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化解监管难题的管理平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深加工结转中单货分离、外发加工在途数据、实际单耗的核定…… 无一不是加工贸易监管的难题,要化解这些难题,观念和手段的创新一个都不能少。
  
  2005年5月中旬的一个早晨,华映视讯(吴江)有限公司的关务主管姚旭飞刚刚打开电脑,就看到了一份来自台湾的E-mail,称上午9点30分将抵达上海国际机场的一批液晶面板型号有变,请速联系海关变更以便报关。
  姚旭飞迅速登陆苏州海关区域信息化管理平台,发送了E账册变更申请,5分钟后吴江海关联网监管区业务科科员郝思欢收到了电子申请并完成了E账册变更审批,电子数据上传全国联网的海关信息化管理系统。
  9点30分,货物抵达上海并顺利转关至吴江海关直通式监管点,下午4点30分投入生产线。
  “货物进出一点也没影响,换作联网以前,手册变更是最让关务头疼的,最快也要一天半,有时遇上跨关区手册调度不顺,就更没个准了。”姚小姐深有感触地说,“实行了E账册联网监管,尤其是上了联网管理平台后,现在通关是速度快了,手续减了,成本降了。”
  姚旭飞口中的这个“平台”,全称是“苏州海关加工贸易区域信息化管理平台”,是苏州海关针对苏州地区加工贸易企业信息化管理需求建立起来的一个新型的海关监管载体。
  
  和企业说同一种“语言”
  
  正如姚旭飞所说,通关提速,仅仅是平台给企业带来的最立竿见影的成效。事实上,平台的作用还远不止此。
  据姚旭飞介绍,在平台上,她可以完成加工贸易企业管理备案、手册变更、深加工结转申报、外发加工申报和核销核查数据报送等多项功能,以前要往返海关和企业之间无数趟,携带资料一大堆才能完成的工作,如今坐在办公室里鼠标轻点几下就可以了,而且平台界面直观,操作简便。
  在平台上,海关对货物采用料号级管理,和企业的管理原则是一样的。苏州海关加贸处的副科长王国清解释说,这是为了“和企业说同一种语言”。这样一来,报关或备案时关务人员不用每次把成百上千的料号人为地归并成若干品名,只需依照事先确定的归并关系,从企业内部ERP系统采集数据,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归并,生成报关单,从而在大大减轻工作量的同时,也尽可能避免了人工录入导致的主观随意性和人为错误,使工作效率显著提高。
  一位在苏州地区干了10年的“老关务”张桂森不无得意地说,关务一下子从“体力活”变成了“脑力活”,从“外勤”变成了“内勤”,工作层次提高了一大块。不过,他也说,现在关务要熟悉企业内部管理系统和管理流程,掌握ERP与海关所需对应数据的采集和导入,对规范企业内部管理和关务的要求倒是比从前要高得多了。
  作为关务主管的姚旭飞算了这样一笔账,以前申请一本新的纸质手册需给报关公司580元,每次手册变更需480元,报关公司输单费每票30元。现在有了平台,全部可以由企业自己在平台上完成,而且没有任何费用。按照原来华映每年3本手册,每本手册平均变更24次,每月进出口400票报关单的保守估计,一年就可以为企业节省十多万元,这还不包括关务人员往返的路程费用。
  据苏州海关分管加工贸易工作的马金平副关长介绍,在苏州地区,实行加工贸易联网监管已有5年多,最早联网的名硕电脑(苏州)有限公司进出口由2000年的2.8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80亿美元,5年不到的时间增长了28倍。联网成为企业发展“提速器”的观念在苏州地区企业已经深入人心。同时,随着联网企业的增加,海关和企业双方对建设一个更加科学、高效、便捷、适用广泛的信息化管理载体的愿望也日益迫切,苏州海关区域信息化管理平台应运而生,成为苏州地区加工贸易企业实现联网监管的“绿色通道”。
  
  从“区”到“无区”
  
  2001年,苏州海关提出在吴江设立“联网监管区”的构想,实现海关对加工贸易实行区域化管理和网络化管理的整合,激发两项管理效能的最大化。在实践过程中,“区”的含义逐渐得到深化。
  苏州海关关长柏华冰说:“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联网监管本身,是要运用信息化手段编织一张疏而不漏的‘大网’,因此与传统意义上物理围网圈定的‘区’不同,我们更强调把吴江联网监管区看作是苏州海关、南京海关乃至全国海关系统加工贸易监管改革的‘试验田’。现在建区的目的,是为有朝一日走出‘区’域,突破‘区’界,发挥信息化管理的集群效能投石问路。”由吴江联网监管区平台到苏州海关区域信息化管理平台,这仅仅是迈出的一小步,而这最初的一步,也走得并不轻松。
  2002年11月和2003年9月,吴江联网监管区实施方案和平台设计方案获海关总署批复,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
  2003年11月23日,吴江海关通过平台向华映视讯核发第一本电子账册,标志着吴江联网监管区平台进入试运行阶段。
  2004年3月召开的加工贸易和保税监管改革工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联网监管区平台作为已立项项目作了介绍,受到与会领导和代表的高度肯定。
  2004年9月17日,海关总署加贸司会同科技司专程对吴江联网监管区信息平台的业务规范、技术实现方式进行调研,基本肯定平台的开发成果,同时提出了对平台作阶段性验收的要求。
  2005年1月17日,吴江联网监管区平台成功通过总署联合验收组阶段性验收,并被肯定具有强大的使用功能和广泛的推广价值。
  2005年3月,苏州海关将吴江联网监管平台试点的成果扩大到苏州海关辖区,苏州海关区域信息化管理平台初步成形。辖区36家企业与海关签订联网监管备忘录,24家已经成为平台用户。
  这些值得记住的日期背后,还有无数个为设计平台架构和功能运行而不眠不休的日子,还有无数次为平台可行性有效性进行的反复探讨和交流争论。具体分管平台开发工作的吴江海关副关长王建明清楚地记得前后开了83次会议,因为每次在他的电脑里都有记录。“但是我们已经看到区域信息化管理的巨大优势和潜力,看到联网监管是加工贸易海关监管的未来趋势,所以道路虽然艰苦,也要坚持走下去。”
  
  关注实际物流
  
  区域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最大魅力所在,就在于这是一项各取所需,互惠双赢的工程。在给企业带来实惠的同时,海关在加工贸易管理上也显得底气十足。
  苏州海关加工贸易监管处副处长龚平认为,平台设计把监管重心指向当前加工贸易管理最难、最重要的问题。
  加工贸易监管最难、最重要的是什么?
  一是深加工结转长期单货分离,实际货物监管成海关盲点;二是外发加工在途数据,成为企业核查时的未知变量,海关监管风险高;三是企业保税料件转内销补税手续办理不及时,有违规之嫌;四是单耗的核定存在难度,直接影响核销核算结果。
  苏州海关区域信息化管理平台对深加工结转的业务管理实现了“一站式备案+定期报送核查数据+网上自动对碰”的基本功能;对外发加工业务实现了“一站式备案+定期报送数据+跟踪核查”的人机结合管理模式。将接入企业的联网核查数据有机地整合起来,通过建立对应链接,将深加工结转和外发加工的在途数据按备案的结算时点进行对碰,能直观地反映相关企业在途数据不一致的情况,提示监管部门启动下厂核查机制,加强实际监管。
  对保税货物转内销的管理,平台设计中更加突出了追踪的要求,不仅可以对补税料件的项数进行追踪,而且对补税料件的折料情况以及相应的损耗情况、保税进口的当期加权平均值也提供了查询手段。而且规定了保税转内销的申报时间,系统设置了自动预警提示。
  对于核销核算,平台除了传统的单耗计算法以外,充分考虑IT行业产品更新换代快、个性化生产的特点,专门设计了按工单核扣成品耗料的辅助核销核算方式。

  苏州地区的IT企业主要是装配,由于厂家是根据客户需求定制的特点,使得每件产品的单耗各不相同,而这些企业往往也在国内采购部分零配件,如何核定单耗,如何区分保税料件和国产料件是让海关头痛的问题。这样的例子吴江海关联网监管科的科长杜剑随手就能举出来。比如吴江一家联网企业,有一次出口2000台电脑,其中没有一台的配置相同,所以也就没有一台的单耗完全相同。
  工单核扣法就是根据IT企业以工单管理领料和生产的特点,按工单号码直接追踪到原材料料号、成品号和库别,不仅可以计算出总耗用,还能区别保税料件和国产料件。经过测试比较,尽管仍存在一些问题,但已经比传统单耗核算法准确率高1到2个百分点,对于动辄进出上亿美元的IT企业来说,这可不是个小数字。
  苏州海关马金平副关长认为,正是因为平台的设计和开发抓住了当前加工贸易监管的关键,抓住了企业和海关共同关注的问题,对症下药,当然药到病除。他这样概括区域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先进性:
  首先是理顺了秩序。海关是进出口秩序的维护者。加工贸易因为是保税,所以要求海关监管延伸至企业内部。企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已经普遍使用信息化现代化技术手段管理内部的生产与物流,在计算机的管理下,货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秩序井然。而海关以合同为单元的传统监管理念与现代化企业生产零库存、JIT(Just In Time)的模式不相适应,原本用以维持秩序,管理加工贸易的监管手段――纸质手册此时反而成了影响企业管理秩序的桎梏。区域信息化管理平台,使海关电子账册数据与企业内部信息流具有连贯性,形成对应关系,可以看作是海关引导企业将内部的信息化管理延伸到企业-―口岸进(出)境的两端。秩序产生效率,效率引发效益,一旦信息流畅通,加工贸易海关监管局面顿开,企业也突破了物流瓶颈,快速发展。
  其次是建立起关企之间的无障碍沟通。海关在平台上用料号作为商品管理的基本单元,与企业内部管理原则相一致。平台成为一个电子翻译,帮助企业将料号自动归并为品名进行申报;同时海关在监管时开始寻求与企业用同一种语言交流,避免因料件归并和品名拆分引起的表达差异,从而产生不必要的核销核查差错。此时,平台又成为一个无障碍交流场所,企业报得客观,海关管得真实。
  
  呼唤政策支持
  
  苏州海关关长柏华冰从区域信息化管理平台运行中看到了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的显著成效,看到了海关加工贸易监管改革发展的方向,也更坚定了他进一步将平台建设完善升级,将平台成果推广扩大的决心。未来的目标是要将平台建设成为一个集企业管理、物流管理和电子政务一体的多元化、系统化、高科技平台,真正让“企业愿意、海关满意、政府欢迎”。
  柏华冰也承认,尽管海关加工贸易监管改革渐入佳境,但是当改革达到一定的深度时,监管手段的创新已经不足以适应加工贸易发展的需求,或是遇到了监管制度改革滞后的问题。例如采用工单核扣的核算方法,由于目前在制度上尚未得到确认,只能在平台上作为辅助核销的手段。但是其核算出总耗用数量的思路并不违反加工贸易监管进出平衡的理念,不违反据实核销的原则,也适应了IT企业的生产流程与产品物性,这时,呼唤监管制度创新的需求就显得十分强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377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