿元,而当时东方现代只有3000多万的投资能力。
此后,经过对整个风电行业的长期跟踪,最终,东方现代与另外四
家风险投资公司共同参与投资华锐风电。记者发现,在华锐风电22家发起人股东中,除了天华中泰以及重工起重等三家公司外,其余公司均有风投背景。其中,2008年3月,新天域资本旗下的FUTURE投资7500万元人民币,正式入股华锐风电,获得了16.67%的股份,成为华锐风电股东中最大的风投资本。
华锐风电的盈利数据,也给足了这些风投资金面子。2007年,华锐风电的净利润为1.2亿元,2008年增长到6.2亿元,2009年突破了21亿元,2010年上半年,净利润也达到了14亿元。
2010年9月28日在美国上市的明阳风电是德同资本在低位时抄底所得,德同资本主管合伙人赵军欣慰地表示,之所以能抄到这个底,更多的还是靠他们对整个风电行业的长期跟踪,熟悉其产业链上下游细分领域。事实上,在投资明阳风电之前,德同还有过其他风电领域的成功投资,对国内领先的风机叶片制造商中航惠腾的投资就是一个例子。
赵军谈到,在整个风电产业链中,最下游的风电厂经营需要拿到土地资源,所发电力要能够并入电网,而这些都不是风险投资所擅长的。而最上游的整机和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却一直是国内缺乏,严重依赖进口的。PE对风电行业的投资只能是介于产业链中的风机整机和关键零部件环节。
在国内,零部件比整机的毛利率更高,在行业中的主导性更强,而在所有的零部件中,叶片的成本占到了整机销售收入的22%,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PE进入了这些领域。随着风机零部件制造商的巨大盈利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逐利者,大量的供应商一哄而上,利润也开始显著下降。而同时,国家开始规范这个产业,整机制造商的进入门槛提高。“这个时候。我们更多地开始关注整机制造商。而明阳风电作为获得国家发改委发放的风电特许经营牌照的6家风电公司中唯一一家民营企业进入了我们的视线。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我们基于对其的估值成功地进行了投资。”赵军说。
“我们看好风电零部件制造行业”。前段时间的一个清洁技术投融资论坛上,众多PE向记者表达了类似观点。
据记者了解,目前,已有多家投资公司涉足该领域。其中,德同资本已经涉足一家风电叶片企业,圆基环保正在与一家齿轮箱制造企业商谈;联想投资参与了一家叶片变桨系统企业的投资。潜伏投资背后,是投资者对该行业未来发展前景的看好,他们认为。未来海上风电,低风速风电以及海外市场的开发,将是近5年零部件制造企业订单的有力保障。
根据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和福建提出的海上风电发展规划,以上五省市2015年装机将达到1020万千瓦。经过持续多年的开发,目前陆上一二类风场开发增速已趋势平缓,业内人士认为,由于距离消纳中心更近,并网问题更容易解决,未来内部省份三四类风资源区的低风速风场将成为各大电力集团投资的第三波热点。
经过5年多的发展,我国风电设备质量基本经受住了实际运行的检验,目前已经具备了大规模进军海外市场的基础。各个龙头企业早日已为自己的海外战略设置了具体目标:华锐风电声称“十二五”期间国际销售份额要达到30%,金风科技更是早早将3台风机立在美国本土,为大规模进入美国市场做准备。
“如今国际和国内市场对于”风光”产业的需求,以及产业本身的供应关系都在发生变化,而国内新能源市场的日趋成熟,将打破日前局部过热的局面,平衡整个产业布局。“合众资本总裁、创始合伙人曹越表示,以风电为例,零部件的供应商、整机供应商以及电站运营商整个产业链处在逐步成熟的过程,而在目前仍以进口为主的关键零部件,如变流器、轴承、电控系统等领域,实现进口替代的过程中蕴含着更多的投资机会。
因此,曹越对“风光”市场投资依旧看好。“随着国家政策的日益明朗。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内需也正在形成,而在巨大的内需市场推动下,太阳能,风能将迎来一轮新的投资高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999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