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从江南煤都到中国“凉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封 毅
盛开的江南能源城市之花
上世纪六十年代,出于国防和国家战略方面的考虑,国家把能源开发纳入“三线建设”,决定在中国江南煤炭资源最富集的六盘水地区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能源基地,一个全新的资源型城市应时而生。
1966年,中央成立六盘水地区煤炭工业建设指挥部,翌年10月成立六盘水地区筹备小组,这标志着国家拉开了六盘水能源基地建设的序幕。1978年12月,中央决定六盘水撤地改市。进入1990年代,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六盘水能源基地的功能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1990年11月,国家计委批准《攀西――六盘水地区资源综合开发规划报告》;1996年,江泽民同志视察六盘水时指出:中国的能源主要是煤,六盘水煤炭储量大。此后,为了迎接西部大开发,国家在六盘水境内开始了大规模的铁路建设。2002年,株六复线、内昆线、水柏线、南昆――红果线、六盘水编组站即“四线一站”全部竣工运营,国家把能源基地六盘水市建成了中国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国西部通往南亚和东南亚最便捷的“大陆桥”。正是基于六盘水能源基地功能和交通枢纽功能,国家2002年批复的《贵州城镇体系规划》,决定把六盘水中心区开发建设成50万至1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2004年,总装机360万千瓦的六盘水盘县响水电厂被列入西部大开发的10项重点工程。
在国家战略的推动下和城市自我创新的主动作为中,六盘水这座能源城市之花继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十五”末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85亿元,与2000年的81.5亿元相比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3.7%;工业化进程速率加快,工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达54%;生态立市进程加快,“十五”末,森林覆盖率已达28%,比2000年提高了5.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日趋优化,随着中国凉都品牌的不断打造,2006年,旅游业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新思路创造新活力
资源型城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首先是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新的资源观,改变人们对资源的传统认识和习惯性思维定势。近年来,六盘水在树立新的资源观,确定新的发展思路方面,着力实现了“两个转变”。
其一,从传统落后的资源开发模式向现代先进的资源开发模式转变。在自然资源开发上,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对地上生态资源采取“重在保护、合理利用、科学重建”的方针,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通过实施绿色造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珠江上游防护林工程,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经国家有关权威部门考核审批确定的“玉舍国家级森林公园”、“北盘江大峡谷国家级地质公园”已启动,并充分利用六盘水夏无酷暑、冬无严寒,3~10月份市中心区平均气温在15.1~17.2℃的气候资源,把六盘水凉爽的气候内涵与工业化的都市内涵有机融合,创立了最具精神文化特质的城市服务品牌――“凉都”。2005年,经国家气象总局组织资深专家科学论证,认定六盘水是名符其实的“中国凉都”。2006年,“中国凉都――六盘水”以其独特的避暑舒适型气候资源和都市魅力,被评为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排名第六。同年,还被评为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对地下矿产资源,采取“合理保护与高效开发”的方针,着重科技投入,实现连锁转化;在社会资源开发上,从对外开放战略的高度,增强开发力度,优化社会环境,同时,不断提高城市发展和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在科技资源开发上,采取“发展、引进、吸收、转化和经科教与农工商服有机结合”的方针,大力发挥大企业的科技和人才优势;在人力资源开发上,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深化知识智能开发利用,积极推动知识智能经济的发展,先后创立了六盘水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六盘水能源矿业学院,并提升了六盘水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办学规模和水平。
其二,从落后的开发思想观念向先进的开发思想观念转变。一是由只注重资本开发、资金投入向同时,注重智能开发、知识投入转变,树立了以人为本、科技第一的观念,确立了人才、科技、资本三位一体的综合开发观;二是由只注重经济效益向同时注重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转变,树立了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观念,确立了综合效益发展观;三是由粗放经营、片面追求生产总量及扩张速度向集约经营、讲求质量效益转变,树立了质量效益唯上的观念;四是产业项目由均衡开发展向突出重点、兼顾一般转变,树立了突出重点、多元化开发的观念,确立了以重点带动全局的产业项目开发观;五是由只注重得到“输血”、一味等靠要向同时注重艰苦奋斗、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增强“造血”功能和自力更生能力转变,树立了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加快发展的观念,确立了讲求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进取观;六是由注重物质文明向同时注重生态文明、精神文明转变,树立了工业强市、生态立市、精神塑市三者辩证统一的发展观念,确立了三个文明一起抓、一齐上的文明观;七是由封闭意识向开放意识转变,树立了现代经济大市场、大流通、全球化的观念,加强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实施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观。
定位让能源之花更妍丽
六盘水作为“三线建设”以来新兴的年轻能源资源型城市,尽管始终出于发展活力期,但也面临着科学发展、及时转型这一现实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为此,六盘水提出了改变黑色煤都形象,打造凉都品牌,积极推进工业强市、三产旺市和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
其一,工业强市。紧紧把握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攻坚的机遇,发挥能源基地优势做精做强能源工业。一是改变了过去煤炭粗放开采利用的“傻大黑粗”经营方式,相继开工建成了装机容量达321.075万千瓦的电力供给体系,2006年供电166.92亿度,为西电东送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二是整合发挥煤电产业集群优势,加强地企共建,充分发挥国有大企业在工业强市中的主力军作用,大力发展煤―气―化联产,煤―焦―化联产、煤―电―化联产,当前六盘水以煤为依托,煤、电、焦、钢、气、水泥等煤电煤化工产业链正在成型。
其二,三产旺市。随着现代化和小康社会建设的历史进程,六盘水市第三产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展示出五大特征。一是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形成了现代化城市大格局。“十五”期间,城镇化水平提升了5个百分点,市中心城区道路已形成“三横十纵”的网络,城市主干道已达68公里;二是铁路“四线一站”在“十五”期间竣工运营,形成了交通枢纽大格局。六盘水处于川滇黔桂结合部的中心和成都、重庆、贵阳、南宁、昆明五大城市之间的结点上。这一“枢纽位置”为现代物流业提供了“硬通道”和“物流网”;三是加快了“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步伐,形成对外开放大格局。连续成功举办“中国凉都”消夏文化节,搭建了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招商引资平台;四是开发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形成了独特的大都市形象;五是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大,在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提升,“十五”末提升到34.7%,增长了5.1个百分点。
其三,生态立市。结合六盘水自身的文化及功能定位,树立生态城市建设理念,凸显“山里有城、城在山里”的鲜明自然特征,把六盘水这座新兴能源城市,建设成秀美群山环抱的生态旅游名城。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不断培育六盘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建设适宜创业及生活、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高品位山区型生态名城、避暑圣地。
(作者系六盘水行政学院副院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29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