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工学结合”视角下财经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艳梅

   摘 要: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培养适应行业企业岗位需要的人才,成为高职教育的核心所在,其根本的特征是培养高等技能型人才。检验的标准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及专业对口率。这对当前的高职教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根本途径是转换教学模式,推行“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项目教学、模拟仿真、课证融合、多元考核”的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 工学结合; 教学模式; 仿真模拟
  中图分类号: G64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3-0150-02
  
   “工学结合”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满足企业需要,基本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1]。这一人才培养模式被社会各界所接受,特别在工科专业的教学推广中成绩斐然,但在财经类专业教学中推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其瓶颈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模式应用等问题,本人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研究实践,以《财务管理与分析》课程为例,谈关于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应用。
   一、财经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背景
   1. 财经类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利与弊
   财经类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听众,课堂表现为一本书一支笔,以多媒体为工具进行理论知识传授,配合课后练、期末卷面测评,完成课程的教学工作。这一教学模式在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学中应用多年,也被广大师生所接受,该模式的存在有其一定的优势和不足,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体系完整,理论知识系统,层次清晰,学科间适当融合。传统教学以学科体系的理论知识传授为核心,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关注知识的衔接和先后顺序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分析能力,实现对专业知识体系的基本认识。
   (2)适应我国会计从业资格、助理会计师、会计师及注册会计师等考试的要求。国家财政部或社会劳动保障部及其他行业部门举办的职业资格测试均以理论知识测试为主,重点测评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恰恰满足了这一职业资格测试的需求。我国会计行业的职业测试有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助理会计师、会计师考试及注册会计师考试等,测试形式上表现为卷面笔试,传统的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是按行业会计学科体系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突出知识体系的完整与覆盖面,这正与会计资格考试的要求相吻合,因此,传统教学模式在会计专业的教学中仍被广泛应用。
   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1)阻碍了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阻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就业的“瓶颈”是学生缺少“工作经验”,具体来说就是学生的会计岗位操作能力和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不能适应会计岗位的要求。那么学生的经验又是从哪里来呢?哪个单位又能主动为学生提供积累经验的过程呢?体统教学模式能满足这一要求吗?回答是否定的,不能。解决的根本办法是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项目教学、理实一体、仿真模拟、课证融合、过程考核”教学模式,使学生能较好适应工作的能力需求。其阻力是广大教师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加之高职院校的经费及场地等因素的限制,新教学模式推行有一定的难度。原因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对老教师是一种辛苦的实践与探索,其结果具有不定性,所以,老教师对此行为缺乏积极性,从而制约了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阻碍了广大专业教师自身知识更新与专业岗位业务操作技能的提高。传统教学模式相对于老教师而言是一种熟练的工作,教学对象周期更替,多媒体广泛应用及欠缺实质性的教师考核机制,致使教师的工作变成难度相对较小的一种工作循环。这一教学模式,对于教师新知识的了解及岗位业务操作能力的要求不高,加之高校稳定的工作机制,使教师在安逸中丧失了自我知识更新和不断提高专业技能的动力。可见,为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教学模式的改革成为一种必由之路。
   2. 财经类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要求
   财经类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一般分为会计岗位工作方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方向、企业纳税申报与筹划工作方向及企事业单位基本审计工作方向等。目前,不同类型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基本面是相同的,即具有熟练的会计业务操作能力、较强的企业综合财务管理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高度的责任心及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但在中小企业中,会计岗位分工不明确,对会计人员的财务与会计核心能力要求较高,这与当前会计专业人才的教育有一定的差异,因为会计专业教学中重在突出会计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对财务管理综合操作能力的培养认识不够,学生对企业理财的综合能力重视程度较低,认为只要做好会计账务处理就应付得了会计工作了,这一理念上的偏差,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可持发展及未来会计工作岗位的要求。
   3. 财经类专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财经类专业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现代工商企业及各服务行业,拥有良好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爱岗敬业精神,具备企业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与分析、税款筹划与纳税申报、企业内部审计与验资、组织沟通协调等能力,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多岗位任务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要求教学模式的选择应突出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而现有的“黑板+粉笔、教材+笔记、讲授+试卷”的教学模式根本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可见,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大势所趋。
   二、“工学结合”视角下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1.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的主导,突出教师的引领作用,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2. 课程体系构建表现为知识的层次性与应用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关心社会实践。学生以岗位实践带动知识的递进,知识的递进又会促进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提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3. 成绩考核重在过程,实现学生的可持发展。高职教育的1221模式中的强调两个系统,即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系统和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系统,与之对应的是证书教育和学历教育,进一步说明高职教育不只是提高实践能力的教育,同时也是融知识性的一种学历教育,既反映基础理论的知识水平的掌握程度,又反映实践技能的程度,实现知识与技能的交叉应用[2]。
   4. 倡导标新立异,不求答案的唯一性,提倡问题的灵活与答案的开放性。学生能力培养体现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5. 主张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为实现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应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岗位模拟仿真、案例分析、调查研讨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6. 教学过程的民主化。“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中确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师是导师也是学习伙伴,在平等的教学关系中,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3]。
   三、“项目教学、仿真模拟、课证融合、多元考核”的基本内涵
   根据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构建“项目教学、模拟仿真、课证融合、多元考核”的全新课程教育模式,其基本内涵以《财务管理与分析》为例,剖析如下:
   1. 项目教学:将企业财务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转化为若干教学项目,每个教学项目再细化为若干工作任务,同时把基本知识点的学习融入各个任务的学习中,边学边练,讲练结合,教、学、做融为一体,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

   2. 仿真模拟:教学中,采用公司模拟仿真的教学方式,即在开课前,班级同学自由组合,形成若干组,每一个组即为一个公司,公司中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分工,划定工作任务;每一公司自选经营内容;随着教学工作的进行,公司各自模拟运营,并在运营中完成学习任务。这一教学模式,实现《财务管理与分析》课程教学项目系统化。
   3. 课证融合:高职教育突出职业性和实用性,应保证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的融会贯通,为学生的职业资格考试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如《财务管理与分析》由《财务管理》、《管理会计》、《财务报告分析》等三门学科课程整合而成,课程内容以中小企业资金运动流程为主线、以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突出岗位工作能力的要求,既考虑职业发展的需要,也考虑行业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保持知识的有序衔接,实现教学内容组织的课证融合。
   4. 多元考核:课程构建“过程考核+终结教材、校内考核+校外考核、业务操作+职业考证”相结合的测评方式,突出岗位工作任务的操作能力的考核,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降低知识测评的比重,加强对学生日常任务学习的引导。
   在“工学结合”视角下,“项目教学、仿真模拟、课证融合、过程考核”的全新课程教育模式的形成,诠释了新的就业形势下,高职教育的新理念,新要求,对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全新教学模式实施条件
   1. 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是保证全新教育模式推广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证。实训基地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部分。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解岗位、认识岗位、完成岗位任务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解社会、感知社会、学会沟通的平台,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创造了良好的职业氛围,为广大青年学生所接受。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主要是创建虚拟企业,设置仿真工作岗位,营造全真模拟的教学环境,配套满足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教学软件,实现“项目教学法”下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及模拟仿真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校内实训基地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学校要创建一个开放的,汇集、使用各种资源的开放平台[4]。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开发校企合作方式,如技术咨询服务型(教师为企业服务)、带薪劳动力支持型(学生顶岗预就业)、产学研合作型(院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项目开发)等,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实战空间,为学生的零距离上岗提供了坚强后盾。《财务管理与分析》课程教学就是在校内的虚拟企业模拟运营,校外实训基地的岗位任务实战中完成的。
   2. 工学结合的配套校本教材建设
   目前市场上大多是学科体系下的教材,以专业理论知识的完整为特色,即便有一些挂着“工学结合”名目的教材,其核心内容也没有太大的变动,只是相关章节变成项目,不能适应当前高职教育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尤其在具体工作任务操作方面缺少必要的指导。校本教材建设则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在专业技能操作方面有所突破,满足“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要求,从而推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会计专业推广和应用。《财务管理与分析》校本教材的建设以一个企业为背景,按企业资金流程为主线,将各企业资金运动环节细化为若干关联的任务,融知识于任务为一体,实现知识学习与任务完成统筹兼顾的教学功能,较好的解决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拟在财经类专业推广的瓶颈问题。
   3. 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
   关注师资队伍建设,保持合适的专兼教师比例,构建合理的教师梯队和双师结构,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提供良好的师资条件。同时要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带动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建设,促进兼职教师较好的发挥作用。
   4. 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广泛利用网络资源,引入现化化的教育手段发,如教师博客、MSN、移动QQ、精品课程网站、电子邮件等形式,形成开放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全新教学模式的推广提供基本的设施保障。
   参考文献:
   [1] 姬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9).
   [2] 张尧学.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讲座[R].2009.
   [3] 张士兵,包志华.浅谈高校教学模式创新[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5).
   [4]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文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68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