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破解农村金融困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唐彦庆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作为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农村金融发展问题一直受到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中国政府不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农村金融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并探索出特色鲜明的中国现代农村金融发展道路。
  关键词:农村金融 农村经济发展
  
   一、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随着以农信社改制为核心的农村金融第一轮改革的基本完成,中国农村金融整体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农村金融整体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风险控制体系,农村金融产品有了增加,信息化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正越来越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扮演主力军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金融服务尤其是信贷服务的缺乏已经成为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在现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逐渐加深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它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影响也正逐渐显现出来,大量的农民工失业返乡,对于创业资金的需求更加凸显了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矛盾,
  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资金实力都相对薄弱,其经营管理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治理能力距离现代金融企业仍有相当的差距。对于农村金融服务来说,金融业务虽然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对农村金融服务来说普遍存在着吃不到、吃不饱、吃不起的现象。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快,农村金融实力跟不上,吃不到是90%多农村的普遍反映。还有吃不起,因为农村金融对服务三农过程中的成本过高,风险过大,所以它不得不提高利率,比其他金融机构利率高,所以农村要扶持的弱势群体普遍吃不起。
  
  二、目前的农村金融体制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一)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向大中城市转移,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弱化,存款市场份额逐年上升,农业贷款市场份额逐年下降
  (二)农信社自身经营困难,对农村经济支持力不从心
  一是信贷资产质量低下,亏损严重,经营困难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扭转。二是管理体制不顺。目前农信社和联社属两级法人,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三是为摆脱困境,农信社在经营策略上“弃农从商”、“弃农从工”,信贷资金向一些利润较高的行业和产业转移,并且还存在向大项目、大企业集中的趋势,经营方向与支持“三农”相悖。
  (三)农村资金“外流”与“三农”资金需求形成反差
  一是邮政储蓄“抽水机效应”明显,2005年上半年邮政储蓄存款为4735万元,在县域金融机构存款中的比重逐年上升达8.5%。二是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组织的资金“反哺”农村极少,而通过“上存”渠道“进城”,使资金本来就短缺的农村经济雪上加霜,削弱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
  (四)农发行支农作用弱化
  由于粮食收购体制改革,农业发展银行的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等专项贷款职能被剥弱,其职能只局限于发放粮、棉、油等大宗农副产品收购贷款,但随着粮棉油购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粮棉油流通领域政策性经营空间缩小,农发行粮棉油等收购贷款业务量大幅下降,
  (五)农村保险市场机制不健全
  由于农业的行业特点,加之农村信用环境较差,金融支持“三农”承担着较高的风险。与此同时,保险业对效益相对低下的农业项目涉入较少,特别是种养殖业保险还是空白。农业保险缺失,不能有效分散农业风险,而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又未建立,制约了金融对“三农”的进一步投入。
  
  三、加快农村金融发展,更好支持农村经济建设
  
  (一)研究制定农村金融发展战略
  基于农村经济规模较小、经济主体分散等原因,农村经济面临较大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这使得农村金融业务具有成本高、收益小、风险大等特点。在市场经济下,金融资本逐利性必然导致其对农村市场的远离。因此,农村金融发展需要政府加以引导和支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制定农村金融发展战略更重要,随着WTO的到期,整个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竞争的激烈。在这种条件下,农村金融怎么发展?特别是如何配合新农村建设,整个国家经济发展重点战略转移显得尤为重要。这个战略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战略,从国家一整套的政策、方针、决策。政府资源的整合层面考虑。另一层面对农村金融整合体系方面考虑:相关部门应该重视、研究,至少提出五年内的发展战略。
  (二)把农村金融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发展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重大课题,消除贫困、保持稳定、平衡发展都要立足于解决农村发展问题。农村金融是现代农业经济的核心,在提供资金、服务和配置资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发展状况和运行效率直接影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农村金融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是息息相关的,此消彼涨。共生存的。
  (三)加大对农村金融扶持力度
  1 财税上继续扶持农村金融,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益。农信社系统有相当一批承担政策性的金融任务,因此很多存在亏损、办亏损或者潜亏状态,如果国家财政政策不支持的话,经营会很困难。由于他的特殊地位,以及它担负职能的责任,国家财政政策支持力度应该增大。
  2 积极吸引城市资金向农村流,壮大农村金融机构的实力。这是一个核心问题,有多少水才能养多少鱼,咱们国家普遍的现象,就是大量农村资金流向资金,没有用于三农,我们如何把这些资金弄回来,再一个农村本身产生的资金,怎么样保住不走,怎么积极引导城市资金向农村流。
  3 把农村金融纳入各级政府建设新农村的规划中。把农村金融说的再好,如果在建设新农村规划当中没有,那就是一句空话。
  4 建立有效的信贷风险的保障机制。区县政府、县政府拿点儿钱,建信用担保公司给金融机构更大的支持,农业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就有信心,也有相关的保障,同时加大农业商业保险力度,现在批准的以农业保险为特征的保险公司只有一家。
  (四)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1 坚持农信社县级联社法人地位的长期稳定,省联社突出服务功能。农村金融体系需要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农信社属于中小银行,应有自己的定位和主攻方向,应与农行这样的大银行定位有所区分。当然,不同的农信社自身也要遵循因地因社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多元化的服务满足农村金融中低端市场多元化的需求。
  2 设法扭转农村资金外流,加强支农信贷资金投入。金融政策应该运用适当的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强制和引导资金投入农村。国外一些国家也有这方面的政策法规和实践,而且总的说,效应是积极的、正面的。例如美国有《社区再投资法》,泰国、巴西、印度、马来西亚等国都要求商业银行,要将一定比例贷款投放农村。目前,人民银行、银监会印发《关于鼓励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的考核办法(试行)》,应是向这方向努力,加大金融机构支农力度的一个举措,是值得欢迎的。
  3 争取尽早实现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存款保险制度能够发挥银行金融机构的承保能力,金融机构参加存款保险,将有利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有利于形成有效的金融机构风险化解和市场退出机制。而且,存款保险的有限补偿制度,也有助于提高存款人的风险意识。该项制度,实际上已在我国讨论和策划多年,应尽早出台。
  4 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增强财税等政策支持金融机构力度。利率的逐步放开,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农村金融格局,有利于金融机构根据成本覆盖风险原则,合理定价,实现自身财务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增加支农资金供给,提高借贷者贷款的可获得性。应尽快放开利率限制,尤其是农信社贷款利上限,实现利率能覆盖经营风险和成本。
  5 支持和扶持公益性扶贫小额信贷组织和贫困村资金互助项目的健康发展。目前,推动这两类组织机构健康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是:借鉴孟加拉政府支持的著名批发小额信贷机构PKSF等的成功经验,中央财政可以设立一个2亿元的专项基金(未来可作为吸引其他资金的基础),委托涉农金融机构管理,组成由各相关人士参加的管理委员会,制定和实施相关的管理规定,即可有效缓解上述扶贫小额信贷组织的发展难题。
  6 培育发展农业保险、期货市场,设立农业投资基金。发展农业保险,应加快推进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建设。进一步改进中央财政补贴办法:尽快解决农业保险的再保险问题;建立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保险企业共同参与的巨灾风险准备机制:增加农业保险公司的有效供给,支持专业农险公司和互助保险机构的发展:采取有效措施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加快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的市场风险,有利于形成公开透明和权威的定价机制,减少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研究设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投资农业产业化,重点农业建设项目等。逐步形成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结合,多层次、多样化的农村投融资体系。
  
  参考文献:
  [1]雷波,浅论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同发展田经济师,2010(7)
  [2]熊德平,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柳立,探索农村金融发展之路仍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N],证券日报,2010-10-18
  [4]银监会,银行业将大力发展消费金融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EB/OL],新华网,2010-10―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67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