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蘑菇栽培管理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春鹏
褐蘑菇,又名香口蘑、褐鳞蘑菇,是口蘑的一种,担子菌纲伞菌目蘑菇科蘑菇属。草腐菌,其生长过程需要从粪草培养料中摄取有机质和矿物元素。其菌肉肥厚,口感比白蘑菇更细嫩鲜美,香味比香菇更浓郁适口,同时具有极高的营养、保健价值,现已成为风靡欧美等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高品位食用菌,出口市场广阔,栽培前景十分看好。
1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褐蘑菇在生长过程中,靠分解利用草本植物秸秆作为营养碳源,最好的氮源是畜(牛马)粪、硫酸铵和尿素,最适碳氮比30:1。菌丝生长温度6~35℃,适温1822℃;子实体发生温度8-32℃,适温13~18℃。菌丝生长期,要求培养基含水量60%~65%,空气相对湿度70%~75%;子实体生育期,要求空气相对湿度85%~90%。菌丝生长阶段不需光照;菇蕾分化和子实体发育阶段需一定光线,最适光照度200-800lx。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过程中都需要新鲜空气,尤其在子实体生长过程中,如果通风不良,易形成畸形菇。菌丝在pH6-9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pH6.5-7.5。褐蘑菇播种40-45d后开始出菇。
2栽培技术要点
2.1培养料配方
玉米秸或麦秸1000kg、牛粪800kg、生石灰80kg、过磷酸钙50kg、石膏40kg、复合肥20kg、尿素10kg。一般100m2栽培面积需投培养料1500kg左右。
2.2预处理
将玉米秸或麦秸提前1d浇湿浇透。
2.8建堆及培养料堆制发酵
最底层用砖建几条通风道,铺30cm厚的玉米秸或麦秸,按玉米秸或麦秸+牛粪一层一层往上堆,堆至第3层以后每层加适量石膏、过磷酸钙、碳铵(先加无机氮源总量的一半,另一半待第1次翻堆时补进),第6层加完,共堆9层,堆成1.8m×1.8m的梯形堆(南北向)。
底部料基本不加水,从第3层开始加水,越往上浇水越多。建堆完毕后,堆顶为龟背形,并补足水,四周用木棒扎通气孑L若干,覆塑料膜保湿升温。
第1次翻堆前温度为65~70℃,建堆第8天第1次翻堆,温度68~70℃;第16天后第2次翻堆,温度70-75℃;第20天后第3次翻堆,温度为北部68℃,中间65℃,南部58℃。第25天后第4次翻堆;第28天后第5次翻堆。
每次翻堆都先将四周干料、生料收集在一起,加水后放到堆的中间部位。要将料充分抖散、混匀。
发酵料标准:(1)玉米秸变褐,一拉就断,用力握料指缝可见水;(2)料中,特别是中心部位料有大量白色高温菌群,但后期料由于温度较低缺乏二次发酵,料略带腥味,但无特殊异味;(3)料发酵开始并加生石灰,第4、5次翻堆时加生石灰75kg左右(加多少量根据pH值而定)。未加生石灰前:pH=7,加生石灰后:pH=7.5,(4)由于未经二次发酵,料生熟不均,允许有少量生料。
2.4培养料堆制发酵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4.1培养料堆制时间
一般在播种前20-30d,根据褐蘑菇的适温条件决定堆料时间。
2.4.2翻料的均匀性
堆制的禽畜粪和玉米秸,首先要进行预湿。因为干的禽畜粪和玉米秸,在堆制时浇水,不易吸收水分,易造成干湿不均匀;如浇水过多,又造成肥分流失。提前预湿,含水量容易调控,使培养料吸水均匀,有利于发酵。
2.4.3 酸碱度的调节
褐蘑菇菌丝在pH4.5~8.5的范围内均能生长。当pH7.0时,菌丝生长量最大。继续提高pH值,则菌丝的生长量逐渐减少。因此,菌丝生长最适宜的pH值为6.0~7.0。
2.4.4培养料含水量
培养料含水量在50%~68%的范围内均可。料水比例较低时(含水量<50%)培养料过干,菌丝萌发迟,生长速度慢;料水比例过高时(含水量>70%)通气不良,菌丝生长慢,且容易滋生杂菌。褐蘑菇菌丝生长最适宜的含水量为56%~60%,即用手捏料可见水分但不滴水为准。
2.5出菇场的选择
场地应选择水源方便、排水良好、阴凉通风、冬暖夏凉、土质肥沃不粘结、酸碱度中性或微酸性的地方。褐蘑菇为好气性真菌,怕积水,土壤通气不良、缺氧易导致菌丝死亡,严重影响产量,甚至绝收。
2.6搭盖阴棚
为了模拟褐蘑菇的生态环境,模拟野外袋栽香菇,顶棚上铺放茅草、芦苇等不易腐烂的遮阴材料,形成二阳、八阴的栽培环境(冬季减少遮阴)。
2.7建菇床
利用日光温室畦床栽培褐蘑菇,在上床前用锄头翻松栽培地,棚内畦床整成龟背形,畦宽60-80cm,畦高10cm,畦长不限。菇床的方向最好坐北向南,有利于通风换气。
2.8上床
培养料最后一次翻料结束即可上菇床铺料。在上床前床面必须彻底消毒,并调节好培养料的pH值和湿度。每平方米投料量为20kg左右。铺料要细心,不松不紧,均匀,厚度一般为12-20cm。
2.9播种
培养料上床后,当料温到25~28℃以下就可播种。播种量一般每平方米3瓶菌种。播完种后拍实,覆报纸保温发菌(黑暗条件)。调节温度,塑料大棚采用掀草帘增温(白天),覆草帘保温(夜间)的措施,温度要求在25~28℃,以料温为准。
2.10发菌管理(注意温度和通风)
播种1周以后菌种开始吃料,由于大棚内环境较干,上覆报纸要喷水保湿。
2.10.1初期保湿
播种后的料床可覆报纸,纸表面喷0.5%的福尔马林溶液,可以防止水分从菇床表面蒸发和病菌的孢子等落入菇床。播种后6d内,要求菇棚保湿、微通风,以促使菌种萌发。要在地面和墙壁喷水保持菇房湿度(一般不在床面喷水)。
2.10.2中期通风
播种7d后菌丝已基本封面,可打开通风孔加大通风量,即使料面干燥也无妨,以促进菌丝向料内生长蔓延。适度吹干料面,防止菌丝长出料面而形成菌膜,还防止料面滋生杂菌。
2.10.3后期撬料
用木棍、双齿叉等细短工具撬动料层,主要作用是松动堆面,排除菌床内废气,改善料层的透气性能,调节菌床的温度、湿度,促进菌丝快速生长。撬料措施在发菌期和产菇后期经常采用。尤其对培养料偏湿的情况此环节更显重要。
播种10d后,当菌丝长入料层一半左右时,用1~2cm粗的锥形木棒撬料,自料面撬插至料底,间距15cm左右。
2.10.4 “吊茵丝”
覆土之前把菌丝从菌床的料内部引生到表层叫“吊菌丝”,一般采用调水增湿的措施。在菌床覆土前对干燥的料面适度喷水,可使料内菌丝返回料面蔓延生长。
2.11选土和覆土
选用不含肥料、吸水和持水性良好、毛细孔多、疏松、透气性好、不易板结、无虫害、无杂菌的非耕作层土。覆土是为褐蘑菇提供温差、时差、营养落差等条件,同时改变培养料表层c02和02的
比例,并带来一些有益微生物,刺激褐蘑菇菌丝扭结和子实体的形成。第1次覆粗土,土粒为蚕豆大小。一般播种后8~12d,当菌丝布满畦面,吃料3cm时就可覆粗土,厚度为2~3cm。覆粗土7d左右,当菌丝布满粗土表面时再覆细土1cm左右。这时要大通风,让细土表面马上干燥,待表面细土逐渐变白时再盖膜。目的是将菌丝压在细土层下部。这期间一定要严格控制冒丝现象,如出现冒丝现象须用干土补上。覆细土后30d内,在管理上以通风为主,严格控制喷水量,若细土表面过干,出现干裂现象或细土用手捏成粉状现象,可喷少量水,掌握细土表面有点湿润即可。覆土注意事项:(1)覆土后干湿交替(通过大通风、不通风实现),目的是防止菌丝徒长;(2)菌丝只有在粗土上细土下,养分蓄积到一定程度才能形成子实体。
2.12出菇管理
在正常情况下,20-25d内不仅要促进菌丝生长,更重要的是使菌丝在粗土粒层中生长好。菌丝在粗土上细土下扭结形成子实体,其关系到褐蘑菇形成的快慢和产量的高低,是获得高产之关键。这段时期主要抓以下三方面工作:
2.12.1水分
播种25d后,菌丝开始扭结,这时可见菇喷水,菇小少喷,当子实体结成黄豆大小时,要适时喷重水,即“出菇水”。一般连续喷重水2-3次后,3~5d即可采摘。管理上要特别注意喷重水,掌握不漏料;子实体米粒大小时,不能喷重水。菇床喷重水后应通风1-2h,改善通风状况后盖膜保湿;喷“出菇水”时,必须看当天气温,若气温高于36℃,就不能喷重水。喷水一般在早上或晚上,尽量避免高温高湿引起死菇。
2.12.2温度与通风
覆土30d内,要做好控温与通风的管理工作。褐蘑菇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18-22℃,空气中C02含量超过0.5%就会影响子实体的形成。气温低于6℃,以盖膜保温为主;气温高于27℃,以掀膜通风为主。
2.13采收
褐蘑菇的适宜采收时间最好在菇体生长到七八成熟,即菌盖与菌柄刚脱落并内卷时。采摘时要轻轻旋转采下,避免损伤周围小菇。采摘丛菇时,要用小刀分别切下早熟菇。采收时最好随摘随切菇柄,保持菇体洁净和减少碰伤。菇柄切口要平整,不能带泥根。切柄后顺手把菇放在内壁光滑的硬质容器内。采收前菇床不喷水,否则采摘时菇体黏手,手捏处易变色、变质,影响质量。
2.14采菇后的管理
褐蘑菇播种后35~45d即可采摘。当气温在13~18℃,每隔10-13d又可采收一潮,能持续3~4个月。通常每潮菇采摘后应注意补土、喷水、用薄膜覆盖、拔除杂草,并补充养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341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