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豆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君强 陈致富 赵东辉

  大豆病虫害的发生能够影响大豆的产量与品质,而且病虫害近年来有加重趋势,因此,做好大豆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势在必行。辉南县大豆主要病虫害有根腐病、胞囊线虫病、霜霉病、褐斑病、灰斑病、细菌性斑点病、病毒病、食心虫、根潜蝇、蚜虫等。本文对为害大豆生产的主要疾病及害虫进行了概述,并提出防治这些病虫害的主要技术措施,以期为大豆病虫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1.大豆根腐病
  1.1病原菌及为害症状 大豆根腐病由镰刀菌、丝核菌、腐霉菌等多种真菌侵染引起。病菌为土壤习居菌,在土壤中越冬,主要为害大豆主根。病斑褐色至黑褐色,呈梭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皮层腐烂,重者侧根和须根脱落,主根变成秃根。植株发病时叶片变黄,植株矮化,分枝少。
  1.2流行条件 病菌可以在土壤中长期存活,连作可使土壤中病菌数量增加,发病重;粘重土壤和通透性差的白浆土发病重;土壤温度低,发病重。在土壤含水量大,特别是低洼湿地,大豆幼苗长势弱,抗病力低,易受病菌侵染,发病重。
  1.3防治措施 实行与禾本科作物3年以上轮作;利用含有多菌灵、福美双的大豆种衣剂包衣;多福混剂拌种;采用适乐时加阿普隆拌种。
   2.大豆花叶病毒病
  2.1病原菌及为害症状 病原菌为大豆花叶病毒。大豆花叶病毒病的初侵染源是带毒种子在田间形成的病苗,由介体蚜虫在田间传播可引起多次再侵染。大豆花叶病毒病的症状因品种、感病阶段及气温不同差异较大,一般分为轻花叶型和重花叶型。轻花叶型叶片生长基本正常,叶上出现轻微淡黄绿相间斑驳,后期发病和抗病品种多表现此类症状;重花叶型病叶呈黄绿相间斑驳,皱缩严重,叶脉变褐弯曲,叶肉呈泡状突起,叶脉坏死,植株矮化。
  2.2流行条件 品种抗性差异显著;种子带毒率越高发病越重;介体蚜虫发生越早、数量越大发病越重;高温、干旱、少雨天气有利于蚜虫的发生、繁殖,尤其有利于有翅蚜的迁飞,传毒率高,病毒病发生严重。
  2.3防治措施 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和耐病品种,播种无毒种子,建立无病毒留种田,留种和播种时剔除褐斑粒。蚜虫的防治可用40%乐果乳油1000~2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40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施用防病毒药剂。在发病重的地块喷施防病毒剂,主要有40%克毒宝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31%病毒康可溶性粉剂800倍液;7.5%克毒灵水剂500倍液。
  3.大豆褐斑病
  3.1病原菌及为害症状 大豆褐斑病由壳针孢属大豆球壳孢菌引起。病菌在病叶等病残体上越冬。从伤口、气孔或直接穿透寄主的表皮侵入,引起初侵染。病苗可借风雨传播,进行扩大再侵染。叶片病斑为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状,呈褐色、红褐色或黑褐色,发生重的叶片上多病斑联合成褐色斑块,使整个叶片黄枯,引起早期落叶。
  3.2流行条件 大豆品种对褐斑病的抗性具有显著差异,种植感病品种易引起褐斑病的发生;病菌侵染叶片的温度范围是16℃~32℃ ,最适温度28℃ ,温暖多雨,夜间多雾,结露时间长发病重。
  3.3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收割后清除田间病叶及其他病残体,并进行深翻,以减少菌源;常用药剂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铜高尚乳油500倍液、78%波・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4.大豆灰斑病
  4.1病原菌及为害症状 大豆灰斑病由短胖孢属大豆褐斑短胖孢菌引起,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种子带菌易引起幼苗子叶发病,在病残体上越冬的病菌释放出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而侵染叶片发病。病斑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中央为灰色,边缘褐色,似蛙眼状。潮湿时病斑背面生有密集的灰色霉层。严重时叶片布满病斑,使叶片干枯。
  4.2流行条件 大豆品种对灰斑病的抗性具有显著差异种植感病品种,遇有适宜的发病条件很易引发病害的流行;高温高湿适于灰斑病的发生,花后降雨多,湿气滞留或夜间结露持续时间长,易引起病害发生。
  4.3防治措施 种植抗病品种;大豆灰斑病菌具有生理分化现象,我国共有11个生理小种,不同小种的致病性不同,应注意小种的变化;合理轮作避免重茬,收获后及时深翻;结荚盛期喷药防治,常用药剂可用36%多菌灵悬浮剂500倍液、5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50%灭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5.大豆胞囊线虫
  5.1为害症状 大豆胞囊线虫病是由胞囊线虫属大豆胞囊线虫引起,该线虫以卵在包囊内于土壤中越冬,主要分布于20cm内的耕层土壤中。发病时病株子叶和真叶变黄,植株矮小,节间缩短,整株叶片由下向上逐渐枯黄似火烧状。根系鼓包或破裂,露出白色胞囊,被害根很少或不结瘤。
  5.2流行条件 线虫是好氧生物,需要呼吸,在通气性良好的土壤类型中,线虫密度大,发生早而且重。而土壤黏重,通透性差的白浆土等不利于线虫生存。包囊中的卵可以存活7~8年,连作地块线虫数量逐年增多,为害加重。
  5.3防治措施 在重发生区应采取5年以上轮作,用3%呋喃丹颗粒剂与种子、肥料混播,同时可兼治根潜蝇和地下害虫;大豆保根菌剂拌种。每ha大豆种子用液剂1500~2250ml拌种,用大豆保根颗粒剂1050kg/ha与种肥混施,或豆丰1号生防颗粒剂, 75~150kg/ha,与种肥混用。
  6.大豆食心虫
  6.1为害症状 大豆食心虫以幼虫蛀入豆荚,咬食豆粒。轻者沿瓣缝将豆粒咬成沟形,重者可把豆粒吃掉大半,使豆粒呈缺刻状,豆荚内充满虫粪。
  6.2发生规律 食心虫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壤中结茧越冬。第2年7月下旬破茧而出,爬到地表重新结茧化蛹,羽化成虫。在东北,8月上中旬为成虫盛发期,8月中下旬为幼虫孵化期,幼虫孵化后即蛀入豆荚内为害。幼虫在荚内为害期为20~30天,9月下旬脱离豆荚进入土壤结荚越冬。
  6.3防治措施 选用抗虫品种。一般选择豆荚无绒毛、组织致密的品种,抗虫性较强;秋季深翻。将越冬幼虫埋入土壤深层,减少越冬虫源;药剂熏蒸。在成虫盛发期,用长30cm的高粱秸或玉米秸,一端去皮,侵于80%敌敌畏乳油中约3分钟,使其吸饱药液,把另一端插入大豆田垄台上。每隔5垄插一行,棒距4~5m,每ha均匀插上450~500根药棒;喷药防治。在成虫盛发期,喷施化学药剂防治成虫和卵。常用药剂可用15%阿维毒乳油1500倍液、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5%顺式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
  7.大豆根潜蝇
  7.1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大豆根部,在主根皮层形成大小不同的肿瘤或裂口,呈破肚状。被害根部根毛短,根瘤菌及侧根减少,植株生长矮小,叶片变黄,提早落叶。
  7.2发生规律 根潜蝇在东北地区一年发生1代,以蛹在大豆根部或土壤内越冬。越冬蛹于第2年5月中下旬开始羽化,6月上中旬为成虫盛发期,6月下旬~7月下旬进入幼虫为害盛期。幼虫孵化后在胚轴皮下蛀食,并钻蛀到根端部,形成一条3~5cm长的蛇形隧道。随着根的横向生长,形成“破肚”现象。有的刺激根皮组织木栓化形成肿瘤。
  7.3防治措施 合理轮作。根潜蝇只为害大豆和野生大豆,且成虫飞翔力弱的特点,可与其他作物进行2年以上轮作;秋耕深翻。大豆收割后及时进行深翻,将蛹翻入土壤深层,降低来年羽化率;种子处理。每100kg种子可用35%多克福种衣剂1~1.5L包衣或40%乐果乳油700ml加水4~5kg拌种;田间药剂防治。6月上旬成虫盛发期,喷施40%乐果乳油1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20%吡虫啉浓可溶剂3000倍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270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