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比较优势理论到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思振

  一、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在斯密的关于国际贸易的“绝对成本说”的基础上,由大卫・李嘉图创建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国际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是国际贸易的惟一决定因素,因为劳动生产率的不同使得不同国家在生产相同产品时存在不同的机会成本。即使一国并不拥有任何绝对优势,但只要该国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如果每个国家都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那么他们都将在贸易中受益。这就是说,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优势相对更大的产品,而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劣势更小的产品,即“两利取重,两害取轻”。该理论突出强调的是所谓“比较的特性”,即相对竞争原理,而不是绝对竞争原理。但是,该理论对比较优势是为什么和怎样决定的,却没有进行深入研究。赫克歇尔与俄林进一步发扬了比较优势理论,他们的观点假设在各国的技术相等的情形下,比较优势会决定于土地、劳动力、天然资源、资本等”生产要素”。每个国家比较了本国于其他国家在生产要素上的差异以后,选择发展条件最佳的产业,出口比较优势高的产品,进口比较优势低的产品。概括地说就是“一个国家同外国相比,在较多使用便宜生产要素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1990年出版了《国家竞争优势》,其中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发展了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实现了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飞跃。在《国家竞争优势》发表之前,波特研究的重点是企业战略和企业的竞争力问题。随后,波特将其研究的企业竞争力扩展到产业和国家,进而形成了其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来指导所有产业从事国际竞争。
  竞争优势表现为两个不同层次的优势。一是低层次的竞争优势,主要是指由于自然资源、自然禀赋等优势所赋予的,如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丰富的自然资源、规模经济和简单生产方法等,不需要太大的代价就可以获得的较低层次的优势。二是高层次的竞争优势,也称为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则建立在通过对生产技术、经营管理、营销策略和设备等方面持续的投资和创新而创造更能符合客户需求的差异型产品上。这种优势是需要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获得的较高层次的竞争优势。与低层次的竞争优势相比,高层次的竞争优势更能为一国产业带来持续的更大的利益。因为高层次的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难以获得,也难以被模仿,可以长久保持下去。
  高层次的竞争优势,需要四项核心要素和两项辅助因素的有机整合。波特提出的“钻石体系”模型,形象描述了要素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钻石体系”包括四种主要因素。一是生产要素,它是指一个国家在特定产业竞争中有关生产方面的表现,包括天然资源、基础设施、资本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等。波特把这类要素按等级划分成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两大类,前者是指一国先天拥有或不需太大代价便能得到的要素。如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人口、统计特征,后者则指必须通过长期投资和培育才能创造出来的要素,如通讯基础设施、复杂、熟练劳动力,科研设施以及专门技术知识。高级要素与基本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波特认为,高级要素对竞争优势具有更重要的作用;二是需求要素,它是指本国市场对产业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如何。波特十分强调国内需求在刺激和提高国家竞争优势中的作用,他认为如果一国国内的消费者是成熟、复杂和苛刻挑剔的话,会有助于该国企业赢得国际竞争优势,因为成熟复杂和苛刻的消费者会迫使本国企业努力达到产品高质量标准和产品创新;三是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它是指国内是否存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供应商和相关辅助行业,在国内拥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供应商和相关辅助性行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取得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相关行业和辅助性行业在高级生产要素方面投资的好处,将在行业之间相互扩溢产生“溢出效应”。从而有助于这些行业取得国际竞争的有利地位;四是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波特特别强调,国内同行业中的激烈竞争是该行业产生竞争优势并强劲不衰的重要条件,他反对传统理论有关国内竞争是一种资源浪费的观念。明确反对政府提供特殊关照来扶持国内少数企业成长的政策。否则企业将走不出政府保护、不思创新、竞争无力、进一步保护的怪圈。波特认为,除了上述四个基本因素之外,机遇和政府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对国家整体竞争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国家竞争优势的提高,有赖于政府作用的发挥,政府在提高国家竞争优势中应起一种催化和激发企业创造力的作用。政府政策成功的关键既不是越俎代庖,也不是无所作为,而在于为企业创造一个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政府不仅要承担一些基本公用事业的职责(例如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全民医疗保健),同时还应特别注重对国内高级要素的培育,致力于营造一个市场化的宏观环境。国家竞争优势的四大要素加上机会和政府两个辅助要素,彼此相互依赖,形成一个动态互动的体系,称为“钻石体系”。
  
  三、我国外贸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在比较优势理论的指导下,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是符合我国比较优势的,这也是我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能够持续增长的原因之所在。一些跨国公司也意识到了中国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纷纷来华投资设厂或把其制造中心移到中国,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工厂”。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就经济增长而言,我国经济保持了改革开放以来平均每年9.3名的高速增长,而且在未来15年该增长率不会低于8名,中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平稳运行的时期。在这种特殊的增长和发展时期,我国外贸增长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与经济高速增长相适应,进出口总量迅速扩张,外贸依存度急速提升。我国1990年至2005年15年间,外贸依存度从29.9%上升为69.95%,显著高于当代世界平均水平(46.65%)。第二,与国民经济结构急剧变化相适应,进出口结构,特别是出口产品结构发生着显著变化。在出口结构中,1990年初级产品比重占25.59%,工业制成品占74.41%。到2005年,初级产品比重仅为6.83%,工业制成品为93.17%。这种出口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工业化的深入。第三,伴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不同经济性质的企业在出口增长率上形成显著差别。从近年来的情况看,私营企业出口增长率最高,但在总出口中的比重仍较低(目前为15%左右):外资企业比重最高(目前占出口57%左右),但增长速度次之(年均增长

40%左右);国有企业出口增长虽低于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但始终保持平均2位数以上的速度,所占比重不及外资企业高,但也始终稳定在20%-30%之间。从以上特点可以看到我国外贸增长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我国的外贸增长主要靠“大进大出”即数量扩张和粗放经营。出口产品集中于家电、纺织产品、鞋、玩具等,产品出口量相当大,甚至引起不少国家的反倾销起诉,由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档次处于中低档,未能获得应得的利益。其次,我国产品价格竞争力强,核心竞争力差。我国制造业规模居世界第四,制成品占出口总值的91.2%。但主要从事产品的生产环节,而研发设计和营销主要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中。2005年,我国仅有万分之三左右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对外技术依存度达50%,高技术含量产品80%以上依赖进口。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4%,而发明专利仅占世界的1.8%。再次,货物贸易规模大,服务贸易规模小。“十五”期间,我国货物贸易总值从世界第七位跃居到第三位,累计增长2倍,年均增长24.6%,服务贸易进出口总值从世界第十一位上升至第七位,累计增长1.4倍,年均增长1 8.9%,比货物贸易低5.7个百分点。目前,我国货物贸易规模相当于美国的56.3%、德国的81.5%、日本的1 27.9%。而服务贸易仅相当于美国的24.6%、德国的47.4%、日本的73.1%。再次。我国主要贸易方式单一落后,外贸功能萎缩,贸易“动态效益”甚微。加工贸易已连续多年成为我国外贸的主要贸易方式,但是现阶段我国采用的加工贸易仍处在初级阶段,属于低层次、低效益的贸易方式,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实现我国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到集约型外贸增长方式。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比较优势理论在改革开放以来指导我国外贸增长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随着知识、技术等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我国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结构的边际收益是递减的,这也是当前很多我国出口额很大,但从国际贸易中获得的利润非常小的原因。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与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相比更符合现代国际贸易的实际:首先,竞争优势理论采用非均衡的动态分析,它以不完全竞争市场为理论前提,打破了传统比较优势论的完全竞争市场的理论前提和比较静态利益的局限,从而更符合现实。其次,竞争优势理论不仅包括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还包括其他理论的一些内涵。竞争优势是创造而不是天生具备的: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不一定有竞争优势,但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必然有比较优势和其他的优势,比如品牌、垄断力等,是一种动态的比较利益论。最后,竞争优势理论特别强调创新和竞争在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国内竞争是创新的动力,要素状况是创新的基础,市场要求是创新的源泉,技术创新是创新的重要内容,培养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是创新的关键,增强一国的国际竞争力是创新的目的。只有创新和竞争才能保持一国国际竞争的活力。显然较之于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更符合目前国际贸易的实际,尤其为我国当前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
  
  四、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在转变我国外贸增长方式中运用的条件
  
  1,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是构建国家竞争优势的内在要求。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贸易出口额也正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但当我们看到这一数字的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中诸多深层次的矛盾正在彰显。具体来说,首先,进出口产品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没有解决。长期以来,我国基本是以劳动生产率和资源禀赋差异形成的比较优势来进行国际分开展国际贸易的,这种单纯的以低成本和资源优势确定的国际分工格局最终会落入“比较优势陷阱”。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缓慢,最终陷入被动和落后的境地。其次,单纯以低成本为优势的竞争力难以长期维系:一方面长期以出口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往往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这是经济后进国家必然面对的风险,也是必须解决的矛盾。另一方面,区域经济集团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运行的新特征和表现形式,由此产生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足以抵消来自中国出口产品低成本的优势,低成本的竞争力也就变得不再有意义。
  2,加入WT0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求我国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使我国的商品在国际竞争中获胜。加入WT0,为我国扩大出口和引进外资,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提供便利,有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产品质量提高,从而增强国际竞争力。不仅如此,今后,我国会面对更为直接和激烈的竞争,“优胜劣汰”将成为市场规则,这无疑将为各行业带来挑战、增加压力,迫使他们发展科技、加强创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在竞争中求得生存。
  3,已经形成的大国经济是逐步形成国家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2007年我国GDP将近25万亿元,这意味着客观上我国已经走向大国经济,尤其从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上可以得到验证:2007年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已达2.17万亿美元。庞大的对外贸易规模意味着能够对国际上某些重要商品的价格产生影响。另外,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国内需求也同样巨大,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巨大的现实的和潜在的市场需求,促进国内企业竞争,产生规模经济,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因此,我国已经形成的大国经济为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支撑,成为国家竞争优势形成的必要条件。
  
  五、结束语
  
  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比较优势理论的指导下,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在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同时,中国产业为避免落入“比较优势陷阱”,将潜在的静态优势转化成现实的动态优势,以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提升产业竞争力,可以运用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转变我国外贸增长方式,以适应新世纪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现阶段我国已经具备了运用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转变我国外贸增长方式的条件。我们应当合理运用这些条件来转变我国外贸增长方式,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商品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使我们的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78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