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建筑理念的佛教建筑发展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金麒 王明非 曹永志
摘要:当代佛教建筑多存在着一味复古、缺少特色与不适应现代佛教功能需求等问题。本文以龙海普照禅寺为例,试图对佛教建筑的现代化发展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认为当代佛寺建设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佛教现代化的背景下采取坚持现代建筑基本理念与坚持创新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佛教建筑;现代化;发展
Abstract:There are some issues existing in contemporary Buddhism buildings: such as blind imitation of the ancient style, lack of features, unfitness of the modern Buddhism demand, and so 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 of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buildings by the case of Puzhao Temple, points out that contemporary Buddhism buildings should follow the age changing, adopt the design strategies of adhering to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modern architecture and adhering to innovation.
Keywords:Buddhism architecture;modernization;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09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6-0035-03
1引言
佛教建筑作为建筑的一种类型自然具有一般建筑的普遍性,但是作为服务于佛教信众及弘扬佛法之用的建筑,其又有着在宗教功能与社会功能上的独特性。佛教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能传承至今,正是由于其能够不断顺应时代,教化大众[1]。当今飞速的社会发展和快节奏的生活环境在给人们带来了物质上丰富便利的同时,不免也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种种压力和烦恼,佛教建筑借此承担起应有的社会功能,既可给人们提供一处心灵的休憩场所,又可广传佛义、弘扬佛法,而这也正是近年来渐成佛教主流的“人间佛教”的应有之义[2]。
然而,当代的佛教建筑,尤其是我国大陆地区的佛教寺院,无论是既有改建还是完全新建,绝大多数仍遵循着一味复古的原则而少有以现代建筑理念为支撑的“与时俱进”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向来存在的“皇权大于神权”与“舍宅为寺”思想的影响下,传统佛教建筑以仿宫殿形制和“伽蓝七堂制”来彰显佛教的气魄与影响力理所应当。然而时至今日许多新建的佛教建筑也仍旧以传统的营造法则为准绳,甚至是用现代的材料和工艺去完成一种传统木构大屋顶建筑式样的包装,空间的布局也不考虑现代的需求,这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当然,近年来从日本、新加坡到台湾地区也逐渐出现了一些基于现代功能主义理念,注重地域文化表达,以更抽象、更纯净的手法传递佛教意念的新形式佛教建筑[3]。而在大陆地区则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类似的尝试相对还较少。位于闽南龙海市郊南太武山麓的普照禅寺就是其中之一。
2普照禅寺概况
普照禅寺坐落于福建省龙海市港尾镇卓岐村的南太武山山麓,面朝大海,背靠青山,占地约160多亩,是一处由旅新爱国僧人广玄法师倡议并由东南亚新马泰等地信众捐建的新型佛寺(图1~2)。其在建筑设计上一改我国传统佛教建筑千篇一律的大屋顶三段式的古典形制,而是采纳了现代建筑理念,基于使用者的功能流线和物质要求进行设计,还大胆地融入了东南亚地区建筑的地域文化传统,从而形成了一处颇具特色和意义的现代佛教建筑群。
3普照禅寺总体规划布局
普照禅寺建筑群的总体布局没有采用传统佛寺建筑沿中轴线向纵深铺开,形成自外向内殿宇重叠、院落互联,楼、阁、殿、亭等主次分明的“伽蓝七堂制”空间布局形式[4],而是依山就势,错落有致。正对佛寺入口的是一个圆形喷泉和一处以对外接待功能为主的茶座,沿茶座旁的坡道向上走去约百米即来到佛寺正式的山门,进山门再拾级而上则来到佛寺的主殿大雄宝殿,亦即法堂。
大雄宝殿北枕南太武山,东侧依地形错落有讲堂、大悲殿(亦为慈善孤儿院)、韦陀殿、地藏殿、居士楼、知归楼、净业台和放生池等,西侧则散列有伽蓝殿、普照楼、海会楼和方丈楼等。整体布局依山就势,空间丰富灵活,东侧以放生池为中心形成的园林景观更是为建筑群增色不少。整体来看,普照禅寺的规划无绝对中轴而有相对中心,布局有范而分区细致,既是一处庄严的佛教弘法圣地,也是一处融慈善、教育、文化事业于一体的现代化公共建筑群。
4普照禅寺建筑单体设计
4.1 外观造型
普照禅寺的中心建筑――大雄宝殿(法堂)是一座具有东南亚地域文化色彩的现代建筑,从其外廊的设置到一些细部的处理都能看到东南亚地区建筑原型的影子,但同时其又是一座不折不扣的现代建筑。它从立面、门窗到墙基、檐口处处都体现出了现代建筑 “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理念,甚至还在屋顶设置了一个玻璃材质的天窗,避免了传统佛教建筑采光通风不足室内空间幽暗的问题(图3~4)。当然传统佛教建筑昏暗的室内环境或许也有为营造宗教神秘感的出发点,但这并不太符合现代人间佛教的理念。
而寺院的其他组成部分如大悲院(慈善院)、方丈楼、居士楼和僧寮等则更是完全摆脱了传统建筑的大屋顶形制与华丽装饰,而是充满了现代主义建筑理念,如方丈楼几乎就是一座典型的朴素而充满禅意的小住宅(图5)。
4.2 空间组织
空间的创造对于建筑物的营建是十分重要的,其会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者。传统佛教建筑的空间组织往往是以高大的佛像为中心,且佛像所占的空间比例相当大,而在普照禅寺的法堂中佛像可说是完全不起眼,只占了很小一部分空间。其实早在唐代佛教典籍《百丈清规》中就有“不立佛殿,唯树法堂”的思想[5],而按照当代“人间佛教”的基本理念,更应入世利他,以人为本,以僧为本。一味地追求高大的佛像给人带来的心理暗示显然并不符合现代佛教的发展潮流。
佛教经典中有“人人皆具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思想,本质是反对偶像崇拜的,只是在历史的流传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才树起了佛像。随着当代佛教的发展,佛教建筑也应当打破陈规,注重使用者所需要的功能与空间才是最应当的。普照禅寺大殿以及其它附属建筑的空间组织正是以适应僧人和善信修行的使用功能为出发点,流线简单合理,空间宁静无华,提供了人与人之间互动而轻松的人性化空间。
4.3 材料技术
当代佛寺虽多在外形上仿古之制,但事实上还是会采用现代的建筑材料与施工工艺,然而这也就产生了传统形式外观与新材料表现效果之间的矛盾。很多佛寺为了体现传统抬梁式木构建筑的特点而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包以木质表皮,在一定程度上也就造成了浪费。基于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普照禅寺大雄宝殿(法堂)及其他附属建筑均采用了现代的以梁柱承重为主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天窗则采用轻钢结构与玻璃材质体现轻盈效果。其所用建筑材料较为单纯,力求朴素纯粹,仅以混凝土主体、现代机平瓦两种材料为主,辅以规整的大理石铺地。内部的装修也较多的体现出现代建筑的风格。
普照禅寺在建筑色彩上则依建筑分布而有不同的处理,以大雄宝殿(法堂)为中心的主体建筑群采用雪白色的山墙与浅蓝色的瓦屋面相搭配,东侧以放生池为次中心,南部和北部分别以浅绿色和浅黄色为主色调,西侧则以蓝色为主色调。总体色调虽不相同,但由于其色彩明度的恰当处理而并不显得突兀,反而颇有协调统一之感。建筑给排水与电气暖通等也是一应俱全一步到位,甚至还注意到了部分建筑屋顶绿化的处理,充分利用了现代建筑的科技优势(图6)。
5普照禅寺附属设施与景观
总体来说,现代建筑理念与地域主义特色在普照禅寺的附属设施与景观中得到了更多的体现。但是,由于普照禅寺主要由新马泰等东南亚地区华人信众捐建而成,因此其地域文化特色在相当大程度上体现为东南亚地区的建筑文化与传统。
5.1入口雕塑
普照禅寺入口有一处喷泉,中立有一个龙头鱼尾形象的雕像,与新加坡的标志性景观“鱼尾狮”颇有几分神似(图7)。当然区别也是明显的,龙头鱼尾雕像以“中国红”为主色调,并以中国传统神话图腾“龙”之首代替了新加坡标志雕像中的狮之首,充满了中华民族的隐喻。
5.2 山门
普照禅寺的山门形制明显是受到了东南亚巴厘岛地区特有的“阴阳门”的影响,中间高而笔直,两侧则层层跌落。“阴阳门”原为巴厘岛及附近地区一种常见的中间高两边矮的山形大门,巴厘岛人相信人世间善恶是并存的,阴阳门有趋善避恶的作用,善良的人经过阴阳门通行无阻,邪恶妖魔则会被挡之于门外[6]。当然普照禅寺的山门相对于“阴阳门”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其在每一层跌落的短墙上也应用了很多中国传统墙顶的做法,并以中国传统式的漏窗取代了“阴阳门”原型中沉重而繁冗的装饰,从而显得简洁明快(图8~9)。
5.3 休闲服务设施
普照禅寺内设有对外的斋堂和茶寮等附属服务设施,其建筑形式与空间组织几乎与世俗社会中类似性质场所一般无二,室内装修也颇具设计之感,充分展现了现代理念(图10)。倘若在冬日的暖阳下置身其中,再用上一份素斋或是泡上一杯香茗,相信朴实无华、宁静致远之感会自心底油然而生。
6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佛教建筑已由原先单纯的宗教活动场所逐渐向集修行、弘法、慈善、教育、医疗和文化事业为一体的现代化机构发展[7]。在“人间佛教”思想渐成当代佛教发展主流、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和理论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当代佛教建筑自然不宜一味地因袭传统,而理当以功能主义和人本原则为基础,运用现代设计理念与材料技术,以更抽象而纯净的手法传达佛教内涵,体现宗教精神特性与象征,使之真正成为符合现代人心灵与宗教需求的场所空间。
当然,普照禅寺在现代建筑理念的应用与表达上并非完美无缺,比如对部分建筑元素的处理就显得过于形式化。而其地域特色由于其业主的新加坡财团法人背景及捐建者的文化背景,较多的表现为东南亚一带的建筑文化特色,而并非是普照禅寺所在地――闽南地区的建筑文化背景,好在其坐落于较为偏僻而空旷的山林,才未显得突兀或异类。在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文化背景下表现出地域特色,这本身正是现代建筑的特征之一,但是普照禅寺表现出的却是一种“泊来的”地域特色,虽是事出有因,却也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不过,普照禅寺毕竟是为佛教建筑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一次可贵的尝试,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有意义的思考。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与佛教的发展,我们一定会设计、创造出更优秀的当代佛教建筑。
参考文献:
[1]王波.中国佛教建筑的时代特点与发展趋势展望.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05.
[2] 胡启银.人间佛教的理论建构. 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7.04.
[3] 释见瓒,释自曜. 现代佛教建筑空间的探索. 建筑师, 1999.08.
[4] 王娟. 神话与中西建筑文化差异.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5] 袁牧. 中国当代汉地佛教建筑研究. 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06.
[6] 谢小英. 神灵的故事:东南亚宗教建筑.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7]楚超超. 新加坡现代佛教建筑的发展. 东南大学学报,2005.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44692.htm