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青春 20世纪中期的西方时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 梦
20世纪40年代:新式的风格・军服的时代
“迪奥挽救了巴黎,就好像马恩战役挽救了巴黎。”
――斯诺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物资限制充满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服装当然也不例外――战时面料限制令使得服装短而合身。但同时它也催生了那些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款式的诞生:T恤衫、羊毛衫、防水外衣、飞行夹克和斜纹棉布裤……好莱坞银幕硬汉亨弗利・鲍嘉在《北非谍影》中就穿着一件有腰带和肩带的双排扣防水外衣,非常的现代,即使在今天都不过时。
二战期间,人们崇尚威武的军人风度,无论男装还是女装,都流行类似军服的款式。自1940年开始,男装流行“粗犷风貌”(Bold took),“Bold”在英文中是大胆的意思,其特点是用厚而宽的垫肩大胆地夸张和强调男性那宽阔、强壮的肩部,与之相呼应,领子、驳头以及领带电都变宽,前摆下角的弧线也变得方硬,裤子上裆很长,比较宽松肥大。
战争的阴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时装的风格,但也有设计师是以诙谐的态度来展现这种改变:伊丽莎白・雅顿(Elizabeth Arden)曾设计了一款带防毒面具的晚礼服,既讽刺了战争,也提醒了女性即使在战争年代也要保持应有的优雅态度,可谓别具匠心。
在这个十年中,对于爱美的女性来说,一个里程碑式的故事发生了――那就是“新样式”的发布,“新样式”是设计师克里斯汀・迪奥(Christian Dior)于1947年2月12日在法国巴黎推出的一个女装系列。
“新样式”系列女装具有优雅的女性特质――圆润自然的肩部、丰满挺拔的胸部、纤细的腰部和像半开的花朵一样打开的裙摆。“新样式”驱走了战争的阴霾,使高雅和华丽又回到了女装上,它有着撑架的胸衣、小巧的臀垫,整个造型优雅、纤弱,具有浓浓的女人味。
“新样式”的成功使迪奥深受鼓舞,设计热情空前高涨、设计灵感不断进发,从1947年开始的十年间,每年春秋两季都推出一个系列的时装,分别以“A型”“Y型”“H型”“8型”“郁金香型”等等命名,开创了一个“型”的时代。
20世纪50年代:激越的思想・偶像的时代
“在本世纪下半叶,颠覆性的服装模式始于乡村劳动者穿的T恤和蓝色牛仔裤,后者被反叛的城市青年所接受。白兰度表现出T恤是男性内衣的意识,这种展现同他的表情或肌肉一样性感。”
――《性别与服饰》
战争虽然结束了,但国际形势依然动荡,饱受两次大战摧残的人们渴望和平安宁的生活。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婴儿潮”(baby boom)造就了一批花钱如流水的青少年,流行开始了由青年人引发时尚的端倪。年轻人们流行穿宽松的套头毛衣、牛仔裤和百慕大短裤(Bermuda Shorts)。到了五十年代末,英国的年轻人流行一种被称为“洛克风貌”(Rocker Look)的摩登装束:头戴安全帽,身穿黑色皮夹克、紧身牛仔裤或窄筒裤,脚踏及膝长筒靴。
这是一个充满偶像的年代:詹姆士・迪恩(James Dean)、马龙・白兰度(Marion Brando)等男明星吸引了无数眼球也引领了时尚的流行,使得牛仔裤、皮夹克、T恤成为年青人的时尚。
詹姆斯・迪恩在影片《无因的反叛》(Rebel Without a Cause)中饰演离经叛道的男主人公,有着忧郁的眼神、俊朗的外表和不羁的神情。1955年,年仅24岁的詹姆斯・迪恩因车祸去世了,他在影片中穿着牛仔裤的形象随着这颗巨星的陨落,成为年轻人心中永远的伤痛与挚爱。
1953年,美国影星马龙・白兰度参演了一部描写青少年生活的影片《飞车党》(the wild one)。在这部取材于1947年发生在加州的“霍列斯特骚乱”的电影中,源于二战时美国飞行员的飞行服的黑夹克成为剧中的一大亮点。剧中的马龙・白兰度斜戴鸭舌帽,穿着翻领、收腰的黑色皮夹克,戴着同色的皮手套,下面是深蓝色的牛仔裤,漫不经心地皱着眉头,满眼调侃的神色。从此,马龙・白兰度成为了摇滚派的一个偶像,而黑色皮夹克也成为这股年轻思潮的代表性着装。
20世纪50年代早期的服装多为收腰的衬衫裙、宽松的罩衫、合身的及膝裙。1957年巴伦夏加(Balenciaga)推出了直筒衫(袋装),这种衣服前后都从领部直直的垂坠下来,完全没有腰线的概念,裙摆在膝盖的位置。女性的身体曲线完全被淹没在宽松的服装中。虽然曲线全被遮蔽,但有趣的是更有一种女性的味道,因此也成为这个年代典型的着装风格之一。
时装与电影的关系如此密切,在20世纪50年代尤其如此。此时许多设计师纷纷选择在大银幕上施展他们的“魔法”,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造型,如克里丝汀・迪奥为《捉贼记》(1956年)的造型、纪梵希为《龙凤配》(1954年)、《甜姐儿》(1957年)的造型。
20世纪50年代的时尚偶像是玛丽莲・梦露与奥黛丽・赫本。这两位明星都非常美丽但风格各异,其形象代表了这个时期两种典型的审美取向与时尚风格。梦露在1955年拍了一部内容乏善可陈的影片《七年之痒》(the seven year itch),影片中有一个经典瞬间:一头金发的梦露在地铁的通风口轻抚被冷气吹起的白色礼服裙,仅仅是这个时尚片断就足以使这部片子留名电影时尚史册。
奥黛丽・赫本容貌清丽脱俗,她的服装干净简洁,被称为“堕入凡间的精灵”,通过电影中的形象,赫本式的简单、现代的着装风格深入人心。赫本对流行的影响与设计师休伯特・德・纪梵希服装密不可分,赫本与纪梵希的合作开始于1953年,赫本在其担任主演的电影《龙风配》(Sabrina)中三件重要的服装都是由纪梵希设计的。赫本还带动了一种洗练而美丽的搭配风格――黑色的圆领长袖上衣配同色的锥形七分裤,与此搭配的是平跟的Salvatore Ferrogamo芭蕾舞鞋与烫后剪短的赫本头。
20世纪60年代:多重的风格・年轻的时代
“库雷热的迷你裙设计体现了一种纯粹、精确、新鲜的年轻感。”
――《Vogue》
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变幻的政治体制的阴影、对越战争的残酷以及充斥欧洲的各种激进思潮使那些步入青春期的战后婴儿潮的一代充满了反叛、不安的情绪。年轻一代带着他们浪漫的热忱、“打破”的冲动与追求更高精神生活的愿望,成为了反权威与反传统的“执戈者”。
“青年思潮”主张政治、文化和心灵的自由。年轻人们反对既成的社会规范,反对他们父辈的价值观,也反对破坏一切的战争。这股“青年思潮”打破了从前那成熟的、优雅的、上位的经典旧容,服装第一次呈现了它年轻多变的、个性化的、摧毁一切又重建一切的新鲜样貌。
这是一个对年轻进行赞美的时代,此时最当红的模特崔姬(Twiggy原名莱斯特・霍恩:Leslie Homby,Twiggy“嫩枝”为其绰号)可以帮助我们管窥当时风尚之一斑儿童般未发育的细长身材、长腿、平胸、窄肩;梳着维达・沙宣(Vidal Sasson)设计的在视觉上使头部比例放大的几何状发式;描着粗重的黑眼线、戴假睫毛、弱化唇色。其摄影照片中的形象被《每日快报》(Daily Express)评论为“一张能代表1966年的脸”。
20世纪60年代的几种青年文化――嬉皮士(Hippie)、摩登派(Mods)、摇滚派(Rockers)和朋克(Punk)等无疑成为引领时尚的风向指标。它们创造出许多新的款式与流行,与服装的结合达到了完美的程度,作为这个时代的血液最佳的诠释了它年轻、叛逆的因子。
多样化是此时期流行的特点:在“青年思潮”统治下的服装舞台上既有对东方文化崇拜而衍生的宽松佛袍、看似保守而实则激进的“祖母风貌”(Granny Look)、故作天真的孩童款式,又有大胆到极致的比基尼(Bikini)泳装和无上装设计。牛仔裤也是此时流行的必备元素。
此外,“未来主义”风格也表现了这一时期的流行趋势:皮尔・卡丹(Pierre Cardin)的“宇宙服风格”和伊夫・圣・洛朗(Yves Saint Laurent)的“蒙德里安风格”都是当时非常前卫的典范。即使对材料的应用也日新月异。应当指出的是开始于60年代的服装的深刻变革不仅仅局限于款式、材料和运作方式上,它更是观念上的急转。
此前是主流的设计师引导时尚及人们的穿着,现在设计师们纷纷从街头、音乐和年轻人身上寻找灵感。也是在这个时期,伦敦时装设计师玛丽・匿特(MaryQuant)以街头风格为灵感,首先推出了裙摆至膝上数公分的短裙,玛丽・匿特使迷你裙成为万众瞻目的焦点。随后,设计师安德烈・库雷热(Andre Courreges)把它引入巴黎高级女装的设计中,成为街头服装被高级时装引用的经典。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429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